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上下尊卑”如今是越来越淡薄了,“有能力者上”基本上在企业里算是定论,至于资历、年龄乃至职位,这些所带来的哪怕形式上的尊重都越来越淡薄了。
说起来,这也不能算是一件坏事,从我年轻时论资排辈的国企风气到如今对年轻人能力和意志的解放,也一定会带来创造力的发展。但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沟通模式,到底按谁家的来才能让所有人都觉得顺畅?
这就构成了个问题—旧式的礼节是有烦琐无聊虚伪之处,但好处是大家约定俗成,可以在同一个语境下玩,并且也容易互相理解。
不论社会如何变迁,一个成熟的人意味着即使你对这个世界有再多不满意的事与不满意的人,也依然可以与这个世界共处—我指的并非是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把自己的节操撕碎扔掉,而仅仅是在现世安稳的日常可以圆融地处理自己和他人有交集的部分。这就是所谓人的修养。
有些人好说一句话:“我这人就是直脾气,所以好得罪人。其实没有坏心。”并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委屈的事。我往往并不同情他们,要说起来,天生就憋着坏心黑别人的还是少数,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也是少数,既然大家各自为了利益而工作,就不能指望别人天经地义地理解和接受我的特点,更何况这种特点很可能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如果一个同事叫我过去,非得用逗狗的手势招呼我,或者大喊“那谁,来一下”,我是断然不会觉得我需要搭理他的。无论怎样的心意与目的,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在职场中,礼貌用语恐怕是最起码的(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也做得不错),另外对身体距离的把握、不窥探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内容和纸质文件、恰当的语气语调以及身体语言也都很重要。
这些要点都好学,难学的是对他人情绪的敏感度。如果对他人的情绪和表达不敏感,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又很敏感,就会成为各种直播贴里被称为“奇葩”的物种。
在职场表现中有一种很微妙的分寸感,首先要意识到并且承认人是感性的,以完全合乎规矩却没有感情的行为对待人是不行的,但任凭自己的感受肆意而为也是不妥当的。
亲和力和同理心在我看来是一 种宝贵的天赋,不是人人生而具备,但一个成熟的人起码应该学会在大部分情境下正确地解读出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并且在二者之间达成平衡。委屈自己和委屈别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和谐的效果,但长此以往是要出问题的。
这种分寸感也要以对自我价值的准确认知为前提。每次写简历、 面试或者向任何人介绍自己,其实都是一个证明自己价值的过程。所以在这些场合,写出来的东西首先代表的是自我认知的思路。
请他人帮助修改简历一般来说只能让简历在句式上更规范一些、排版上更美观一些,但对自己价值的理解与表述需要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去体验。
大体上来说,在经验与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忌讳妄自菲薄,在稍有经验和成绩的时候忌讳心态闭塞及自满。用成长与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会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也更容易吸取别人的优点为自己所用。
能够坦然展示自己所长,又能赞赏他人所长;能够清晰认知自己的弱点,又能努力把弱点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这样的形象便是光彩照人了。
一个人在职场中非得将自己改造(或者伪装)成自己理想中而非自己真实的面目,是一种很难行得通的做法—一天两天或许可以,但一般都超不过3个月。估计这也是大家喜欢把试用期设为3个月的下意识原因。
但一个人确实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想发火的时候不是咆哮怒骂;在想吐槽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地方吐槽,之后继续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丢三落四的粗心天性下,可以就一个文本多检查几次;在自己非常享受独处之余也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坦然面对人群……就像裸妆不是改变脸部和身体的结构,而是将我们原本的面容修饰出最好的那一面。
虽然这种修养可以从外部来学习,却只能通过自己发自内心地接受和领会,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在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
所以一个人可以偷懒也可以疲惫,更可以迷茫和偶尔的消极,但如果想真正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对于自己内在和外在的修养要长期持续培养。
此事没有简单的教程,而且我认为也不存在单独针对某一项目的自我提升,所谓“居移气,养移体”,人还得先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然后寻找到与更好的自己匹配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将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样子。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在人生路上也会发现,曾经喜欢过的东西后来不喜欢了,曾经能够相处融洽的人后来不能了,曾经觉得快乐的事情后来也不能使我们快乐了。
成长,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呢。
【文章来自豆瓣阅读和领英网人气专栏作者-懒人老猫的新书《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