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imports’importsnce

魏 浩 李晓庆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提要]在对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最新的数据分析了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历史变迁与现状、中国从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结构以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1995-2011年期间,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在中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下降,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高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高技术含量制成品早在2000年之前就超过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不同类型国家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型存在差异性,不同类型国家在中国进口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比较大,中国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的相互依赖度比较小,中国进口对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都小于这些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国。总的来说,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具有共享性、包容性,不仅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还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出口。

[关键词]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贸易伙伴,依赖程度

JEL:F14; F19;F50

一、 引 言

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0-2011年期间,我国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225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7434亿美元,2011年是2000年的7.75倍,中国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3.43%增加到2011年的9.53%,增加了6.10%,进口年增长率为22.53%,进口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2位。

中国进口增加,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具有重商主义的性质,即重视出口、忽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确实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蓬勃发展,但是,也日益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挑战。例如,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长期持续,贸易摩擦问题日益严峻,全球性的贸易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关注和指责与日俱增,国际经营环境日益恶化,再加上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国内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等等。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矛盾,战略性的增加进口便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外贸易政策,对进口的作用更加重视。例如,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扩大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保障市场供应。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口国别和地区结构,鼓励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扩大自发展中国家进口,拓展自发达国家进口。

相对于低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带来更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强、更持久(J.Worz,2005)。那么,为了使进口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及其国别结构保持清醒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搞清我国进口的现状,才能为扩大进口规模、改善进口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基于此,在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1995-2011年期间中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大国、高收入经济体、新兴发展中国家等四类19个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以及中国进口对这些国家的依赖度、贸易伙伴国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

二、 文献综述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Lall(2000)、Schott(2008)、Rodrik(2006)、樊纲等人(2006)、Hausmanet al(2007)、杜修立和王国维(2007)、BinXu(2007)、姚洋和章林峰(2008)、魏浩等人(2011)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主要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而涉及中国进口商品结构问题的文献并不多。

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裴长洪和盛逛(2007)认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呈现出巨额的贸易顺差,在贸易结构上,进口贸易方式、进口商品结构、进口贸易主体以及进口贸易国内区域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胡丹婷(2008)认为,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对能源、工业原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需求增加,中国商品进口以能源、原料、半成品为主,消费性商品较少。祝树金(2011)认为,我国进口结构已由进口中技术、低技术制成品为主转移到进口高技术、中技术制成品为主,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远远高于同类型的其他国家,而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进口份额则显著低于样本中的其他国家。裴长洪(2013)指出,从我国产业条件及进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在优化资本品进口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资本品进口比重,相对缩小初级品进口比重的增长速度,稳定并着力优化中间品进口结构,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比重。另外,魏浩等人(2014)针对不同类型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变化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14个进口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市场上不同类型商品的比较优势变化。

另外,已有的少数文献,虽然涉及了中国进口商品结构问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分析框架不科学、不准确,需要改进;部分研究只计算了1995年和2003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不能真实反映自从入世以来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化的全貌,急需跟踪研究2003年以来的发展情况;已有研究只分析了中国整体进口商品结构,而没有分析中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商品结构以及我国与这些国家地区在外贸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已有研究没有把一些技术特征不明显的产品专门进行归类或者剔除,这会影响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作了较多的研究,但是,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研究涉及不多,分析也不够全面细致。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急需对我国进口贸易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借鉴国际广泛应用的牛津大学教授沙加亚·劳尔(S·Lall)的分类标准,把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为5大类,细化为9个小类别,对1995-2011年期间中国不同技术含量制成品的进口结构的历史变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商品结构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三、分析框架、样本国家和数据来源

(一)分析框架

本文对制成品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借鉴沙加亚·劳尔(S·Lall)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竞争力时使用的分类方法,把230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为5大类,细化为9个小类别,这些制成品占中国制成品贸易的绝大多数。这种方法把制成品分成不同的组别并且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表1给出了沙加亚·劳尔(S·Lall)对制成品具体分类的方法。

