明代写实的人物绘画技术十分发达,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画卷,篇幅宏大、精美绝伦;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鲜明、形态饱满,细节刻画到位;色彩绚丽丰富,画面线条流畅,并且对各部分结构掌握到位;服饰道具细节严谨,在历史方面有极强的可信性。在笔者看来是全世界最佳的出行图题材作品,并且没有之一。
▲《出警入跸图》局部之一,可以看到该画面上有三人皆穿“山文甲”
▲《出警入跸图》局部之二,皇帝侍卫的盔甲式样并不统一,多种多样
如上所示的“山文甲”在《出警入跸图》中还有很多,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同图像资料相比较,明代关于“山文甲”的官方文字记录几乎为零。比如在对明朝社会各类规章制度,包括皇帝上朝及出行所需,以及各级侍卫的着装与武器佩戴,都做到事无巨细皆有明文要求的《明会典》中,我们就找不到有关“山文甲”的记载。
▲《出警入跸图》局部
以《明会典》里的这段对日常朝会的侍卫着装要求为例,书中道:“凡常朝御皇极门。掌领侍卫官、俱凤翅盔、锁子甲、悬金牌、佩绣春刀、直左右阑干首。锦衣卫将军二十四人、明盔甲、悬金牌、佩刀、执金瓜”;“勋卫、散骑舍人四员、府军前卫官二十员、明盔、锁子甲、悬金牌、佩刀、夹左右陛。锦衣卫指挥一员、常服、悬金牌、列御道西。千户二员、百户十员、俱常服、悬金牌、列其下。锦衣卫将军八人、明盔甲、悬金牌、佩刀、夹御道左右。又八人、明盔甲、悬金牌、佩刀、执金瓜、掖两陛下。又四人、并神枢营大汉将军四人、俱明盔甲、悬金牌、佩刀、执金瓜、直左右匮。锦衣卫将军二十人、红盔、青甲、悬金牌、佩刀、直左右品牌。锦衣卫将军八人、红盔、青甲、悬金牌、佩刀、直左右踏凳。”
这段文字字数不多,但是其中的各式物件的名头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而这还仅仅只是《明会典》中相关条目的一小部分而已。如果说皇帝侍卫还只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他们的武器多半都是仪仗性质,难保不在别的部队当中发现有“山文甲”存在的话,那么笔者就在此处将《明会典一百九十二卷》中关于明代军器军装记录抄录整理如下,计有:
抹金甲
青织金云纻丝裙襕、鱼鳞叶明甲
青织金界地锦纻丝裙襕、红绒绦穿、匙头叶齐腰明甲
红绒绦穿齐腰明甲
绿绒绦穿齐腰明甲
绿绒绦穿方叶齐腰明甲
绿线绦穿鱼鳞叶齐腰明甲
匙头叶齐腰明甲
青纻丝镀金平顶丁钉齐腰甲
青纻丝黄铜平顶丁钉齐腰甲
青纻丝镀金丁钉齐腰甲
红绒绦穿齐腰甲
青绵布火漆丁钉齐腰甲
青纻丝黄铜平顶丁钉曳撒甲
紫花布火漆丁钉圆领甲
黑缨红铜镜马甲
大叶明甲
青纻丝火漆丁钉齐腰甲
青纻丝绦穿齐腰甲
青绵布绳穿齐腰甲
在上述这段种类繁多的明军铠甲名目里,却丝毫没有“山文”二字的踪迹。这种情况并非为《明会典》所独有,在对明代北京盔甲厂生产做出明确规范的《工部厂库湏知》里,也只提到三种铠甲的名称,即“青甲”、“紫花布甲”和“明甲”。在包括《武备志》为代表的民间或者半官方、官方的兵书中,我们也难以找到关于“山文甲”的只言片语。
▲《武备志》中抄袭自明代兵书《兵录》的唐猊铠图。从图像上看该甲甲片就是山文款式。但此甲的制作方法极为诡异,书中写道:“先用透骨草五斤,萝葡子三斤为咀,入清水一百斤,煮二百沸,去查,入川山甲五张,大同盐三斤,皮硝三斤,硝石五两,硵砂半斤,封锅严密,煮一昼夜。取开,用杓铸如牛皮厚,其样不一,如匙头、柳叶、鱼鳞、方叶、方长之类,穿做甲。轻利,南方多用。”最末一句里的匙头、柳叶、鱼鳞都是在《明会典》里提到过的铠甲佳叶类型;方叶、方长暂不知为何状。全文中再一次地还是与“山文”无一字相联系
▲法国箱包品牌Goyard推出的一款名为“Chevron”型的包包,其Y字型的图案样式与中国的“山文甲”上的纹路简直如出一辙。也许可以将其视为未能留存于世的“唐猊铠”表面纹路的翻版。“Chevron”在英文的文章学里就是指一种“人”字型的图案式样,雪佛龙的英语就叫“Chevron”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知识兵器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