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阿拉尼怎么打】看康熙雍正乾隆父子三代是如何开疆辟土的

编者按:本文由读史缩编自著名史学家柏杨所著《中国人史纲》,为通读中国史第44篇文章。 

随着满清的入关,中华大地迎来它的第三个黄金时代,始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康熙中期),终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乾隆中期),距七世纪唐王朝时的第二次黄金时代,恰恰一千年。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候。

但大黑暗并没有过去,那沉重的污染不会这么容易一下子消失。只不过被满洲人强劲活泼的新的生命力,暂时驱逐到一旁,犹如一个阴雨季节中,忽然出现几日晴天一样。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依旧被酱得死死的。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国统治时代,这一百余年间的中国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第三个黄金时代的最伟大的成就,在于满人的清政府为中国开辟了广袤的疆土。——在清政府开疆拓土下,四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入版图。

一、三藩战役

清政府旗帜下最著名的三大汉奸,都被封为藩王,并划给他们广大的地盘。当时称为“三藩”:

清政府有一项最进步的措施,是皇帝的儿子不一定加封亲王。加封亲王后也不能取得采邑土地,也没有政治性的王府组织。而这三个非皇族的汉奸藩王,却各据一方,成为半独立的局面,显然不是正常状态。连三大汉奸都感觉到,削藩不可避免。

削藩是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必须采取的手段,但中国历史显示的现象是,每一次削藩,都要引起一次激烈地反抗。1673年,尚可喜因为不能忍受他儿子尚之信的横暴,向清政府请求退休,推荐尚之信继承他的王爵并接替他镇守广州。当时的皇帝是顺治皇帝福临的儿子玄烨,即康熙大帝,年轻的他允许尚可喜退休,也允许尚之信继承王爵,但不允许尚之信接替老爹镇守广州,他说:“地方官职,没有世袭的规定。”

吴三桂、耿精忠(第一任藩王耿仲明的孙儿),听到消息,发现气氛有点异样,于是他们也请求同时退休,目的在试探清政府的态度,希望(并相信)中央会慰留他们。清政府对这件事十分重视,有过激烈的争论,了解一旦真的撤藩,三个大汉奸一定叛变。20岁的玄烨坚持撤藩,下令接受他们的请求。

三藩果然叛变,刚刚安定下来的中国,再陷于混战。

三藩推举吴三桂当领袖,当时正在剃发令之后,汉人的民族感情沉重而蓬勃,全国各地人民纷纷割掉辫子响应。清军节节后退,后退到黄河一带,仍不断遭到沮丧的失败。

可是,有两个重大的因素使形势不久即行倒转,一是吴三桂的汉奸招牌太过于响亮,不能发出明确的政治号召和建立坚强的领导中心,他既引导满洲鞑靼入关,又杀掉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全家,使他不能利用明王朝的惯性影响力。他只有自己当皇帝,但在这个紧要关头,新兴的政权无法马上产生向心作用。

二是吴三桂老了,有老年人最容易发生的过度小心保守的心理状态,不敢采取冒险行动。他要求绝对的安全,但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安全的革命和叛变。

另一个因素是,吴三桂的对手是康熙,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混战九年,1682年,三藩全部被扑灭。耿精忠、尚可喜以及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吴三桂已病死)全族被处决。

从1628年(明崇祯元年)高迎祥率领饥民暴动,到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三藩结束,改朝换代的战争历时55年,中国又归统一,而且立即出现了一百余年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二、中国第三个黄金时代

第三个黄金时代,始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康熙中期),终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乾隆中期),距七世纪唐王朝时的第二次黄金时代,恰恰一千年,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候。

但大黑暗并没有过去,那沉重的污染不会这么容易一下子消失。只不过被满洲人强劲活泼的新的生命力,暂时驱逐到一旁,犹如一个阴雨季节中,忽然出现几日晴天一样。

满洲人仿效明王朝的模式,建立了一个绝对专制的极权体制,整个中央政府,不过是皇帝发号施令的传达室。全体官员,不过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和传命兵。中央各部,每部设两个部长(尚书),一满一汉。常务副部长(左侍郎)二人,政务副部长(右侍郎)二人,也是一满一汉。

六个部名义上虽各有职责,事实上每个部都握有直接给皇帝上奏的权力,谁也管不了谁,所以各部等于有十二个部长,也等于有十二个皇帝的秘书,一切都由皇帝裁决。而各部的任务,也只限于办理皇帝交办的事情,不能像十一世纪宋王朝之前那些王朝的中枢机构一样,可以主动地对地方政府颁发命令。

清政府的体制跟明政府的体制至少有一点完全相同,那就是有权对地方政府颁发命令的只有一个人,就是高高地坐在宝塔尖上的皇帝。最特别的是,清政府的皇帝不仅是汉民族的元首,也是满洲民族的最高奴隶总管。全体满洲人包括最高级的官员宰相在内,都是皇帝的奴隶——这是满洲民族最特殊的社会结构,奴隶们在主子面前,唯一的天职是俯首帖耳。

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固然容易败坏,但是,历史上极少出现的英明君主,忽然接连着出现时,政府的功能却可充分发挥。

中国传统的宫廷制度,在清政府手中获得重大改革,嫔妃宦官以及宫廷费用,都大量减少。清王朝皇族来自辽东(辽宁省)简单朴实的社会,带到宫廷中的是一种比较简单朴实的婚姻形态。皇帝除了皇后一人外,嫔妃不过十人左右,虽然仍是多妻制度,但比起从前那种三宫六院七十二御妻和数万名宫女的阵营,是一个可惊的进步,我们试就下列若干项目。加以比较:

注意宫女宦官的人数,9千人和134人,10万人和500人。再注意宫廷的每天开支,1万两和35两,这是太大的悬殊(明王朝如此浪费的挥霍下,我们回溯崇祯皇帝朱由检经常表演的“减膳”、“撤乐”、“避殿”小动作,会感觉到他实在是聪明得太过度了)。

明王朝的宦官组织,有42个机构。清顺治帝福临入关后,曾一度沉迷于这种奢侈的享受,仅把42个机构改组为13个机构,称为“十三衙门”,宦官的权力几乎跟明王朝时代同样膨胀,于是不久就发生宦官巨头司礼大监吴良辅跟汉人宰相刘正宗称兄道弟,买官卖爵的现象,使那时仍具有新兴活泼气质的满洲贵族,大为震骇。

1661年,福临逝世,他的母亲博尔济吉特太后,即大家所熟知的孝庄文皇后,跟辅政的大臣们合作,把吴良辅处斩,刘正宗免职,撤销13衙门,另设立一个内务府,专管宦官和皇宫事务,由满洲贵族担任内务府大臣,宦官数目大量缩减,不再使他们居于领导地位。

这一些改革,产生两种后果:

其一,宦官时代从此成为陈迹,无力再现。十九世纪末期,虽有一、二宦官如安得海、李莲英之辈,很有势力,但性质上是个别的,不能结成一个集团。

其二,清王朝寿命296年(编者注:此时间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为起点。若以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为起点,则276年。若以1644年清军入关算,则268年),共有12个皇帝,12个皇帝中,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也都属中等的才智,像明王朝那样一连串草包恶棍型的君主,清王朝一个也没有。中国还没有一个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唐王朝在内,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对当时的汉民族而言,满人入关,是汉民族第二次亡国。但满人在文化上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民族,连文字都没有,满洲文字是努尔哈赤时才创造出来的,并不能普遍。因为对满人来说,满洲字和汉字,都是新文字,而汉字拥有海洋一样的文化背境,满洲字则只限于日常口语。结果满人迅速的汉化,像掉到海里的人非喝下海水不可一样,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在建州卫时期,满人即已流行汉语。入关之后和汉人更广泛地接触,汉语就更普及。康熙大帝精通汉文,跟一个汉民族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样,更精通儒家系统的各种经典。他以后的每个皇帝都是如此。他的孙儿乾隆皇帝弘历仅诗词就写了五万余首,以数量而言,在全世界恐怕都要占第一位。只可惜他的诗是一种帝王体的打油诗,不堪入目。

