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武侠小说,常会出现称谓为“无相大师”的人物,或所谓的“无相神功”的上乘武功。这样的人物一出场,我们就知道他是出家人。但仅凭称呼,我们还无法判断他是一个和尚还是一个道士。仅凭这武功名称,我们也还不知道它应当是佛家的功夫还是道家的功夫。
这是因为不管是佛教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共同有“无相”的概念存在,并且这个概念还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概念。
我们知道,但凡是个中国人,读点书的,要附庸风雅的话,其实都挺能方便地卖弄一下口头禅,譬如如绕口令一般说上一句”无相无不相”,以示对玄学的通晓。当然,这种谈禅论玄,若无实质理解的话,其实迂腐得很,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但并不因此,对于“无相”这样的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我们可以忽视。这个概念几乎可以说是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在西方哲学中我们很难找到对应的概念。
我们应当怎么理解呢?回到道家或佛法的话语体系中,虽然我们也可以讲清楚其含义;但也许还是会容易陷入久而时习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麻木。事实上,我们不妨也可以使用儒家的话语体系来阐释这一概念。
儒家思想向来是很小心地避免任何一种误导人们走向消极的可能的,所以儒家哲学的话语体系里头没有“无相”这样的词汇。
但其对应的含义其实还是有的。事实上,“无相”这个概念若是对应到儒家的哲学体系,其实应当是与中国哲学里另一著名的概念“形而上”对应。
我们知道孔子在《易传》中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器”,就是成形之事物。构成事物之后的本质,即所谓事物之理,成物之道,孔子说其为“形而上”者。为何如此描述呢?因为虽然其无形象可见,但并非不存在。
按照先秦古人关于大道之理,特别是依照孔子在《易传》中所述哲学,当看到一辆汽车时,我们若将此“汽车”视为一“太极”,应可分为两部分视之。其理之部分也即其机械构造原理为其“阳”,这是“形而上”的;其凝形之具体物质部分为其“阴”,这是“形而下”的。
显然,“形而上”之理都不可见,是“无相”的,但其实又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也并非不可体验。正因如此,在后来翻译西方哲学的早期时,我们才将其论述本体论部分的哲学翻译为“形而上学”以对应。
了解这个道理后,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无相无不相”这样的中国哲学语句,就再也不会觉得其玄奥难通或胡说八道了,我们会突然发现大道至简。因为成就一切有形有相的万事万物之理确实都是无形无相的,是“形而上”的;这只能说其实只是一个易于被人们所忽略的根本常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