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开放银行是指在客户允许授权的情况下,将客户数据共享给其他机构使用,以更好地进行服务。本文作者对开放银行的趋势、核心功能和业务平台化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开放银行最早起源于欧洲,欧洲通过API接口来共享客户数据。我国对开放银行的探索聚焦于业务、产品、技术的开放。2018年浦发银行提出“API无界开放银行”(Bank-as-a-service),有些机构还提出“银行即服务”的概念。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定义,开放银行指在客户允许授权的情况下,将客户数据共享给第三方乃至第四方机构使用,以开发银行服务,包括实时支付、帮客户更好地管理金融账户、市场营销、交叉销售机会等。开放银行允许客户在其他服务场景中(比如金融科技场景)使用银行服务,从而创新性地将银行功能模块和非银行功能模块融合在一起。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从“拥有客户”变为“共享客户”。
一、开放银行趋势
伴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底层技术,深刻影响着银行的内部架构与外部环境。从技术和业务两个层面出发,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关注战略与细节层面的开放合作问题。同时,“开放银行”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或业务解决方案,而是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大部分开放银行活动通过API进行。API具有可拓展、可复用、安全和开发者可自助等特征。通常包含数据传输、数据交换、数据访问和API设计等技术标准。
按可访问特征,分为私有API、合伙API、成员API、熟人API、公共API等不同类型。
开放银行的发展与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的监管有紧密关系。代表性监管文件包括:欧盟《支付服务法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英国《开放银行标准》、我国2020年7月发布的《数据安全法(草案)》。
主要参与方包括:
- 客户(数据所有者)
- 银行(数据生产者)
- API(数据分发者)
- 数据聚合者
银行通过API将自己的产品“解耦”成服务、功能模块甚至原始数据并对外分发。第三方机构再将这些服务、功能模块、数据融合进自己业务中提供给客户。比如,财务管理APP将客户在不同金融机构的账户信息聚合成一张总表,无缝支付连接不同银行账户。
我国开放银行兴起有以下原因:
1)以客户为中心构建产品和服务,客户拥有自己的数据所有权等原则
开放银行和API使跨银行的业务融合成为可能,显著改善用户体验。客户在银行的数据归自己所有并可携带打包,通过API融合后,能打通“数据孤岛”,维护客户利益完整性,比如,客户可以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并办理“存贷汇”业务。
2)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API自主调用银行功能模块,掌握金融服务的主动权,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自助性
开放银行能深度渗透应用场景和贴近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成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随需调用的工具箱。
3)银行业务平台化的趋势
解耦重新组合后由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形成的市场分工网络提供。第三方机构有连接不同银行的中立地位,对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有深入了解,对前沿技术的敏感。
银行业务的具体形态随着科技和监管环境变化一直在演进,不断有声音提出银行脱媒或去中介化、去中心化、颠覆银行等概念。从影子银和金融科技等实践看,很多曾属于银行的业务,变为通过市场分工网络进行,但银行仍发挥核心作用,通地一些辅助功能解耦、外包出去,通过市场分工网络进行融合。
二、银行核心功能与业务平台化
银行的货币创造、期限转化、受托监督等核心功能,必须由银行自己执行。
银行的核心功能是调剂资金余缺,将资金从储蓄者(资金供给者)转移到有投资和消费计划的人或机构(资金需求者)手中。银行能解决资金供需双方间的期限不匹配问题。银行的期限转化功能,同时伴随着流动性转化。受托监督,银行和一些非银金融机构都在进行,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与银行有很大差异。
银行的重要社会职能是通过发放贷款和购买债券来创造存款货币。只有银行放贷才伴随负债(存款)增长,在私人部门机构中,只有银行的负债才能行使货币功能。银行存款价值稳定并能等额兑换为中央银行货币,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平衡运行至关重要。
银行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杠杆率等方面监管的审慎监管(即巴塞尔协议),通过事前控制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来保障银行安全稳健,另外有金融安全网支持,包括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及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的信贷供给和受托监督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来执行。
期限转化功能内在风险高,银行更适合来执行这个功能。很多机构试图“复制”银行期限转化功能:以贷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以Libra为代表的稳定币,我国P2P网贷(为满足期限转化需求走向了“资金池”模式),信托公司的资金池模式,互联网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模式。
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无可替代。
三、银行业务平台化的核心要素
1. 银行业务平台化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在强监管下收缩供给,将部分业务外包。
技术的发展,模糊了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金融中介(间接融资)、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边界。
监管标准不一致造成监管套利问题。
2. 银行业务平台化
向第三方机构开放资金、账户、客户、数据、技术、场景和声誉等核心要素。
1)资金
银行将贷前、贷中、贷后的一些环节(营销、展业、授信、签约、放款、支付、跟踪、回收等)外包给合作机构,并与它他分担风险和收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2)账户
银行账户分为结算账户和非结算账户。结算账户用来办理支付结算,有收付功能,账户余额经常发生变化。非结算账户,只在存入、计算、支取时才发生变化。
账户体系与Token体系的区别,是理解央行数字货币的关键。账户分等级,包括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银行存款账户、支付账户等。Token交易即结算,没有结算风险,是点对点的拓扑结构,任何两个地址之间都可以直接交易,这些不同于账户体系的特征,正是央行数字货币促进金融普惠和改善跨境支付的关键。
3)客户
客户是银行的核心资源。银行与客户间的关系是理解银行贷款技术和贷款供给行为的关键。银行贷款技术主要分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两类。
4)数据
在开放银行下,银行持有客户数据,在客户授权下通过API对外共享,不同银行的客户数据没,但对同一个客户的数据通过API汇总。
5)技术
技术从金融的中后台逐渐走向前台,一些金融机构在人员和成本结构等方面越来越像技术公司,除了自身服务外,还有能力对外输出,输出风险管理能力。实际上,我国很多银行的开放银行战略主要就是技术开放。
6)场景
场景是从互联网领域引入的金融领域的概念。场景代表一组边界清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引入金融服务可以提高活动效率和用户体验。对金融机构来讲,要开发场景、嵌入场景。
7)声誉
金融活动中如果有银行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中起到增信作用。银行基于自身声誉对外提供背书,也是银行业务平台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总结
开放银行是银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务,通过安全的Open API或SDK等技术开放给高频场景和客户。其本质是银行放弃单一的成本较高的直销获客方式,转为与线上线下高频大流量场景方合作,通过输出账户、支付、存款、交易、融资产品、投资产品等金融服务能力,以更快速、更高频、更低成本获得客户,并提供极其便捷的场景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开放银行业务平台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服务为载体,以平台赋能、生态融合为目标,打造的开放合作平台;通过组件化标准化输出银行的产品、金融、科技能力,供合作伙伴快捷接入,打通企业产业链数字化的各个环节和服务场景,实现与产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全面连接及场景的共同经营。
业务分类一般有:
- 账户输出
- 聚合支付
- 贷款API
- 投融资
- 金融大数据运营服务
- 数据隐私保护
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统一生态服务平台,打造金融-平台-客户新价值链。
一般接入流程:企业入驻——创建应用——签约产品——开发调试——产品上线。
银行业务平台化为银行监管带来很大挑战,风险承担和传导变得隐蔽而复杂。评估银行承担的风险及规模,有针对性地引入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杠杆率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完善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本文由 @Zoe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