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江晚报
杭州一群初中生辩论“孔子是否快乐”,不仅引经据典,甚至搬出了概率学
三千弟子却只有七十二贤人,优秀率才2.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里这些耳熟能详的言论,有不少是关于“乐”。那么,提了诸多与“乐”有关言论的孔子,他又是否快乐呢?
“孔子是否快乐?”这个新奇的问题,是昨天下午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初一班级辩论赛的主题。
“《论语》中许多语录都是在宣扬怎样才能快乐,这并不代表孔子就是快乐的。孔子之所以多次提及’乐’,是为了宣扬他的思想,不要让后人重蹈覆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永远地把后天下之乐留给了我们。”
“孔子是不幸的——身世悲惨,家境贫苦,3岁丧父,17岁丧母,经历十多年追杀逃难,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晚年时期,爱徒颜回和子路惨死;孔子是失败的——被逐出鲁国,自嘲为‘丧家之犬’,一生未得重用,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教学质量也不怎么样,三千弟子却只有七十二贤人,优秀率只有2.4%,且72人中大半都与儒家观点有些出入;孔子是无趣的——他虽然提倡快乐的教育思想,但他的学说中很多是说教,并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调查,如今我们的教育还在受他的影响,注重分数和结果而忽视实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认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试问,孔子连衣食与安全都无法保证,理想无法实现,还要经历亲人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因病而终,他能快乐吗?”
不仅能从孔子个人出发,还引经据典,找来了西方心理学依据。反方辩词,让语文老师郑金平震惊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正方的切入点在于孔子乐观的处世态度,“孔子的快乐,不能仅理解为一种浅层的情绪,更是一种乐观的精神品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这群初一学生竟然一口气帮孔子找出了六大乐事——学习之乐、交友之乐、歌舞之乐、育人之乐、山水之乐和饮食之乐。
“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获得巨大的欢乐。弟子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碰撞,就像三千朵不同的花朵盛开在孔门这座大花园里。孔子春色满园,怎么会不快乐呢?”
“孔子喜欢登山临水,且每每于此时此境此情,志舒意畅心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这山水让孔子乐而忘忧,乐而生智。投入、欣赏并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的调节、超脱于快乐。”
“孔子是个美食家,此中获得乐趣良多。《论语》中记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经过一番激烈交锋,正方702班赢得胜利。比赛虽有成败,但郑金平认为,两个班的同学们都在这两周的准备中学到了更多。
提出“孔子是否快乐”这一“脑洞”的,正是郑老师。最近上课《论语十二章》时,郑老师发现《论语》里关于“乐”的内容不少。“我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话题很适合开辩论赛。”最开始,郑老师设想的辩题是“君子是否快乐”,为了缩小切口,让学生有资料可查,题目改成了“孔子是否快乐”。
“因为要参加辩论,学生们学习《论语》的热情猛涨。”郑老师说,“除了反复阅读《论语》,他们还看了《孔子传》,搜索孔子生平阅历,专门看了时长两个多小时的《孔子》电影,还观摩了大学生辩论赛视频。搜集资料、整理、讨论,在辩论赛上较劲上火,两周的时间认真研究一个古人,和孔子如此亲近,这都是学生们没有过的经历,相信他们对《论语》和孔子其人都有了深刻了解。”(通讯员 戴欣怡 记者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