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大学生存在“社恐”困扰,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力?
STAR SAYS:
为人父母,要教孩子硬着头皮做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放下面子,赢回里子,向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近日,中国青年报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数据,255所高校调查问卷中,80.2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的大学生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的大学生表示有严重的社恐。只有12.24%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社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社会活动的基础,然而,却有8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让人不禁担心。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分析,很多认为自己有社恐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人是想要逃离自己社会角色所承担的社交压力和规则。也有一些人较为内向,害怕社交失败,厌恶在社交过程中的挫败感。
但无论是真正的病症,还是逃避社交,对于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01/
不被看见的“社交情绪能力”
在养育问题上,每个家庭的侧重点都不同。有些父母把精力花在“鸡娃”、监督孩子学习上,有些父母则非常重视课外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和音乐。但大部分父母可能都会不经意忽视“社交情绪能力”的重要性:
“孩子还小,先专注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
孩子成绩上来了,还怕没有玩伴吗?”
回想一下上次你女儿和好朋友吵架的情景,她太难过了以至于那一整天都无法集中精力做作业;或者一个朋友的小孩总是被人欺负,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
这些都是很多孩子面对的普遍情境。
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被社交障碍、害羞焦虑、孤立霸凌等问题所苦恼。
尤其是在现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将孩子们的时间大块地分割开来,孩子们用在人际交往上的时间被一再压缩。
而我们的教育又过于强调对头脑的训练、对智力的开发,唯独缺乏对心灵的教育。学校教孩子怎么考试,却没有教他们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怎么去和身边的人互动以及维系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孩子容易在社交问题上面临难题,严重时甚至会产生社交焦虑和恐惧心理。
在我服务的儿童服务站,曾有一个叫“小西”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每次孩子们在一起讨论,这个孩子都在角落看着大家,他不太参与孩子们的集体聊天。
后来我在详细的跟他沟通中,发现他除了心理上有些自卑感,更重要的是他缺乏“聊天接话”的能力,总觉得自己插不上话。
正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说:
“许多人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儿童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交技能。”
而也有研究表明,从小面临社交困境的孩子,不仅会导致学习上的问题,成年后在工作和生活上也会面对更多难题。
这足以警示早期社交技能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
/02/
社交能力强的孩子
未来更优秀
前阵子,贵州一位军训女孩唱《嘴巴嘟嘟》火爆全网。
瞧这魔性的歌声,夸张的动作,在场所有人都被逗得捧腹大笑。
视频传到抖音后,瞬间引来500多万播放量和10多万点赞!
所有人都夸她自信开朗,但也有人质疑她过于沙雕,不要面子。
对此,女孩拍拍胸脯说:
“我要什么面子啊?我就是要活成另外一种样子!”
生活中,社交能力强的孩子确实很讨人喜。他们无论走到哪儿、和谁交往,都能轻松带动现场气氛,得心应手。
李玫瑾曾在《圆桌派》中坦言:
“家长要从小让孩子‘厚脸皮’。”
李玫瑾曾在《圆桌派》中坦言顾名思义,也就是要培养他们“社交牛逼”的性格,因为这样的孩子不惧眼光,内心强大。一次,主持人问撒贝宁:你刚上北大那会儿,怎么就当上了广播电台台长呢? 撒贝宁挠挠头,坦然回复道:
“就是因为我脸皮厚啊,我当时自告奋勇,全班就我一个人举了手!”