对于初级制成品(PM)(不包括特殊的交易),不需要在比较优势和技术层面上进行过多的分析。对于其他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如下:(1)基于资源型的制成品(RB)。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简单且劳动密集度较高,但仍有些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规模、技术密集型(如石油提炼和现代食品加工);这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本地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2)低科技含量制成品(LT)。这类产品生产使用较为稳定和容易扩散的技术,这种技术通常体现在资本设备中,生产只需要简单的技能;多数这类产品不存在差异化并且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需求弹性较低;规模经济和市场进入的障碍较低。(3)中等科技含量制成品(MT)。这类产品是成熟经济工业活动的核心内容;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复杂的技术、较高的研发投入、高级技能和较长的学习时间;这类产品中的自动化设备和工程类设备等各类产品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需要企业之间进行很好的相互沟通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技术效应。(4)高科技含量制成品(HT)。这类产品生产需要高度先进和快速变化的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并且主要强调产品的设计。

(二)样本国家

本文以世界货物贸易出口前30位国家和地区为总的样本,结合中国进口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以及相关数据的实际获得情况,选取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根据数据的获得情况,最终本文选择的19个对比对象是:(1)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荷兰;(2)发展中大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墨西哥;(3)高收入经济体(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4)新兴发展中国家: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三)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重点集中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成品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所用数据均来自于联合国世界贸易统计数据(1995—2011)。

四、中国制成品进口的技术结构及国际比较

(一)中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历史变迁

表2是1995-2011年期间中国不同类型制成品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分布状况。总的来看,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各类制成品进口所占份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低技术含量制成品(LT)、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且下降幅度都比较大,初级制成品(PM)、资源型制成品(RB)、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上升的态势,1995年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但从2000年以后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早已超过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二)中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国际比较

为了对我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深入认识,本文选取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的9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德国、墨西哥、巴西、韩国、中国台湾、越南和马来西亚。总的来看,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成品进口技术结构的变化,与墨西哥、越南的变化最为相似,从进口商品技术结构优化的幅度来看,中国低技术制成品和中等技术制成品所占份额下降的幅度、高技术所占份额增加的幅度都是最大的,即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优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从现状来看,与对比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中国低技术制成品在进口中所占份额比较低,低于所有的对比地区,中等技术制成品所占份额仅高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高技术制成品所占份额仅低于马来西亚(具体见表3)。

五、中国各类制成品进口的地区结构

(一)中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结构

2011年,美国向中国的出口结构比较分散,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资源型制成品(RB)和初级制成品(PM)占美国向中国出口总额的份额都在20%以上,差别不是很大,只有低技术含量制成品所占份额较少。在日本对中国出口结构上,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和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出口所占份额很大,分别达到43.91%和31.06%。德国主要向中国出口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所占份额高达64.05%,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占比也达到20.53%。法国也主要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荷兰向中国出口的资源型制成品(RB)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占其对中国总出口的份额较大,分别达到40.64%和37.02%。总的来看,日本、德国、荷兰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法国、日本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高技术工业制成品。

如表4所示,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每类制成品占中国相应总进口的份额,基本都维持在5.5%-10%的份额,只有农业型制成品(RB1)所占份额高达16.97%。日本是中国进口较为依赖的国家,其中,低技术含量制成品(LT)和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占中国相应类别产品的总进口比例很高,达到23.41%和23.27%,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也达到12.08%。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中国从法国、荷兰进口的各类商品在中国总进口的份额较小。与此同时,从对中国出口在其各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来看,中国是日本各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所占份额基本上都在20%以上,中国是美国初级制成品(PM)、农业型制成品(RB1)、其它高科技产品(HT2)的主要出口国,所占份额都在13%以上;中国在德国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但是,也不到10%;中国在法国、荷兰出口中所占份额都比较小,绝大部分都在5%以下。总的来看,中国和日本之间各类技术性工业制成品的相互依赖关系都最大,中国高技术工业制成品进口对美国的依赖小于美国出口对中国的依赖,中国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德国的依赖大于德国出口对中国的依赖,法国、荷兰与中国的相互依赖关系不明显。

(二)中国从发展中大国的进口结构

2011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这四个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初级制成品(PM)和资源型制成品(RB)占其向中国出口总额的份额都很大,都达到了85%以上,其他技术类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都较小;除低科技含量制成品(LT)占总出口的份额较小之外,墨西哥其他几类制成品的份额都比较平均,都在20%以上。

