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时候,人们牵马相遇,常要拍拍对方的马屁股,并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可是后来,有人不管马好马坏,都一味地夸好,人们就把对别人违心的奉承称为“拍马”。
马屁要拍到什么境界才算高深呢?最高境界:拍而无形。一个好的马屁要拍得让对方毫无察觉,达到润物细无声。被拍者浑身舒爽,拍马者大方得体,旁观者察而不觉。
清代才子袁枚年纪轻轻就当了县长,上任之前,去向老师——乾隆朝名臣尹文端辞行请训,尹文端问他年纪轻轻去做县长,有些什么准备?他说什么都没有,就是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尹文端说年轻人怎么搞这一套?袁枚说社会上人人都喜欢戴,有几人像老师这样不要戴的。尹文端听了也觉得他说的有理。当袁枚出来,同学们问他与老师谈得如何?他说已送出了一顶。
如果拍马屁的时机没找好,让对方发现了,那这个拍马屁的功夫就欠佳,如果有旁人在场,拍马者还落得拍马溜须之嫌,为人不齿。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求贤若渴,下诏命地方举荐贤良入朝为官。有个人很积极,带头应征,皇上非常高兴。
面试时候,肃宗连续问了几个问题,他都没有回答出来,反而盯着皇帝看了一会,开口说:“陛下,微臣有个发现。不知当讲不当讲。”
“没事,你讲。”
“我发现现在的您比在灵武时瘦了不少。”
此言一出,满堂大臣哄然大笑。肃宗尴尬地说回答说:“事情太多,政务繁忙。”
原来这个带头应征的人是个草包,虽然马屁拍的不太好,但为了不堵塞招揽贤良的途径,肃宗还是赏了他一个县令做。
最下等的马屁就是,拍马没找准对方的需求拍到了马脚上,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遭受马蹄的蹂躏。
明朝洪武年间,杭州人徐一夔写了份“贺表”,表中努力地赞美朱元璋,说朱皇帝“光天之下”,是“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云云,马屁拍到了十足。
不料朱皇帝看了之后,竟然怒不可遏,差点把徐一夔叫来狠狠揍一顿。原来朱元璋未发迹时当过和尚,所以他后来最忌讳别人说他曾经当过和尚,所以,一看到“光天之下”的“光”字,就神经质了,认定这是在讥刺他曾经是个“光头”和尚,不由得怒从心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