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敕命】明朝圣旨的防伪标志你知道吗?

古装剧中宣读圣旨的场景

古装剧中宣读圣旨的场景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太监宣读圣旨的场景,那些圣旨的第一句,无一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历史上真实的圣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明朝才有“奉天承运”

所谓“圣旨”,即是古代皇帝的命令。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代,蔡邕奏疏中出现过“臣伏读圣旨”的话。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郑冲等劝司马昭受“九锡”之礼时,也说:

“明公宜承奉圣旨,受兹介福,允当天人。”

意思是让司马昭顺天应人,接受魏元帝曹奂的旨意。不过,在宋代以前,“圣旨”只是一个偶尔使用的敬称,人们对皇帝的命令,常用的称呼还是“制书”、“诏书”、“敕旨”等。

▲直到宋代,“圣旨”一词才普及开来。按照南宋人岳珂的说法:

“国朝所司承旨之别;乘舆称圣旨,中宫称教旨,储闱称令旨”。

意即宋代规定,皇帝、皇后、太子的命令,分别称为“圣旨”、“教旨”和“令旨”。

▲古装剧中有固定开头的“圣旨”,迟至蒙元时期才出现。

当时的圣旨上,先是音译自蒙古语的“长生天气力里”或“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大意是,在上天保佑下,统治万民),再写“皇帝圣旨”及具体内容。贵由汗在给教皇诺森四世的信中,开头甚至被写为:

“长生天气力里,贵由大汗,全人类之君主圣旨”。

▲推翻元朝后朱元璋建立明朝 ,认为元朝圣旨的开首语,“未尽谦卑奉顺之意”,于是亲自改为“奉天承运”,意即皇帝所做一切,都是遵从上天意旨。朱元璋还改大殿为“奉天殿”,规定皇帝所持“大圭”(一种玉制手板)上刻“奉天法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

明代圣旨

明代圣旨

因此,有人认为,明清时期圣旨开首文字的断句,不是常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很多时候,“诏曰”也会替换为“制曰”)。

至于古装剧中圣旨结尾的“钦此”二字,在真实历史中并不多见。

今天跟小编来看看明清时期部分皇帝的圣旨,真正的圣旨长这样↓↓↓

明太祖朱元璋的圣旨

圣旨,是指古代中国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

明成祖朱棣的圣旨 龙岐山村出土

据了解,明清两代圣旨的诰命和敕命(授予一至五品官员称诰命,六品以下称敕命)都是由翰林院撰拟的,然后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再按品级填发。

明 弘治皇帝的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

一品为玉轴,

二品为黑犀牛角轴,

三品为贴金轴,

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明 嘉靖皇帝的圣旨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明正德皇帝的圣旨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根据明清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

最高等的是七色圣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圣旨

圣旨从拟稿到缮写均由顶尖文化高手完成,行文极其精悍简练,几乎达到了增一字则嫌其累赘,减一字则达意不确的程度。因此圣旨不仅颇富史料价值,还具有极大的艺术欣赏价值。

圣旨上“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像太子继位啊。而“制曰”则是皇帝的德音下达,类似于嘉奖令之类的。而“敕曰”是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晋爵的同时要警告你不要恃宠而骄。

以上便是有关于圣旨的真实的情况~你了解了吗?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敕命,敕命是什么意思,敕命之宝,敕命怎么读”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