如表5所示,2011年,在中国进口中,从这些发展中大国进口的各类产品所占份额都比较小。其中,巴西的其它资源性制成品 (RB2)占比最高,大约10%左右的份额;俄罗斯的农业型制成品(RB1)占比最高,大约为8%左右的份额;印度的其它资源性制成品产品(RB2)和纺织、服装、鞋类(LT1)占中国相应类别产品的总进口比例较高,都大约为4%左右的份额;南非的其它资源性制成品(RB2)所占份额也为4%左右;墨西哥各类产品所占份额都较小,绝大部分都在1%以下。与此同时,从对中国出口占出口国各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来看,我国是巴西、南非资源型制成品(RB)、初级制成品(PM)的主要出口国,对中国出口占巴西资源型制成品(RB)出口总额的比例是34%左右;中国出口占南非资源型制成品(RB)出口总额的比例是44%左右;中国是俄罗斯农业型制成品(RB1)的主要出口国,所占份额是35%;中国是印度初级制成品(PB)的主要出口国,所占份额是18%左右;中国也是南非加工类制成品(MT2)的主要出口国,所占份额是19%左右,中国也是巴西其它高科技产品(HT2)的主要出口国,所占份额是14%左右。总的来看,中国各类产品进口对发展中大国的依赖程度都小于发展中大国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就是说,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的主要出口国,但是,发展中大国不是中国的主要进口国。

(三)中国从亚洲四小龙的进口结构

2011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占其对中国总出口的份额最高(34.21%),其它资源性制成品产品(RB2)、工程类制成品(MT3)以及其它高科技制成品(HT2)的份额也比较可观;中国香港主要向中国大陆出口中国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和其它资源性制成品产品(RB2);中国台湾向中国大陆出口的高科技制成品(HT)占其总出口的60.70%,其中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就高达46.20%。新加坡则主要向中国出口其它资源性制成品产品(RB2)(27.26%)和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35.04%)。

如表6所示,2011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其它高科技制成品(HT2)占中国该类制成品总进口的份额较高,大约为23%左右,其他低科技含量制成品(LT2)、加工类制成品(MT2)和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也占有一定的份额,都大约为14%左右。中国大陆从中国台湾进口的高科技制成品(HT)和加工类制成品(MT2)所占中国进口的比例较高,都大约为16%左右。中国从新加坡、中国香港进口的各类制成品所占份额都较低,与2000年相差甚远。与此同时,中国是韩国、中国台湾各类制成品主要的出口国。具体来看,中国是韩国、中国台湾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最主要的出口国,对中国出口占韩国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份额是51%左右,对中国大陆出口占中国台湾高技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份额是56%左右。另外,韩国初级制成品的30%、资源型制成品的27%、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的17%也都出口到了中国,台湾初级制成品的34%、资源型制成品的21%、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的40%也都出口到了中国。中国不是香港、新加坡的主要出口地。总的来看,中国各类产品进口对亚洲四小龙的依赖度小于亚洲四小龙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其中,韩国、台湾各类产品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特别高。

(四)中国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结构

2011年,越南向中国出口的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初级制成品(PM)和纺织、服装、鞋类(LT1)占其对中国总出口的份额较大。泰国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源型制成品(RB)和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马来西亚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对中国的出口占到了其对中国总出口的69.26%。印尼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制成品(PM)和资源型制成品(RB)。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主要是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占比达到了极高的78.50%。也就是说,新兴发展中国家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制成品(PM)、资源型制成品(RB)和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其中,马来西亚、菲律宾绝大部分出口是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

如表7所示,2011年,从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各类产品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都比较小,除了马来西亚在中国高技术产品中所占份额为8.47%,其他各类产品所占份额都低于6%。具体来看,中国从越南进口的纺织、服装、鞋类(LT1)占中国该类制成品总进口的份额相对较高;中国从泰国、马来西亚进口的农业型制成品(RB1)和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所占比例较大;中国从印尼进口的农业型制成品(RB1)所占份额稍高;菲律宾方面,除了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份额稍高外,其他类型制成品份额都较低。与此同时,从中国在这些国家出口中的地位来看,中国是这些国家高技术工业制成品(HT)特别是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的最主要出口国,对中国出口占越南高技术工业制成品(HT)出口的34%、泰国的40%、马来西亚的52%、印尼的19%、菲律宾的85%左右,另外,中国也是这些国家资源型制成品(RB)特别是其它产品(RB2)、初级制成品(PB)的主要出口国。总的来看,中国各类产品进口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度小于这些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也就是说,中国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国。