所以,事实上没有多久,满人就以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自居,这跟蒙古帝国的统治阶级深拒闭固的情形,恰恰相反。

不过,民族的界线仍划分的十分森严。十七世纪时,汉民族人口已达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三百余万,满人以绝对少数统治绝对多数,以一个落后的部落统治一个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戒惧。它严厉地禁止满汉通婚,并尽可能排除汉人担任高级军官。在行政管理上,它不能不用汉人,但在满人的眼睛里,汉人只是乞丐,由满人赏碗饭吃而已,连他们的奴隶都不如,也不赋给汉人权力。

就在十七世纪,汉人宰相见了满人宰相,汉人部长见了满人部长,都要下跪。会议的时候,满人宰相部长昂然上座,汉人宰相部长跪在他们的旁边,满人不开恩叫他们起来,汉人不敢起来。有时候满人谈得高兴,忘记开恩,年老的汉大臣跪得太久,甚至仆倒在地。满人的想法是,用强大的压力,培养汉人对满人的顺服奴性,直到永远。

满洲民族所承受的中华文化,跟五世纪北魏帝国鲜卑民族所承受的中华文化,完全相同,主要的是儒家系统的文化,而清王朝承受的更为狭隘,只是儒家系统中的理学的部分。所以,虽然王朝政权和统治者改变,而构成大黑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基础不变,科举八股和酷刑诏狱不变,祖先崇拜和服丧三年不变,反对任何改革的情结不变。也就是,酱缸不变。

举一个例子作为说明,监察部委员(御史)谢济世注解四书之一的《大学》时,采用另一古书《礼记》原文,而没有采用理学大家朱熹的见解,雍正皇帝胤禛就勃然大怒,判决谢济世死刑。后来好不容易免死,但仍罚做苦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都被酱死。

第三个黄金时代,带给中国的不是第一个黄金时代那种澎湃的学术思潮,也不是第二个黄金时代那种英雄们气吞山河的气概,而仅仅是一百年的和平与秩序。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国已绝迹了很久。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国统治时代,这一百余年间的中国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第三个黄金时代的最伟大的成就,在于满人的清政府为中国开辟了广袤的疆土。东西汉两个王朝和唐王朝都曾为中国增加了170余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不久就行失去。而清政府为中国增加的领土,超过从明王朝承袭下来的领土的四倍。

三、东方疆土的开拓——台湾

清政府向外开拓的第一个目标是台湾岛。

台湾岛距福建省海岸,最狭处只150公里。自古以来由中国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居住管理,和中原王朝没有多少政治联系。

十七世纪初叶,台湾海峡两岸发生变化,一是海盗郑芝龙向明政府投降,明政府任命他当福建省海军司令官(福建水师提督),海上商旅开始获得安全保障。一是比台湾岛大不了多少的荷兰王国,从欧洲向东发展,于1619年,登陆爪哇,征服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于1627年,登陆台湾,把岛上的马来人、中华人、日本人,全置于统治下。

我们回溯南明第二位皇帝朱聿键被杀的往事,那时郑芝龙已晋升为侯爵,统率陆海两军,掌握重兵,当他决定出卖朱聿键,向清军投降时,他的儿子郑成功极力反对。郑芝龙当然不会改变主意,于是郑成功就率领一支孤军,以福建厦门为根据地,尊奉遥远的在西南云贵高原流亡的南明第三位皇帝朱由榔,跟清政府对抗。

1658年,郑成功大举北伐,由长江口深入,包围南京。可是结果失败,退回厦门。那时清政府入关不久,还没有力量反击,而只采坚壁清野的战略,从南京到广州2000公里的沿海地带所有居民,全部内迁20公里。郑成功经过北伐的大创伤之后,已不能作第二次北伐。坚壁清野复使他的军队面对着饥饿和孤立。他这才想到台湾,如果能据有台湾,粮源和兵源都可解决。

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荷兰所建筑的两大巨城之一的赤嵌城(台湾台南)陷落。另一孤城热兰遮(台南西安平城)被围九个月,荷兰军队弹尽援绝,向郑成功投降,郑成功把他们全部遣送到爪哇。

——荷兰占领台湾岛38年。向郑成功投降的荷兰总督揆一,已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但他回国后,仍以失陷台湾的罪名,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从1661年起,台湾成为南明政府辖下的领土,而就在这一年,朱由榔被缅甸人解送给吴三桂处死。帝王政治制度的传统形式,一定要继续立一个皇帝,才是正常现象。但郑成功的态度十分暖味,迁到台湾的虽然也有其他朱姓亲王,郑成功却没有物色一个继承帝位。郑成功的封爵是延平郡王,他就以延平郡王的王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在法理上,这是畸形的,犹如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而只由一个总司令部代理中央政府。

郑成功于占领台湾的次年(1662)年逝世,他的儿子郑经继承王位,曾向清政府提出和解,要求清政府承认台湾是一独立王国,允许台湾像朝鲜、安南(越南)、琉球一样,不剃发也不改换服装,只向清政府称臣进贡,永远作为藩属,清政府表示同意。但郑经不自量力的又要求保留海峡对岸福建省的厦门,作为贸易的据点,清政府大起反感,谈判破裂。

在三藩战役时,郑经跟三藩之一的耿精忠结盟,曾派遣军队到福建省和广东省参战。三藩失败后,郑经在大陆上的根据地,全部丧失,这时他终于承认力量微弱,开始想到自保,但机会已经过去,清政府决心用武力把他消灭。

1683年,清政府福建海军司令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300艘战舰,从福州出发,先攻陷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接着进攻台湾。郑氏政权在台湾已23年。23年中有很多变化,当初的战斗精神和复国雄心早已消失,将领们和战士们,都在岛上成家立业,习惯于和平安定。所以,清军没有遇到抵抗,便在鹿耳门(台湾台南西安平港)登陆,最后一位延平郡王郑克塽(郑经的儿子)投降。

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台湾岛,正式跟中国合并,跟西南方一干公里外面积略小的海南岛,像两只巨拳一样,保卫着中国的海疆。

——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发生,宰相李光地(著名的儒家系统理学巨头之一),向康熙建议,郑氏政权既已消灭,台湾是蛮荒烟瘴之地,不适合人类居住,应该仍赐给红毛(荷兰)。天老爷保佑康熙拒绝采纳他的意见。

四、东北疆土的开拓——《尼布楚条约》

在台湾海峡发生变化的同时,东北严寒地带的黑龙江流域情势,也发生变化。

中国东北的领土,自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以来,始终伸缩在七万平方公里左右,从前称为“辽东”,即现在的辽东半岛——包括沈阳和辽阳两个大城。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连这一块土地都不能保持。公元后四世纪以来,也只有唐王朝保持了一百余年。蒙古的元帝国版图包括大部分东北地区,当蒙古人被逐出中国本土时,长城以北仍是他们的国土。明政府曾恢复唐王朝的辽东(辽宁省)旧疆,勉强维持了二百余年,一度把势力伸展到外兴安岭、黑龙江口和库页岛,但最后仍全部丧失给后金汗国。

