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上的中世纪的艺术是十三世纪开始一直到十六世纪的中世纪作品,广义上是从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之间大概1000多年的时期。正巧13世纪开始就是教会时代,14世纪重视朝臣和市民,到了15世纪人文主义又开始复兴,到16世纪彻底文艺复兴,这一连串的社会变革是圣母图像世俗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中世纪艺术的起源是罗马帝国的艺术传统和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图像学传统,它沿袭了多种艺术体系,不过中世纪在文艺复兴的锋芒下,经常被忽视,一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意识到,这个时期的艺术对后世欧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想要从圣母图像的产生以及发展背景来探秘一下为什么圣母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向了世俗化。
一:13世纪是教会的时代,基督教的大力宣扬,让基督教艺术也如日中天。
1: 教堂是中世纪人民的精神寄托地,人们想用装饰为圣地增加崇高的色彩。
一座教堂对中世纪的人意味着什么,今天很难想象。教堂在当时是一个方圆百里内唯一的石头建筑物,尖顶能让周围的人辨别方向,每逢礼拜日,顶礼膜拜的人纷纷聚集于此。如此重要的场所,当然公众会关注到它的美学发展,要为过来人看到豪华的装饰而自豪。
对圣母的描绘是从拜占庭时期开始的,早期的圣母像一般都像埃及浮雕一样僵硬死板,当时的艺术只是为了传达传统的神圣象征物具体的样子,而并非注重描绘自然。
圣母玛利亚根据基督宗教《新约》记载,她是耶稣的生母,也是基督宗教的信仰人物。如果说耶稣基督是贯穿整个西方宗教文化的男主角,那么圣母玛利亚肯定就当仁不让是故事里的女主角。全世界各地以她命名的教堂不计其数,艺术家也非常喜欢以她作为母题来创作,还有音乐家为她留下传世名曲。
关于玛利亚如何成为圣母,也是大家关注很高的话题。一位妙龄少女,忽然得到天命,顶着未婚先孕的巨大压力成为救世主的母亲,这位少女心中有没有慌乱,有没有犹豫?
2: 圣母玛利亚这个母题,表达了中世纪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的诉求。
在《圣经》里,玛利亚是勇敢,坚强,智慧,仁爱的化身,她不仅仅生下圣人基督,还是信徒心中完美女性的化身。正因为艺术家对圣母刻画的频繁性,使得圣母画像可以鲜明的表现出来基督教思想和整个社会的变迁。中世纪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那么教会让艺术家通过画作来引导信众去熟悉圣经故事。
中世纪早期的艺术家还是沿袭的拜占庭艺术特色,画作中更注重故事性,把故事讲好,并没有在意画中人物的真实性。拜占庭的艺术充满了精神的象征意义,重视心象,不容有写实主义的存在。中世纪前期的在画作中体现的圣母形象,更像是一个符号,人们看到这样的形象之后就知道这就是圣母,这就是美和圣洁的化身。
二:14世纪人民开始注重朝臣和市民,修建教堂并不是主要的任务,越来越多的非宗教性建筑诞生。
1: 圣母画像因为艺术家越来越关注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人味”
圣母画像,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她一般被艺术家雕刻或者绘画在书本和墙壁上。很少艺术家会出于本能意愿去绘制这么繁复的壁画,一般都是教会或者政府出资,要求艺术家绘制。
随着社会和城市的发展,非宗教建筑需求越来越大,城市的兴起,让统治阶级更加需要市政大厅,广场等等来美化和宣扬自己的思想。14世纪的大作家乔叟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骑士与乡绅,修士和工匠,那个时候不再是十字军的天下,而是骑士的世界。
14世纪的艺术家,开始关注人的生活,关注自然。自然不只是生命的媒介,也是一股带领我们走向死亡的力量,一旦艺术家开始关注自然,那么他们笔下的作品也会富有自然的特色。
遵循和描绘自然是明白人类终有一死,肉体会跟着年纪的变化衰老,艺术作品是让我们明白且记住自己是受制于时间的生物。14世纪,优雅的叙述跟真实的观察,融合在一起,让传统僵硬跟干瘪的圣母变得越来越有“人味”。
2: 对自然的观察,让艺术家开始在画中添加了很多动植物意象,使得圣母像不再单一。
中世纪前期的圣母像一般只有圣母玛利亚或者圣子两个角色,民众只需要欣赏画作中主角的神圣性和崇高性,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周遭的生活,画作中逐渐多了很多元素。
西莫内-马丁尼的《圣母领报》创作于14世纪前期,画中有大天使拿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前来向圣母传达信息,画中还有花瓶,插着象征和平的百合花,艺术家把外出游学的经历加在画中,他们爱好用飘动且柔和的曲线去诠释圣母的优雅,就像随风摆动的植物。