六、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一)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原因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发现: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低技术含量制成品(LT)、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所占份额下降,初级制成品(PM)、资源型制成品(RB)、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所占份额上升。其实,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是与全球国际分工形态变化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紧密相关的。

国际分工的形态早已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了产品内分工,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国际现象。产品内分工是产业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其既可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完成。如果说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产品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和生产环节、生产工序。分工边界的改变,导致了贸易对象的变化,贸易对象从最终产品贸易转变为零部件贸易、半制成品贸易。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零部件、半制成品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贸易的平均水平,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日益提升。

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吸引外资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自从1995年以来,在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由于中国劳动力优势十分凸显,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以及中国实施一些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出口的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带动了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生产规模优势日益凸显,巨大的生产规模潜力变为现实,逐渐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世界加工厂”与“世界工厂”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世界加工厂”地位主要是指生产优势,“世界工厂”地位主要是指技术、品牌优势。中国“世界加工厂”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凭借加工贸易,因此,中国“世界加工厂”的运营模式也和加工贸易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大进大出”,大量进口,同时大量出口。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或者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主要是生产、加工组装。在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根据中国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半制成品以及为大规模生产配套的资源能源类产品,然后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组装,最后将制成品出口。

要注意的是,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工业的背景下,我国以利用外资形式承接的国际产业也日益升级,逐渐从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以机电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此,中国进出口的贸易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以机电产品为主,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代工企业能力的提升、外资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实施等,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半制成品不再从国外进口,而是由本土的配套内资企业来生产,进口的零部件、半制成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制成品在进口所占份额日益下降,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中高技术所占份额越来越高,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中等技术制成品在进口中所占份额相对下降,高技术制成品所占份额将日益提升。当然,强大的生产规模需要充足的资源能源作为基础。在国内资源能源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时,进口便是有效的应对手段,正因为如此,以铜铁锌为代表的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在中国进口中所占份额大幅增加。

(二)中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进口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比较大;中国进口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的相互依赖度程度比较小;中国各类产品进口对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都小于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中国进口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与中国“世界加工厂”地位(国际分工地位)、国际贸易格局紧密相关的。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在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中处于中间的位置,即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生产。国际贸易格局整体表现为“三角贸易”,即“发达国家(出口核心零部件、技术)→次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半制成品、核心零部件)→中国(出口制成品)→发达国家”。从进口的角度来看,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半制成品,以及为大规模生产服务的资源能源类产品。

在亚洲地区,日本、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高于中国,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在区域上的临近,中国成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把很多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把中国变成了他们的生产加工基地。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把所有的产业都转移到中国,而是把相对落后的生产工序转移到中国,腾出空间大力发展更高级别的生产工序或者吸引发达国家转移的新产业,从而导致我国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进口较多,中国也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即中国进口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比较大。

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在国际分工中,这些国家占据产品价值链的高端,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实施全球战略和归核化战略,把核心技术和品牌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把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序放到技术水平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的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和组装工序放到劳动力价格便宜、投资环境好的中国等国家,再加上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严格限制,从而导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直接出口没有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多。其实,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除了直接出口之外,还包含一部分间接出口,例如,中国从亚洲四小龙的很多进口包含一部分亚洲四小龙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技术、零部件和半制成品。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征也十分明显,如同亚洲一样,美国所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德国等所在的欧盟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内贸易的特点,这种特点也降低了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的依赖。总的来说,价值链不衔接、对中国出口限制、间接出口、区域内贸易等原因,导致中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直接进口较少。