后金汗国原来只局限于狭小的辽东半岛,它的北方和东方,仍住着很多比满洲人更为落后的部落。这些部落一则不甘愿承认满人的优越地位,一则他们也正在向南迁移,双方遂不断发生战争。但每一次战争的结果,满人都得到胜利,而终于把他们完全征服。

满人蓦然间被请进山海关时,他们在东北所征服的土地已达300万平方公里。满人作为中国的主人后,这片广漠的土地,就成了他们嫁妆的一部分。

比满人向北拓展稍早,俄罗斯帝国远在欧洲的斯拉夫人,已越过乌拉尔山脉向东扩张,西伯利亚荒原上人数稀少的原始游牧部落,不是那些俄国人的对手。从十七世纪初叶到六十年代,俄国人在荒原上建立起来一系列的殖民城市,最主要的有下列诸城:

1604年,托木斯克(明万历三十二年)

1619年,叶尼塞斯克(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明与后金萨尔浒战役之年)

1632年,雅库茨克(明崇祯五年,后金第二次入塞前一年)

1638年,鄂霍次克(明崇祯十一年,后金第四次入塞之年)

1658年,尼布楚(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北伐图南京前一年)

1666年,塞楞金斯克(清康熙五年,三藩战役前七年)

雅库茨克显然是俄国向东向南侵略的主要据点之一,它距黑龙江约1200公里。俄国的冒险家、流氓、杀人凶手、亡命之徒,当然也有抱着为国家开疆拓土高贵目的的英雄志士,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起,不断向温暖的东南方和南方发展,窥探并勘查当时刚刚被后金汗国征服不久的黑龙江流域。

后金汗国于1642年吞并了呼尔喀、达瑚尔部落,第二年(1643),俄国第一批探险队从雅库茨克出发,相差不过一年,但这一年已够确定中国在法理上对于黑龙江南北两岸广大地区的主权。

俄国人的运气不好,不仅是脚步迟了一年,而且它遇到的不是明政府奄奄一息腐烂透了的弱小中国,而是清政府正走上坡,朝气蓬勃的强大中国。俄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行动队不过穿过中国东北的荒原地带,没有被清政府发觉,但是第三批行动队在施代巴诺夫领导下,在精吉里河口建筑城堡,兴高采烈地打算长期占领时,正式跟中国的力量接触。

中国宁古塔(黑龙江宁安)军区参谋长(宁古塔章京)沙尔呼这,率领45艘军舰,逆黑龙江而上,给施代巴诺夫迎头痛占,施代巴诺夫全军覆没,他自己也于稍后被杀。

俄国的侵略当然不会因这小挫折而停止,第四批在外蒙古之北建筑尼布楚城,但被中国逐走。但俄国人不久就又回来,中国人未加过问。第五批在黑龙江北岸,建筑雅克萨城要塞和卫星城堡,这批凶恶的俄国民徒把当地土著索伦人当作奴隶,奸淫妇女,并抢劫他们的辛苦猎取的貂皮。索伦人报告中国官员,但当时清政府正困于三藩的战争,没有力量北顾。

俄国人作威作福20年,三藩战争结束,台湾也跟着收复,康熙对雅克萨城采取行动。1685年,中国边防军司令(都统)彭春,率大军包围雅克萨城,用150门野战炮和40门攻城炮,日夜轰击。四天后,守将图尔布青投降,中国允许他率领残余部队,向尼布楚撤退。——当俄国人再回到尼布楚时,中国没有再把他们驱逐,是一个大失策。

等到俄军撤退后,中国纵火焚毁雅克萨城,也跟着撤退。

图尔布青在撤往尼布楚途中,遇见由尼布楚开向雅克萨的增援部队,携带着重武器,告诉他驻屯尼布楚的俄国大军随时可以接应。这使图尔布青懊悔不迭,他立刻同援军重返故地,于雅克萨城被中国焚毁后第17日,再重筑新的雅克萨要塞。

中国接受这个挑战,明年(1686),宁古塔军区副司令(副都统)萨布素,再围雅克萨城。除用巨炮轰击外,并且使用从台湾调来参战的藤牌兵团攀城。图尔布青战死,守军只剩下一百余人,陷落就在旦夕。就在这时候,中国军队接到停止攻击的命令。——因为中俄两国外交人员正在北京接触,俄国要求先行停火,康熙允许。

1689年,中国代表团团长钦差大臣索额图,俄国全权公使陆军上将费要多罗,在尼布楚谈判,双方都戒备森严,双方的态度也都非常强硬,而中国代表更甚。索额图有两次在大怒下拍桌子而去,要下令担任警卫的边防军攻城,俄国代表终于采取妥协态度,遂签订下列的《尼布楚条约》:

1、外兴安岭之南属中国,之北属俄国。

2、额尔古纳河之东属中国,之西属俄国。

这是一个重要的条约,使中、俄得到和解,为中、俄两国带来170年的和平,跟十一世纪北宋与辽帝国澶州和解带来114年的和平同样重要。俄国对遥远的东方固然力不从心,而中国如果长期从事于东北荒凉寒冷地区的战争,也将精疲力尽。

中国习惯于把所有的外国都当作藩属,因为事实是这样。《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地位跟外国签订的条约,但获得的利益却十分巨大。当时中国的力量,事实上只能到黑龙江北岸,还伸展不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俄国向南侵略,是由冰雪荒原,进入流奶与蜜之地,永不会自动停止。而中国不然,汉人那时仍以辽东半岛为主要范围,有耕种不完的肥沃土壤,满人则争先恐后入关去当主人,没有人傻到从流奶与蜜之地,投身到冰雪荒原。

这可从对雅克萨城的处理上看得出来,中国人把它焚毁而退,俄国人却把它当作宝贝,建了又建。所以,《尼布楚条约》对俄国是一种阻堵,对中国是一种保卫。

五、塞北疆土的开拓——内蒙古

蒙古只有一个,本没有内外。因为跟中国本土合并的时间有先后,遂被分割。先跟中国本土合并的南半部称内蒙古,后跟中国本部合并的北半部称外蒙古。

蒙古人于十四世纪被明政府逐出长城后,一直不停地内战。虽然达延汗于十六世纪一度予以统一,但他的后裔又分为四部,那就是: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喀尔喀部。不过这只是指达延汗的血亲后裔,另外还有两个相当大的部落,跟这四个部落同时并存的,一是住在东北北部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一是住在东北西部西辽河流域的喀喇沁部。这六大部落中,察哈尔部的力量最强。

十七世纪初叶,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雄心勃勃地想效法他的祖先达延汗,创立蒙古再统一的伟大事业。1619年,他致函刚成立不久的后金汗国可汗努尔哈赤,信上开头就说:“统兵40万蒙古国可汗,问候水畔3万人大金国可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看了大感沮丧。但林丹汗的才干跟他的雄心不能配合,他对内完全采取高压政策,以致引起反感。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时,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首先脱离林丹汗的统治,于1624年跟后金汗国结盟。第二年(1625),林丹汗向科尔沁部进攻,努尔哈赤亲自统率精兵赴救。林丹汗不敢作战,自行撤退。