14世纪的骑士文化,使得人们生活带着各种童话色彩,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富,帝国的兴起,战乱纷争,人们在宗教中的救赎概念逐渐淡化,在面对战乱流离,对自身的不安全感成为大多数人脑子里想的首要事情,大家开始向往纯真的田园牧歌。
统治阶级对民众的酷刑是令人作呕的,他们走的两种极端,要么残酷的惩罚,要不就是宽恕。这时候人们的生活算是充满着激动,五彩缤纷,既能承受血腥味,也能接受玫瑰香的考验,一方面几乎绝对否定一切人间的欢乐,一面又疯狂追逐财富和愉悦。
三:十五世纪,在宗教画作上,“人”的思想越来越被重视,甚至直接把神描绘成人。
1: 随着绘画技艺的提升,艺术家对圣母画像描绘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这个时期,因为科学技术逐渐发展,艺术家开始对人物构图越来越精准,他们用人的比例去描绘圣母的形体,让圣母的表情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富有人情味。因此世俗化的圣母像在这个时期逐渐兴盛起来。
诗人但丁的《神曲》,强调了人的尊严跟价值,倡导享受世俗的幸福和快乐,长期处于封建迷信压迫的人们,仿佛看到世外桃源,艺术家也喜爱用人的思想去画画。画家开始对空间感的进行探索,让画作里面的人物更具有真实性,不再像拜占庭画作那种僵硬生搬硬套。圣母的形象如今也变得生动柔和,体现突出的雕塑感,线条轻快且富有生气。
画家乔托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在中世纪,一些雕塑家通过学习人体知识,已经能稍微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雕像,但是大部分看起来仍然毫无生气,而乔托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他的画作神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把神描绘成真正的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乔托用透视的技法把中世纪的神一一幻化成人,将宗教人物从神坛上拉到人间,自此神开始变得世俗。 《王座上的圣母子》被众多艺术家都描绘过,乔托在他师傅奇马布埃的基础上,为圣母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画中的圣母端庄慈祥,让人觉得这是真实存在在身边的人间母亲。
乔托利用光线明暗,为圣母勾画出浅浅微笑,使得宗教画既保持神圣性,也充满人味。线条从旧艺术金线的拜占庭风格改为粗线条,圣母的体态壮美,看起来就像真实生活中辛勤劳动的老母亲,这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圣母的形象,还让观者同时感受到了一位坚强,朴实的女性形象。
2: “以人的视角”去描绘《圣经》故事,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钟爱的形式。
每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风貌,中世纪后期的艺术家,因为人文思想启蒙,开始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切入点来描绘《圣经》故事,画面中的天使,不再飞翔在天上,而是以大地为舞台,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也注入画作中。
圣母形象在老利皮的笔下是佛罗伦萨贵族人家高贵的年轻母亲,天使也变成了调皮可爱的男童,画家用现实中女性的模样去描绘圣母也是世俗化的一个体现。一直到文艺复兴拉斐尔笔下,圣母开始变得柔和,自带圣光。宗教画中的符号形象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充满人性光辉,画家让画面表达难以企及的温馨感,通过眼神的交流给信徒安慰。
整个中世纪关于圣母像的世俗化,其实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世俗化,圣母不再是宗教精神文明的寄托,在艺术的画笔下,他们走下神坛,变成了真实的人。画家们承接“自然主义”的描绘手法,圣母形象变成了凡人妇女,拥有专属于人的温柔和亲和力。
这些美好的品质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人类开始相信原来自身也是拥有这样美好的精神,更加关注世人的温柔关怀,更加对周遭事物充满怜悯之心。圣母形象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每个时期表达对都不一样,中世纪逐渐世俗化,更加体现了社会意识到深刻变化,是向广大民众传播出人文主义精神最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
《艺术的慰藉》阿兰-德波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