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提出一个问题:《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 “于么时”,这个时候,“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他问“不思善不思恶”是“无记性”呢?还是叫“无念”呢?像提出的这种问题,我答复起来就比较起劲一点了,提的问题简明、扼要、明了,这就要懂得逻辑了。
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讲很危险了!
“不思善、不思恶”,所问的问题的本身都有,怎么样都有呢?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
无记性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暂时——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下一个名词。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
这个留住一样、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个“注”,停住在那里。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
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是属于非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无念境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唯识教了你,研究《成唯识论》的(知道),无想定就可以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没有悟道的,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严重。你研究了唯识,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个的心量的统称,心的量。
“那(哪)个”是问号,提起来的参究、思维,善恶不想,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你知道自己不思的灵知之性还在撒!所以这个时候——啊!悟道了。
不思善不思恶,再进一步说,真达到无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恶。禅宗的语录上经常:“善恶路头相次绝”,这就对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路头”,两条路,两头的路。相对的,“相次”的。“绝”,那么当中间的空灵、自性灵明现出来了。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圆明2016、6、3
【国球解码——高大深广 破迷启悟 解码生命奥秘,无忧幸福生活!
如喜欢,诚邀订阅、评论、收藏、转发、奖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