这一次虎头蛇尾的军事行动,促使科尔沁部感激后金汗国不止,作更彻底的归附。

三年后(1628),西辽河流域的喀喇沁部,不堪压迫,也叛离林丹汗,投降后金。四年后(1632),后金汗国第二任可汗皇太极,跟投降过去的蒙古部落,组织西征联军,对察哈尔部发动总攻,林丹汗大败,向西逃亡。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先后向后金投降。林丹汗逃到距青海湖尚有十天行程的大草原上病死,他的残部在青海一带仍支持三年。到1635年,终于也向后金屈服。

满人把上述的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塞北全境,称为内蒙古。把漠北还没有合并的喀尔喀部称为外蒙古。后来满人入主中原,这种称谓和区分,一直保留下来。

清政府对蒙古人跟汉人不同,有下列的两大特点:

其一,取消蒙古固有的部落制度,改为盟旗制度,限制迁移,以便予控制。

盟旗制度完全仿效满人的八旗制度,满族八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镶旗是: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

这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图腾结构,所以满人没有地的籍贯,只有旗的籍贯,是一种全民皆兵的新户籍制度,全体满人是一个大奴隶集团,被划分为八份,人民受到层层节制,不能离旗独立。自入关后,原意渐失,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军事制度。但同类型的蒙古盟旗制度,却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纪,仍然存在。

盟旗制度的特点就是八旗制度的特点,蒙古人被纳入组织后,局限在一块狭小的地区,不能选择居住地和牧场。旗跟旗之间也不能有横的来往,连流动于各盟旗间的小贩,都严厉禁止,目的当然是防止他们暗通消息,集结叛变。“逐水草而居”的时代从此消失,即使遇到荒旱,非清政府批准,不能移动。

其二,对蒙古人实行愚民政策,阻止他们接受汉民族文化。清政府统治蒙古,有两个秘密武器,一是利用喇嘛教,使蒙古人沉湎在宗教里面,不知不觉中丧失战斗精神,这方面的效果是可惊的。另一是把公主大批的嫁给蒙古酋长——他们本来称可汗,投降满洲人之后,被改封为藩王或公爵,合称为“王公”。满人的皇姑、皇妹、皇女之流,大多数都嫁给蒙古王公,从没有一个嫁给汉人的。

清政府的政策是,用科举控制汉人,用婚姻控制蒙古人,结果证明完全成功。公主的儿子自幼随着母亲在外祖父或舅父的皇宫中游戏,长大后自然有一种向心力。纪元前二世纪大政治家娄敬,向当时的皇帝刘邦建议的和亲政策可收的效果,现在完全应验。

十七世纪九十年代,康熙在多伦诺尔(内蒙古多伦)用盛大的宴席招待蒙古高阶层时,发现很多蒙古王公都是他的外甥或外孙,又几乎都是在北京皇宫里长大的,不禁大为得意。但清政府虽赐给这些王公们财富和荣耀,巩固他们对人民的统治尊严,却对他们仍深谋远虑地细心防范,不准他们跟汉人来往,不准学习汉文,不准保管汉文图书,不准请汉人担任教师,不准子弟进入汉人学校,不准看汉人的戏剧。目的使蒙古人永远愚昧无知。从此,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十七世纪起,也作了满洲人嫁妆的一部分,带到中国,永远成为中国的领土。

六、漠北疆土的开拓——外蒙古

比内蒙古还要庞大的外蒙古,在喀尔喀部统治之下,仍独立于瀚海沙漠群之北。已迁到北京的清政府无意向北发展,他们对拥有内蒙古广大的领土和西伯利亚外兴安岭以南广大的领土,已心满意足。可是一个意外的事件,却使外蒙古自动地请求跟大清合并。这个事件起因于以伊犁(新疆伊宁)为首都的准噶尔汗国,于《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前一年(1688),向外蒙古喀尔喀部发动攻击。

喀尔喀是蒙古请部落中,人口最少,但占地却最广的一个部落,又分为下列三个汗部:

1、车臣汗部(外蒙古东部,牙帐设今温都尔汗)

2、土谢图汗部(外蒙古中部,牙帐设今哈尔和林)

3、札萨克图汗部(外蒙古西部,牙帐设今贝格尔)

所谓喀尔喀部,只是一个部落的总名称,不是一个具体的行政组织,更没有一个共同领袖。事实上三个汗部独立并存,各有各的可汗,互相间不停地打斗。

准噶尔汗国是四卫拉特之一准噶尔部建立的国家,回忆十五世纪,我们会记起当时声势煊赫,生擒过明朝酒肉皇帝朱祁镇的瓦拉部落。瓦拉自从也先可汗死后,失去领导中心,这个突厥民族的部落分裂为三部: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稍后被辉特部取而代之,他们向西迁移到现在的新疆北部。而另一支蒙古人的和硕特部,也侵入到新疆北部,跟他们混合。于是,遂被笼统的称为四卫拉特。卫拉特,即瓦拉的转音。

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和硕特部在固始汗率领下,侵入现在的青海省,建立一个庞大的和硕特汗国。土尔扈特部也移向中亚,深入欧洲。新疆北部的故土上,只剩下准噶尔部跟辉特部。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准噶尔汗国——也就是准噶尔部的第二任可汗僧格,被他的两位哥哥谋杀,由僧格的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继位。僧格的弟弟葛尔丹正在西藏当喇嘛,喇嘛教领袖达赖送他回国安定内部。葛尔丹回国后,把两位哥哥以及侄儿索诺木阿拉布坦一齐杀掉,自己当上可汗。他不久就并吞了回部(新疆南境),又并吞了青海的和硕特汗国,使他的国土扩张到280万平方公里。

葛尔丹可汗雄才大略,他的下一个猎物是外蒙古。

外蒙古的喀尔喀部不能团结如故。1684年,土谢图汗攻杀了札萨克图汗,把札萨克图汗美丽的姬妾和大批部众抢了去。清政府派藩属事务部部长(理藩院尚书)阿拉尼会同西藏喇嘛教领袖达赖的使节席勒图,在伯勒齐尔城(甘肃安西),召开和解会议。

和解会议并不能使他们和解,反而发生了一件礼仪上的重大纠纷。蒙古地区喇嘛教主教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他是土谢图汗国的弟弟,在和解会议上,曾经跟达赖的使节席勒图以平等的身份,同席而坐。

葛尔丹可汗得到报告,认为抓住了借口,于是他义愤填膺地宣称,库伦活佛犯了不敬达赖的滔天大罪,必须予以重惩。

和解会议后的次年(1688),葛尔丹可汗自前进基地科布多(蒙古科布多)出发,向外蒙古攻击。喀尔喀的三个汗部大败,溃不成军,不得不停止内斗,紧急会商救亡措施。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归附俄国,一是归附大清。这是一项重大的决定,这决定势将引起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反应。

库伦活佛坚持归附大清,他说:“俄国不信佛教,穿的衣服也奇形怪状。大清一片和平景象,又信佛教,穿的衣服看起来好像神仙。而且大清繁华富庶,有用不完的财宝,绸缎锦绣更多,依靠他们,生活一定愉快。”

除了这些理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就是他跟康熙间的私人友谊最笃。三部可汗一致接受他的意见。

康熙一面命三部撤退到内蒙古,发给临时急赈救济。一面向葛尔丹呼吁放弃使用武力,退出外蒙古。葛尔丹答应放弃武力,但必须先行交出罪犯库伦活佛,以及土谢图汗。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葛尔丹遂继续东进,横穿外蒙古高原,抵达2500公里外的克鲁伦河下游。明年(1690),大军更深入内蒙古,直抵距北京只有350公里的乌兰布通(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