中国各类产品进口对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都小于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就是说,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国。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世界加工厂”的辐射效应导致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后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千方百计的参与全球化、融入国际分工,也积极的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投资多元化战略的背景下,也都逐渐的融入到了国际分工的体系中。受到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中国“世界加工厂”提供资源能源或者提供生产配套服务。因此,中国从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主要是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或者是与国内生产配套的高技术产品。要指出的是:与中国相比,发展中大国、新兴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规模、贸易规模都比较小,虽然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大,但是,中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较小。

七、基本结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日益优化,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大类商品,资源型制成品、初级制成品也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这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口的整体发展目标是相符的,这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缓解国内资源瓶颈等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国家政府要高度关注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下降这一现象,深入研究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下降的商品种类以及原因,研究是由经济危机引致的周期性原因导致的还是由国内工业本身发展速度放慢、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匹配导致的。

中国的进口规模日益增加,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不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进口特别是技术类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具有典型的亚太地区特征,即中国的进口地区主要集聚在亚太地区,我国直接从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的高技术类进口比较少,这不利于我国得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这既有可能是由于我国技术水平较低没有能力直接承接美国、德国的产业转移,也有可能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以及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歧视性,因此,我国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个现象,制定有效的战略措施,增加我国直接从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的进口,特别是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直接承接从这些国家转移的高端产业。

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了一个事实:中国进口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出口,不仅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还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出口。也就是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共享性、包容性,即中国的发展必将惠及世界,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世界各国均能够从中国发展中福利进步的机会,这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经济发展迅速引起的国内资源缺乏等原因导致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双向的依赖,而不是单向的依赖。然而,对于我国进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还是要重视进口安全问题,防范进口风险,避免进口贸易的较大波动给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对于我国进口依赖较小的地区,我国要战略性的增加进口,从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辐射效应,为我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Xu, Bin. 2007. “Measuring China’s Export Sophistication.”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2. Rodrik, Dani.2006. “What’s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 China & World Economy, 14(5):1-19.

3. Wörz, Julia. 2005. “SkillIntensity in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 32(1):117-144.

4. Schott, Peter K. 2008. “The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 Economic Policy, 23(53):5-49.

5. Hausmann,Ricardo., JasonHwang., and Dani Rodrik.2007.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2(1):1-25.

6. Lall,Sanjaya. 2000. “The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OxfordDevelopment Studies, 28(3):337-369.

7. 杜修立,王国维.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Du Xiuli., andWeiguo Wang. 2007. “Technology Structures of China’s Exports and Their Change:1980-2003.”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7):137-151.

8.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 (8):70-80.

Fan Gang, ChiHung kwan., and Yao Zhizhong. 2006. “Analyzing th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Based on Technologies of Traded Goods.”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8):70-80.

9. 胡丹婷,黄鑫烨.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 (2):214-218.

Hu Danting, XinyeHuang, 2008. “China’s Im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Analysis and its Inspiration.”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214-218.

10. 裴长洪,盛逛.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及其调整战略[J]. 财经问题研究,2007, (4):3-10.

Pei Changhong.,and Guang Sheng,2007.“China’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mbalance and Its Adjust Strategies.”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4):3-10.

11. 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 (7):4-19.

Pei Changhong,2013. “Impor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Rule and Enlightenment.”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7):4-19.

12. 魏浩,郭也,沈融.进口制成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及其变迁:2000年~2011年[J]. 经济经纬, 2014,5: 43-49.

Wei Hao,YeGuo.,and Rong Shen, 2014.“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Import Goods in ChineseMarket. ” Economic Survey, (5): 43-49.

13. 魏浩,王露西,李翀.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 (4): 1281-1310.

Wei Hao, Luxi Wang.,andChong Li, 2011.“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Structure of ChineseExports. ”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4):1281-1310.

14. 姚洋,章林峰.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J].世界经济,2008, (3):3-11.

Yao Yang, and LinfengZhang, 2008. “An Analysis on the Export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TechnologyChanges of Chinese local Enterprises.”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3):3-11.

15. 祝树金,奉晓丽.我国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变迁分析与国际比较:1985-2008[J].财贸经济,2011, (8):.87-93.

Zhu Shujin., and XiaoliFeng, 2011. “An Analysis on Changes of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Imports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1985-2008.”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8):87-93.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imports,importsnce,imports,will,be,allowed,imports翻译”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