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临近开学的日子,不知道学生党的作业都写完了么?
俗话说的好“再不疯狂我们就要开学了,再不写作业我们就完了”
近期还好,很多人看待作业没有之前那么的“恐惧”,毕竟之前被作业困扰的孩子都长大了,他们深知写不完的作业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所以现在很多老师都在有意无意的少布置一点作业
不过不光是中国,国外对于“作业”也是进退两难。
《家庭作业》
伊朗的儿童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很有名,1989年,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米达拍摄的《家庭作业》上映,影片采用最简单的拍摄方式和结构,说白了就是采访小学生与家长们,是一部关于“家庭作业”的调查问卷,整个结构就是一问一答形式,作为提问者,导演和工作人员躲在聚光灯后面,而摄影机对准了灯光下回答问题的儿童和家长们。
片子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影像画面很陈旧,很有年代感
没有演员,都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回答
每个孩子都不伪装,可爱诙谐的回答让人在看的时候不禁嘴角上扬
不过看完整部影片,留在观众心中的却是一阵一阵的沉重感
其实我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就是一个无聊的调查
而且影片关注的是大多数人都不重视的“作业”问题
但导演既然把它搬上了荧幕,就说明这背后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作业”
而是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花骨朵
国外关于家庭作业的研究历来就是一个永久的教育话题
以美国为例子:从19世纪至今的100多年间
他们经历了19世纪的轻视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的批判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探索。
得出正面影响: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入理解,丰富课程,改善学生对知识的态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参与。
负面影响:使学生对知识性材料失去兴趣,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使学生不能参加课外活动,不能外出游玩,激化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矛盾。
对于该不该布置作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做法
但从始至终,我们看到完全取消家庭作业的国家并不多
如:韩国1981年公布《教育改革的新方针》,禁止教师和家长布置作业,连补习学校都停办
土耳其从1985年开始禁止学校布置家庭作业
西班牙禁止给6-14岁的儿童布置家庭作业
应该说,在关于家庭作业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大人们一直在为“祖国的花骨朵”做出努力
其实该纠结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取消作业
而是如何减少作业的负面情绪,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质量
父母的知识储备很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们写作业,最头疼的就是父母
家庭作业往往变成了一家子的作业,所以“作业”不仅让孩子们头痛,也让家长们抓狂!
电影中有好几个孩子都讲到了作业繁重,常常要做到深更半夜
而其中有一项是“听写”,大多数家长并不识字
任务当然就落到了其他兄弟姐妹身上,孩子们彼此之间用有限的知识储备来填补对方的空白,用这样的方式要在学习上拔得头筹,成为社会栋梁简直难上加难。
上辈人的知识匮乏,极大的影响了孩子们的天赋,孩子得不到和父母的交流,得不到父母的赞赏,只有皮带和棍棒的惩罚,甚至有一个孩子笑嘻嘻的说:
“爸爸老是用皮带打我,因为他发胖了,发胖了就再也用不着皮带了,”
还有一个孩子,他很淘气,不喜欢宗教,考试成绩很低,是大家公认的“坏孩子”
因为受过老师的尺戒,站在摄影机前害怕的哭了,从他一直晃动的身子和眼泪中可以看到他在那个环境下所呈现出的害怕,其实他一点都不笨。
在导演的要求下背诵了一首宗教诗,竟然一字不差
诗中充满了美好的愿景,配上孩子挂满泪珠的脸,一瞬间的震撼心灵,影片戛然而止。
作业和动画片
影片中会问孩子们一个统一的问题:喜欢作业还是动画片?
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小孩无一例外的回答:“作业”
但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却是胆怯的光,可能是害怕说出动画片被家长责罚
可见作业已经影响到他们的课外生活,这部影片反映的问题也是伊朗当年的社会现象,据调查,课外作业量偏大的主要国家有:中国、新加坡、伊朗、菲律宾、日本等。
这些国家小学生作业时间更长,每天作业量在1小时以上。
伊朗的小学生每天作业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儿童多达40%
东西方作业文化差异
从三点可以概述
- 文化传统
东方人把读书看作是最高尚、最神圣的事情,“科举正途”、“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扎根于人们心中,获得知识成为提高社会地位,走向美好生活的捷径。
而西方人并不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 教育思想
亚洲教育一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学生到学校学习就是为了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学生为知识所控制,没有主动权。
欧美教育进行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人们更多地是开始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儿童”自身为中心,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 社会就业体制
现代教育促进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功能在亚洲变现尤为突出,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被称为“学历社会”,大家从小通过一系列的考试竞争,优劣筛选,进名牌大学,获高学历,拥有好职业,成为站在社会顶端的人。
而在欧美国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就有其自然性出生所决定,英国社会阶层比较固定,而美国,高等教育是一个人最普通的经历,就业主要依靠个人能力,而不是文凭。
- 总结
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体制都会在东西方文化中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但作业数量与质量问题还是世界各地认真研究的课题。
反思
《家庭作业》这部影片用孩子自己的表述,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导演还选择了两位家长,都是父亲,与其中一位谈了很多,当谈到当地政府教育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对比时,父亲最后只能无可奈何的摇头叹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童年经历,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来说,如何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你守住了温馨快乐的童年,也就守住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底线,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他在片尾中说道:
“需要帮助的孩子很多,谨此献给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结语
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独树一帜,返璞归真、近乎于平淡的纪录方式,风格温暖又充满哲理,用简单的问题传递给观众:教育不该是这般模样,文盲父亲的皮带、暴躁老师的戒尺、哥哥姐姐的打骂、异口同声说出“爱作业胜过动画”,童年不该是这样,不要让新一代儿童成长为冷漠的大人。
最后,这部影片打动我的绝不是关于“家庭作业”的理念
而是人,这些可爱的孩子,和这些敢于说真话的家长,以及导演的用心,感谢。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们
本文由胶卷时光原创,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希望我专业的解读和独特的见解能帮到给大家,更多话题可在下面评论区继续交流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