葛尔丹企图用压力使康熙屈服。他犯了横挑强邻的错误。

康熙亲自统军出长城攻击,皇长子胤禔担任先锋,到达乌兰布通,发现准噶尔兵团的主力——驼城。驼城是弓箭战争时代的产物,把骆驼的四脚绑住,卧倒在地,加上木箱和用水湿透了的毛毯,即成为可以阻止骑兵冲突的坚强堡垒。但如果用来对抗新武器大炮,就太落伍了。胤禔用炽烈的炮火轰击,骆驼大半死掉,驼城崩溃,葛尔丹乘夜向西撤退。

可是葛尔丹已无法摆脱恶运,他的侄儿,即索诺木阿拉布坦的弟弟策妄阿拉布坦,在汗国的首都伊犁(新疆伊宁)宣布即位,下令通缉弑君篡位的叛逆葛尔丹。葛尔丹撤退到科布多城后,不能再西进。他向俄国求援,愿作俄国收复雅克萨城的先锋。俄国因跟大清刚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所以对葛尔丹的提议,不作回答。

葛尔丹不是容易屈服的人物,他驻屯科布多整补训练,五年后的1695年,作最后的冲刺,跟遥远东方3000公里外,嫩江河畔的内蒙古科尔沁部,秘密结盟,向喀尔喀部(外蒙古)发动夹击。他希望用闪电战术一举消灭喀尔喀部,并重新控制内蒙古,建立他的新汗国。

当葛尔丹再度进攻,东进2000余公里,抵达克鲁伦河时,大清三路迎击的大军早已进入攻击的位置。次年(1696),康熙亲自北上1000公里,到克鲁伦河畔的车臣汗牙帐(蒙古温都尔汗),指挥作战。葛尔丹望见了康熙的黄龙大旗,才发现被科尔沁部出卖,中了康熙的诱敌之计,他急令撤退,用最迅速的方法脱离清军东路和中路两个兵团,日夜奔驰250公里,到了库伦(乌兰巴托)东南35公里的昭莫多,正在庆幸终于脱险之际,却不知道恰恰进入清军西路兵团司令官(抚远将军)费杨古的口袋阵地。

葛尔丹大败,他的妻子阿奴皇后跟她的丈夫一样的勇敢善战,她身穿钢盔铜甲,率领精兵突围,死于巨炮的轰击之下。

葛尔丹虽全军覆没,仍拒绝投降。他退守科布多,但已不能再组织一支战斗部队。明年(1697),他服毒自杀。喀尔喀三汗部仍回外蒙古故地,不过形势已经不同,外蒙古和葛尔丹辖下的科布多、乌梁海两地区,面积共180平方公里的土地,自此纳入中国版图。

七、喇嘛教与西藏

在外蒙古喀尔喀部跟准噶尔汗国的冲突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喇嘛教的影响力量。

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的意思。我们回溯十三世纪蒙古帝国跟吐蕃宗教国的关系,可发现吐蕃的没落,全是被佛教这个奇异的支派所促成。十四世纪时,蒙古政权被逐出长城,吐蕃跟蒙古的联系也告断绝。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吐蕃的名字消灭,而被称为乌斯藏。到了十七世纪,又不知道什么原因,乌斯藏的名字也消灭,而改称为土伯特。

跟喀尔喀分为三部一样,土伯特则分为四区:

1、藏(后藏,今西藏西部)

2、卫(前藏,今西藏中部)

3、喀木(也简称康,今西藏东部及四川省最西部)

4、青海(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改称青海省)。

喇嘛教主八思巴,于十三世纪时,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在八思巴领导下,僧侣们都穿红色袈裟,并娶妻生子,因之称为红教。政治权力加上靡烂生活,使红教日趋腐败。十四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改革家在青海西宁城附近一个藏民部落中降生,名宗喀巴,他是喇嘛教的马丁路德。14岁时就当红教僧侣,20岁时就大胆地提出改革方案。他改穿黄色袈裟,禁止娶妻,以便全心全意宣扬佛法,因之被称为黄教。

改革在极端和平中进行,没有经过欧洲式宗教改革那种血流成河的屠杀场面。红教终于衰落,黄教一天比一天兴旺。

宗喀巴是一位最有想像力的大师,他为喇嘛教创立一个别开生面的权力继承制度。他有两位门徒,一名达赖,一名班禅。宗喀巴宣称这两位门徒都是佛陀投胎,永不死亡,肉体虽然毁坏,但灵魂却立即再转生世界,永远不灭。达赖、班禅在肉体毁坏(死亡)时,事先就预言他的灵魂要到某一个方向或某一个地方,以化身重生。逝世之后,先由高级禅师(拉穆吹忠)四个人,诵经作法,热闹一阵,然后分别出发去寻觅他身——灵童。找到之后,迎回拉萨,经过一段时间的宗教教育,等灵童年龄稍长,再举行坐床大典,成为喇嘛教的正式教主。——坐床,就是坐在一张只有教主才可以坐的神秘宝床上,等于皇帝的登基大典,当然隆重非凡。

宗喀巴大师于1419年逝世,达赖以大门徒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班禅以第二门徒身份充当副教主。从此之后,就实行转世(呼必勒罕,意为转世或化身。指喇嘛教中活佛转世再生,亦指活佛传位的制度)统治。十六世纪时,那位使明政府招架不住的蒙古俺答可汗,曾恭迎达赖三世到青海讲道,蒙古人从那时候起,开始接受黄教。

十七世纪,四卫拉特之一的蒙古和硕特部领袖固始汗,从天山北路侵入青海(青海省)与喀木(西藏东部及四川省西部)。这时候,达赖、班禅同住在前藏的首府拉萨城,而仍信奉红教的土王之一的藏巴汗,居住在后藏的首府日喀则城,跟黄教对抗。达赖宗教政府的最高执政官(第巴)桑结,向固始汗请求援助。固始汗接受这个邀请,出兵把藏巴汗杀掉,把原属于藏巴汗的后藏土地,奉献给黄教。于是达赖仍住拉萨,而班禅则迁到藏巴汗所住的日喀则。固始汗大功告成之后,返回青海,留一个儿子率领蒙古军队,驻防拉萨。

1682年,达赖五世逝世,最高执政官桑结秘不发丧,仍用达赖的名义,为自己向大清请求封号,清政府不知道内情,就加封桑结为土伯特国王。桑结跟当时准噶尔汗国的葛尔丹可汗,秘密结盟。葛尔丹对库伦活佛的指责和对外蒙古的攻击,都是桑结出的主意。直到1697年,葛尔丹自杀,清政府才知道一直是桑结从中捣鬼,向桑结责问达赖何在,并暗示要派遣军队去勘察达赖的生死。桑结才恐慌起来,急急忙忙找了一位名叫仓央嘉措的15岁灵童(这时候达赖五世已死了15年,所以这个达赖六世必须15岁,表示他已转生15年),宣称他就是化身,举行坐床大典。桑结向清政府报告说,他秘不发丧的目的只不过为了安定民心。清政府知道他在胡说八道,但没有追究。

西藏的政治形态是:三巨头并立。土伯特国王桑结主持行政,喇嘛教主达赖六世主持宗教,和硕特汗国王子拉藏汗(固始汗的曾孙)主持军事。

八、西南疆土的开拓——西藏

西藏三头马车制有严重的基本冲突,进入十八世纪,冲突公开化。

拉藏汗对桑结国王事先没有征求他的同意,就确定谁是达赖化身,大不满意,他说他将抵制到底。桑结认为你这个蒙古酋长竟敢干涉我们西藏内政,简直莫名其妙,决定把拉藏汗毒死。拉藏汗得到消息,先下手为强,1705年,发动突击,把桑结杀死,把达赖六世囚禁。