那些社交能力强的孩子,人生道路往往也更加顺遂。95后小花张子枫,便是如此。
4岁那年,她去河南参加一档少儿选秀节目。面对镜头,她毫不怯场,反而上演了一出经典开场白,至今让人记忆深刻:
“人在江湖飘啊,子枫不挨刀啊。为啥不挨刀啊,因为有绝招啊。
一是我可爱,二是我活泼,三是会跳舞。一二三四五六七,反正才艺特别多。”
在场所有评委都被逗乐了,其中有个评委,还特地把张妈妈叫到一边:
“你家孩子放河南太可惜了,可以考虑带去北京闯闯看。”
也正是这样,张子枫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发展事业,打磨演技,从而成为新一代小戏骨。就像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说的那样:
“面对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在这方面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有人说,那些社交能力强的孩子以后更能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但扎心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才占据了大多数。
/03/
通过“演故事”带孩子进入社交圈
当孩子面对一些特殊的社交场合,往往会出现“不敢说”的情况,通过对女儿的观察,我发现融入新集体、面对公众表达及与别人发生冲突三种社交场景,孩子往往会出现不敢说的情况。
心理学家有了一个观点:人类往往对未知环境感到恐惧,是因为人类进化过程中需要对身边的环境可控。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就会习得面对这些复杂场景的能力,都是通过不断的演练,才成为解决这些社交问题的高手。
美国社会学教授 AnnetteLareau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曾采访了88个美国家庭,她发现美国的工人阶级倾向让孩子“自然生长”,美国的中产阶级更倾向于“协作培养“,协作培养包含从小带孩子参加一些团体以锻炼社交,参与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
中产的孩子因此从小受到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比如如何融入一个团体、如何要求公共机构提供更好服务。
在进入学校和工作岗位后,这些技能将帮助中产阶级孩子获得超于工人阶级孩子的选择机会,形成新的“不平等”,造成一定程度的阶层固化。
我们必须要重视儿童社交问题带给孩子成长的困扰,社交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而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追其根源,在于早期家长的引导和协作培养,故事在孩子早期社交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针对孩子不敢说的社交难题,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解决。
创造社交场景,让孩子进行体验
大部分孩子面对人多的场合,都会流露出不敢表达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给孩子创造社交的场景,比如设置剧本游戏,邀请孩子的朋友一起玩。这对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他可以通过这样社交场合锻炼表达的胆量和能力,同时结识自己的“小团体”,有助于获得社交的自信感。
带孩子“演故事”,锻炼应对话术
上一点已经提及到了要给孩子搭建故事,那么第二点就是给孩子创造角色,让孩子代入到角色里,试着按照场景来演练。
我经常会在家和孩子去场景模拟,我和孩子爸爸扮演正在玩球的两个大孩子,然后让女儿扮演初次见面试图融入我们的新伙伴星仔:
星仔走过来对我说,你好,你球打得真厉害!我听到这句话后,想了想,并没有理睬她。
星仔又思考了一会,走向她爸爸,说,你刚才这个球传的真漂亮,能传给我一个不?她爸爸愉快的把球传给她。
其实,我没有把球传给她,就是为了让她了解,要学会观察一个新团体中哪个成员比较热情、容易打交道。
这样融入新集体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在场景的演练中,家长可以不同故事,不断提高孩子面对各种场景的能力。
/04/
社交就要”演“出来
真实的社会是人与人构成的,孩子不能局限于学校、家庭与网络构成的“信息茧房”之中。
应从小就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社交,搭建场景让孩子敢于展现自我。“糯米塔”剧游就是运用孩子熟悉的场景,从小红帽到小兔子当家。搭建故事背景,让孩子沉浸在故事之中。代入到角色之中。
“糯米塔”剧游中,我们的DM指导师会给孩子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会有一条条线索推动孩子发言,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中,不停的锻炼孩子敢于发言的欲望和表达能力,逐渐改变孩子的“社交困难”。
“糯米塔”剧游是一个多人游戏,不仅是在个人表达能力上的提升,在团队协作上也会有质的升华。游戏中会根据角色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阵营,互相要分享线索,表达自己的观点,整合重要信息。同时要观察其他团队团员的性格、已有的资料,从而选择自己阵营的发展方向,是前进还是后退。
在整个过程中锻炼到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察言观色。通过演情景故事、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的举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爱说、会说、敢说的社交小能手,在成长过程中更加适应环境、如鱼得水。
让孩子不再害怕站在别人的目光下,不再害怕当众发言,积极的面对生活和学习,能更从容的面对人生,这才是孩子更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