清政府和准噶尔汗国分别向拉藏汗要求迎接达赖六世,康熙深恐拉藏汗不买自己的账,忧虑地说:“他们盲目地崇拜达赖,如果被准噶尔汗国迎接了去,可能发生很大影响。”

但拉藏汗显然愿取得大清的友谊,他把达赖六世送往大清。不幸的是,达赖六世却在途中病故。

拉藏汗另行寻觅达赖化身,在博克达山(新疆吐鲁番北博格多山)找到一个名益西嘉措的孩子,说他就是灵童,举行了坐床大典,请清政府加封。可是拉藏汗的政治手腕太差,他没有跟那些高级禅师搞好关系,其中一个在喀木(西藏东部及四川省西部)里塘(四川理塘)地方,找到了一个名格桑嘉措的孩子,宣称他才是真正的灵童。青海和硕特汗国那些蒙古王公(酋长),支持这个新灵童。

拉藏汗派军队去捉拿格桑嘉措,老爹早抱着孩子逃到青海去了,他向清政府申诉,也请求加封。于是出现真假达赖的争执,互相指责对方是假,而自称是真。

准噶尔可汗策妄阿拉布坦跟拉藏汗有亲上加亲的婚姻关系。策妄阿拉布坦是拉藏汗的姐夫,而策妄阿拉布坦的女儿又嫁给拉藏汗的儿子丹衷,小夫妇一直住在伊犁(新疆伊宁)策妄阿拉布坦的王宫。

然而,国家的利益超过一切,策妄阿拉布坦渴望征服西藏,拉藏汗拒绝把达赖六世送给他,使他对自己的阴谋诡计,更不受良心责备。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组织一支8000人的远征军,命他的大将大策零率领,奇袭拉藏汗。

这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困难和时间最长的一次闪电突击。从伊犁到拉萨,航空距离1900公里,要越过6000米的天山——比阿尔卑斯山还高2000米,绕过500公里纵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要攀登7000米的昆仑山,才能爬上世界屋顶的西藏境内,然后又要在1200公里不见人烟的冰天雪谷中秘密行军。

大策零这支远征军自1716年十月出发,白天潜伏,夜间前进,十个月后,于次年(1717)七月,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西藏首都拉萨。拉萨附近人烟稠密,既不能杀绝,又无法躲避,大策零对那些惊愕的藏民说,他们是送丹衷夫妇回国省亲的卫队。

拉藏汗老了,大清方面一再警告他防备准噶尔汗国的突击,拉藏汗认为这是最幼稚的挑拨离间的手法。现在准噶尔远征军从天而降,攻陷拉藏汗所住的布达拉宫,把拉藏汗杀掉。为了斩草除根,策妄阿拉布坦下令把女婿丹衷也杀掉。西藏于是并入准噶尔汗国版图,策妄阿拉布坦完成了他父亲、叔父、祖父们的伟大心愿。

策妄阿拉布坦在战略上获得成功,但在政略上他犯了错误,他没有估计到大清对这件事的关切和反应,清政府在接到拉萨陷落的报告后,决定用武力干涉。次年(1718),清政府正式承认逃到青海的格桑嘉措为达赖七世,派遣军队送回西藏。但进入西藏后,在喀刺乌苏河(怒江上游),被大策零击败。

清政府当然不会罢休,两年后(1720),派出第二次远征军,分三路进攻。驻在外蒙古科布多和巴里坤(新疆巴里坤)的两个兵团,直接攻击天山北路准噶尔汗国本土,使它不能向西藏增援。东路军总司令(定西将军)噶尔弼则由打箭炉(四川康定)西进。北路军总司令(平逆将军)延信,由西宁(青海西宁)穿过唐古拉山(今青海与西藏分界)南下。大策零战败,不得不放弃占领了四年的别人的国土,由原道向国内撤退,但他们已没有来时候旺盛的士气,沿途死伤相继,生还到伊犁(新疆伊宁)的不到一半。

大清远征军进入拉萨,撤销一切国王和一切可汗的称号,又撤销土伯特国号,改称西藏。任命故拉藏汗的一位僚属康济乃,当前藏最高执政官(固山贝子·噶布伦),另一位僚属颇罗乃,当后藏最高执政官(台吉·噶布伦)。把喀木(四川省西部及西藏东部)巴塘(四川巴塘)以东,划给四川省。

面积160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包括藏、卫、康,并入清政府中央版图。

九、中西部疆土的开拓——青海

西藏并入大清版图后,青海起而反抗。青海本是土伯特王国四个地区之一,但它在十七世纪初叶,就被蒙古人的和硕特部侵入,所以在青海广大的高原上,蒙古民族跟西藏民族同样的多。不过他们都是信奉同一喇嘛的虔诚教徒,因此蒙藏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

和硕特汗国最伟大的领袖固始汗,进入青海后,很快的就征服了全部土伯特王国。固始汗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前藏,一支在青海。在前藏的一支,因拉藏汗被杀而结束。在青海的一支,由他的儿子鄂齐图汗继承,于十七世纪被突厥族的葛尔丹可汗击败并吞。葛尔丹败亡后,青海脱离准噶尔汗国的控制,成为无政府状态,各个部落独立为政,乱糟糟的群龙无首。大清政府找到固始汗的另一个儿子札什巴图,封他为藩王,作青海各部落的领袖,以对抗西方准噶尔汗国的压力。

札什巴图逝世后,王位由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继承。十八世纪二十年代清军进攻西藏时,罗卜藏丹津也率领他的蒙古兵团从征。这一次远行,使他看到和硕特汗国昔日的光荣,激起他万丈豪情,决心恢复祖父固始汗轰轰烈烈的霸业。于是他转而把朋友大清当作仇敌,而把仇敌准噶尔汗国当作朋友。

西藏并入大清后的第三年(1723),罗卜藏丹津号召青海的蒙古人各部落酋长,取消清政府所封的“王爵”、“公爵”的称号,脱离与大清的宗主关系。大多数蒙古部落和喇嘛教的重要寺院,都起而响应。清政府派驻在西宁城负责处理边疆事务的副部长(侍郎)常寿,被罗卜藏丹津诱到大营中囚禁,集结兵力20余万人,进攻西宁。虽然没有把西宁攻下,但大清通往西藏的道路却被切断,沿边震动。

罗卜藏丹津实在没有跟清政府决裂的必要,事实上青海始终是独立的。清政府除了把“可汗”“酋长”称谓改为“王”“公”外,从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准噶尔汗国并不比大清好,它曾征服过青海,消灭过和硕特汗国,把蒙古人和西藏人置于统治之下。至少它不可能帮助罗卜藏丹津夺取西藏,它如果有这种力量,它自己会夺取。罗卜藏丹津没有考虑到这些,也许考虑到了而认为并不如此。

此时正是雍正元年,清政府的反应强烈而迅速,任命年羹尧当总司令(抚远大将军),岳钟琪当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襄赞军务,奋威将军)。次年(1724)二月,岳钟琪率5000人的骑兵,发动突袭。从西宁城向西急行军十二日,于第十三日的黎明,在荒原上捕捉到罗卜藏丹津的主力。罗卜藏丹津的部队从梦中惊醒,但战马都没有备鞍,无法迎战,霎时间全军崩溃,四散逃命,罗卜藏丹津急换上女人的衣服溜掉,投奔准噶尔汗国。

岳钟琪穷追不舍,每天奔驰150公里,两天后,追到一个称为桑骆海(青海省西南角)的地方,只见红柳蔽天,渺无人迹,才带着他的俘虏,包括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在内,凯旋而回。

岳钟琪自出发到大获全胜,只用了十五天时间,就把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土地,完全征服,纳入清政府中央版图。这是中国战史上最有名的一役,跟大策零突袭西藏之役媲美。

十、准噶尔的覆亡与种族屠灭

我们可以察觉到一个现象,无论在外蒙古、西藏、青海,清政府处处都遇到准噶尔汗国的强大力量。准噶尔汗国迫不及待地向外侵略,心情急躁而手段激烈,但他们恰恰遇到第三个黄金时代的中国。所以每一次都引起清政府激烈的回报,不断从他们口中夺出已吞下咽喉的大片领土。

准噶尔汗国一连串大有作为的君主,对这种挫败,有无限的愤怒,遂使清、准边界地带的冲突,没有宁日。清政府显然没有力量摧毁他们,所以只是一味盼望和平共存,相安无事。在征服青海之后,就向准噶尔汗国建议重新划定边界。为了表示诚意,清政府特地把驻屯在哈密(新疆哈密)和科布多(蒙古科布多)的两个兵团撤回。

但策妄阿拉布坦可汗对和解没有兴趣,他仍希望至少取得西藏,谈判没有成功。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逝世,儿子策零嗣位,他比他父亲更有才干和雄心,当清政府要求把和硕特汗国流亡可汗罗卜藏丹津交出来时,策零拒绝,并且用一种在清皇帝看来十分不礼貌的语句,通知皇帝胤禛(雍正皇帝)说,他父亲策妄阿拉布坦已经升天成佛,他自己的责任是使喇嘛教弘扬于世界,世界人类都因他而获得安宁。这些话使他显得比胤禛还要伟大,胤禛大为光火。

1729年,胤禛组成远征军,任命傅尔丹当总司令(靖边大将军),岳钟琪当副总司令(宁远大将军)。1730年,傅尔丹兴筑科布多城堡,作为永久性的军事基地。第二年(1731),他得到非常生动的情报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罗卜藏丹津率领他的残余部下打算投奔大清,被策零可汗发觉,发生战斗。

傅尔丹大喜,即发动攻击。可是,他的前锋4000人挺进到科布多西方200公里和通淖尔时,忽然胡笳四起,伏兵杀出,傅尔丹亲率主力前往救援,于是连主力也陷进重围。结果全军覆没,仅傅尔丹跟他的少数侍卫,狼狈逃回。

岳钟琪在乌鲁木齐迅速发动进攻,已不能发生牵制的作用。策零可汗命他的得力将领大策零、小策零,乘胜向东推进,深入外蒙古腹地,幸而被外蒙古土谢图汗部所属的三音诺颜部(牙帐在今蒙古海尔汗杜兰城)酋长策凌郡王击灭(策零、策凌、大策零、小策零,使人混淆不清,大概那时候漠北部落很流行这种发音的名字)。

清政府立即把策凌郡王擢升为亲王,命他的三音诺颜部脱离土谢图汗部,成为独立的一汗部。本来只有三个汗部的外蒙古,到现在分成了四个汗部,而喀尔喀部的总名词也被外蒙古取而代之。明年(1732),策零可汗再度攻入外蒙古,策凌亲王率三万蒙古兵团迎战,策零可汗大败,策凌亲王追击到光显寺(额尔德尼召,即哈尔和林——蒙古帝国的古都和林)附近,切断准噶尔兵团的退路,血战两天,准噶尔兵团崩溃,一半战死,一半被挤到水里淹死,策零可汗只跟少数卫士突出重围。

由于胤禛对岳钟琪以十五天的时间征服青海的印象太深刻了,认为准噶尔汗国也是那样脆弱。但他任用的满族人总司令傅尔丹,却是一个庸才,对敌人毫无所知,所以才陷入极其幼稚的诱敌之计,虽然有光显寺的大捷,也只能稳定情势,不能恢复战力。

但对准噶尔汗国而言,光显寺战役却是一个意外沉重的创伤,从此再没有力量进攻。这时候策零可汗提议和解了,胤禛也放弃强硬立场,表示接受。1734年,胤禛派部长级官员(尚书)傅鼐前往准噶尔汗国首都伊犁(新疆伊宁),跟准噶尔划定疆界,以阿尔泰山为界碑,互相通商,清政府并允许准噶尔可汗可以随时前往西藏拜见达赖。

这是清、准间唯一的一次和解,维持25年。

在不能消灭对方的情形下,长期战争会使自己血枯力竭而死,和解是明智的。但和解建立在双方同等强大的基础上,一旦一方过度衰弱,尤其没有第三者的力量平衡时,和解就会化为乌有。准噶尔汗国在和解后不久,便发生内乱。1745年,策零可汗逝世。嫡子那木札尔继位,他是准噶尔汗国第一位暴君,1750年,当他要杀他的庶兄达札尔时,达札尔反而把他杀掉,自己坐上宝座。

可是达札尔更糟,1754年,他又被贵族大策零(奇袭西藏的那位名将)的孙儿达瓦齐杀掉,由达瓦齐继位可汗。不过达瓦齐还不如达札尔,他刚掌握大权就翻脸要杀帮助他取得大权的好友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是四卫拉特之一的辉特部(蒙古西北角)的酋长,他遂逃到大清。

清皇帝弘历(乾隆皇帝)亲自接见阿睦尔撒纳,用蒙古话交谈,封他为王爵,又送给他骏马之类的名贵礼物,又请他参加在热河原野(河北省最北部)举行的狩猎,用盛大的场面欢迎他。大臣们对弘历如此优待一个流亡政客,大大的不以为然,但不久就发现其中原因,简单的很,清跟准噶尔汗国冲突80余年,而清对准噶尔汗国内部,无论政治情势和地理环境,都不了解,所以始终束手无策,如今平空得到向导,当然喜出望外。

阿睦尔撒纳投降的第二年(1755),清政府就选择叛盟,两路大军同时向准噶尔汗国进攻。北路军总司令(定北将军)班第、副总司令(定边左将军)阿睦尔撒纳,由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出发;西路军总司令(定西将军)永常、副总司令(定边右将军)萨拉尔,由巴里坤(新疆巴里坤)出发。

准噶尔汗国经过十余年的自相残杀,人心早已离散,加上阿睦尔撒纳号召他们不要抵抗,所以准噶尔军队纷纷放下武器,人民夹道欢迎。清政府两路大军没有经过战斗,就轻易地占领了首都伊犁(新疆伊宁),达瓦齐跟逃亡了31年之久的罗卜藏丹津,一同被俘。

一直到这时候,清政府并没有并吞准噶尔汗国的意思,只是想分而治之,使它的力量削弱,不再侵略大清。所以清政府下令恢复十七世纪四卫拉特的原状,使他们仍保持四个独立的部落,互不统属,个别的作为大清的外藩,像外蒙古合并前的喀尔喀分为三个独立的部一样。于是乾隆皇帝一口气加封了四部的四个可汗,并邀请这批新贵到遥远的东方热河(河北承德),由他接见,参加盛大的宴会。

对阿睦尔撒纳,清政府加封他为双亲王,以酬庸他的贡献。但阿睦尔撒纳有他更大的野心,他引导大清军队颠覆祖国的目的,只在借大清的兵杀他的政敌。他并不希望祖国分裂,所以他坚持仍维持汗国的体制,而由他当可汗。他这种想法跟清政府的基本政策恰恰相反,乾隆当然不能接受。

阿睦尔撒纳在大失所望后,决心叛离大清,他了解清军在这次远征中之所以迅速成功,有赖于他政治号召的力量,他估计这力量足可以把清军驱逐出境。于是,在占领伊犁的第二年(1756),阿睦尔撒纳宣布独立,那些刚接受清政府加封的四部可汗,也加入这个新兴汗国的行列。大清远征军果然一败再败,准噶尔汗国的土地几乎全部光复。这使乾隆皇帝大失面子,认为准噶尔人是不能用仁义感化的野蛮民族,必须严厉惩罚。

第二年(1757),乾隆重新组成远征军,北路蒙古兵团由蒙古人成衮札布当总司令(定边左副将军);西路满洲兵团由满族人兆惠当总司令(定边右副将军),发动夹攻。恰恰这时候可怕的恶运降临准噶尔,天花忽然流行,准噶尔战士相继死亡,军队自行瓦解。当大清远征军进逼伊犁时,阿睦尔撒纳束手无策,只好逃到哈萨克王国,再逃到俄国,他也染上了天花,一病而死。在清政府坚决的要求下,俄国把他的尸体运到外蒙古的恰克图城(蒙古阿勒坦布拉格),交还大清。

准噶尔汗国虽然覆亡,阿睦尔撒纳虽然死掉,未死于天花的准噶尔人用游击战作誓死不屈的抵抗,使兆惠疲于奔命。这更增加乾隆的愤怒,他下令兆惠执行灭种政策。准噶尔人从此在他们的故土上消失,只剩下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和横亘在中、俄两国边界上的准噶尔门(新疆博乐东北阿拉山口)要塞,供后人垂泪凭吊。

——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为了尊严的理由,宁可玉破,不为瓦全,他们所作的壮烈牺牲,应受万世的崇敬。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应有智慧和勇气接受屈辱,瓦全还有复兴之日,玉碎便永无希望了。准噶尔人的遭遇,使我们惊悸。

阿睦尔撒纳是拉藏汗的孙儿,丹衷的遗腹子,母亲是策妄阿拉布坦可汗的女儿。策妄阿拉布坦袭杀拉藏汗后,又斩草除根把丹衷杀掉,而把怀有身孕的女儿另嫁给辉特部的一位酋长。民间传说,当遗腹子阿睦尔撒纳呱呱降生时,满身鲜血,大家深信他为复仇而来,他果然达到目的。

十一、西北疆土的开拓——新疆

准噶尔汗国灭亡的疆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天山北路准噶尔盆地,一是天山南路塔里木盆地。清政府把天山北路称为“准部”,天山南部称为“回部”。

征服了天山北路的准部,并不等于控制故准噶尔汗国全国领土。天山南路的回部是十七世纪被噶尔丹可汗吞并的,现在侵略者失败,回部不愿再接受外人的统治。

回部范围即塔里木盆地的范围,当中是那块庞大无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沙漠西端,罗列着十数个繁荣的城市,盆地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集中在这十数个城市之中。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西域故地,纪元前二世纪张骞,纪元后一世纪的班超,就在这里威震列国。七世纪时,唐王朝的军队再度进入,把它归并大唐地图,但八世纪时却被吐蕃王国夺去。直到十八世纪,整整一千年之久,跟中国本土隔绝。一千年里面,这个区域发生过无数我们不知道的事件和无数传说不一的兴亡存废的变化。所以,当大清远征军征服准噶尔汗国,越过天山南下时,所面对的已不是当年古色古香的西域,而是奇异而陌生的回部风光。

回溯九世纪时,回纥汗国瓦解,部众星散。其中一部分进入西州(新疆吐鲁番),称为西州回纥。他们后来由西州再向西南迁移,到达航空距离1100公里处的疏勒王国(新疆喀什),征服了它,改名为喀什噶尔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回纥人抛弃了原有的佛教信仰,改信从西方阿拉伯传来的伊斯兰教。人们因为伊斯兰教为回纥人所信奉,所以倒果为因的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到了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时代,又不知道什么缘故,回纥被改称为维吾尔,因他们信奉回教的缘故,人们又倒转过来称他们为回回、回民、回族,称他们所居的地区,即天山南路为“回部”。维吾尔人跟准噶尔人一样,同属于突厥民族,在蒙古帝国四大阶级中,属于第二等(色目)阶级,比汉人的地位要高。

同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回部兴起一位伊斯兰教教主,称为和卓木,地位跟喇嘛教的达赖,天主教的教皇相似,只不过和卓木是可以结婚的,所以教主的宝座是父子相传。准噶尔汗国策零可汗,曾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把第25代的和卓木阿哈玛特,连同他的两个儿子布拉呢敦、霍集占,即著名的大小和卓木,诱到伊犁(新疆伊宁),当做人质。阿哈玛特不久逝世,两个儿子被囚禁如初。关于和卓木的世系,我们列如下表:

1755年,大清远征军进入伊犁,把大和卓木送回他的故都叶尔羌(新疆莎车),但仍留下小和卓木帮助处理天山北路维吾尔人的事务。1756年,阿睦尔撒纳叛变,小和卓木也乘机逃回叶尔羌。又明年(1757),阿睦尔撒纳失败。大清远征军派遣使节到叶尔羌,要求接受大清的统治。

大和卓木同意,但小和卓木反对,他说:“我们如果听从了大清,弟兄之中,势必有一个被送到北京当人质。从父亲那一代起,我们像奴隶一样,受人摆布,应该是停止的时候了。而且大清新占领敌国的土地,游击战激烈,人心惶惶,不可能对我们派出大军。即令派出大军,我们固守天山险要,他们粮道辽远,补给困难,绝不能持久。”在座的各城城主(伯克),都赞成小和卓木的意见。于是,他们宣布建立巴图尔汗国,跟大清对抗。

然而小和卓木的判断完全错误,判断错误就要付出判断错误的代价。大清远征军强行越过天山南下,山麓一些重要城市的城主不能抵御,纷纷投降。第二年(1758),满洲兵团司令(定边将军)兆惠率领他的精锐4000余人进攻叶尔羌,在距城一公里的黑水(叶尔羌河),渡河一半时,桥梁中断,被分为两截,陷于包围。

可是,和卓木兵团既没有攻击用的重武器巨炮,又没有斗志。僵持了三个月,大清援军到达,把兆惠救回阿克苏城。第三年(1759),兆惠作第二次进攻,攻陷叶尔羌,大小和卓木向中亚的浩罕王国(乌孜别克浩罕城)逃亡。经过葱岭巴达克山部落(阿富汗东北部)时,被巴达克山部落酋长杀掉,把人头献给尾追不舍的大清追兵。巴图尔汗国只有四年寿命,就告覆亡。

现在,准噶尔汗国全部领土,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由清政府改称为新疆,即新开辟的疆土——事实上是新收复的疆土之意,并入大清版图。

新疆合并后,大清的领土膨胀停止,但已是一个拥有1300余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的超级强国。在世界历史上,面积仅小于蒙古帝国,但比蒙古帝国属下的元帝国,要大两倍。两个世纪以来领土膨胀情形,用下表说明:

从表上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中国的贡献是如何巨大和重要。他们为中国开拓的疆土,较他们从明政府继承下来的领土,要大四倍,我们再用下表列出统计数字: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阿拉尼怎么打,阿拉尼怎么打下来”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