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广威建材公司概况、产品结构、管理等方面的深入了解。第二部分主要对行业的市长/市场前景、竞争格局等进行简要概述。
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光威复材未来业绩的增长逻辑:- 处在高速增长的赛道中,行业未来10年的年复合增速可达到15%;
- 光威复材的碳纤维产品主要应用在军工和民用领域,公司的产业链更全、产品类别更丰富,市场布局更多元化;
- 从20年8、9月开始,国外个别国家实施了对中国碳纤维禁运。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大,自主保障能力不及 30%,这将加速了国产化的替代速度,加上国防预算的不断增长,为碳纤维市场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 在国内的上市碳纤维企业中,光威复材的整体实力处在领先地位。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对高强、高模、高强中模以及高强高模产品的全覆盖;
- 公司T800级已经验证了7年了,验证通过后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 产能方面,在主营业务碳梁、预浸料及碳纤维上均有扩产,而且大部分新建产能均能在今年投产,可助力公司营收增长。虽然会面临产品降价的影响,但是增量和降价趋势是并存,未来营收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1.0 公司简介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威海光威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公司以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为支撑,形成了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复合材料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光威复材的五大产业包括碳纤维、通用新材料、复合材料、能源新材料以及精密机械,目前产品已经实现了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四个系列的全覆盖。
图1:公司五大产业介绍(资料来源:公司官网、格菲资本)
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碳纤维及织物、碳梁和预浸料为公司前三大主营业务,2020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0.79、7.18和2.36亿元,分别占到了总营收的50.95%、33.93%和11.18%。在2021H1,碳纤维及织物和预浸料的营收增速较快,同比分别为26.35%和114.07%,预浸料增幅较大的主要贡献来源于风电订单;碳梁受到原材料(大丝束碳纤维)缺货和涨价等原因的影响,营收同比仅增加了0.27%,对公司整体的营收增速形成了拖累。
此外,碳梁受到原材料涨价等原因的影响,其毛利率在2021H1仅有11.33%,同比-9.55%,也拉低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公司主营业务中毛利率最高的为碳纤维及织物,其2021H1的毛利率达到了75.61%,同比-2.97%,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民用产品营收占比升高的影响,公司民用领域产品的毛利率在20%左右,营收占比升高肯定会拉低整体的毛利率;预浸料2021H1的毛利率为29.69%,同比+6.38%,保持着稳定增长。
此外,受产品应用结构的变化,光威复材碳纤维的产品单价从2020年上半年的1,199.18元下降到了2020年下半年的803.18元,同比-33.02%,未来随着民用领域的持续增长,该产品单价将会继续降低。但是这并不代表公司在军用市场的营收会降低,只是民用市场的增速更快。
根据光威复材2020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的营收分别占到了总营收的46.42%和33.67%。虽然近几年公司军用领域营收占比呈下降趋势,但是从销售额来看,军用领域的销售额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且其规模要比中简科技(纯军工碳纤维供应企业)的销售额大很多,中简科技的销售规模从2014年的0.41亿上升到了2020年的3.38亿,光威复材的话是从2014年2.92亿上升到了2020年的9.82亿。
所以,未来随着产品规模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产品单价的下降并不会影响公司的营收。最后,光威复材碳梁和预浸料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2020年同比分别上涨了3.23%和1.72%。
1.1产能情况
光威复材2020年的碳梁产量为7,268,901米,在建产能1,700,000米,产能提高了20%,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2021年碳梁业务受原材料碳纤维供应紧张(光威复材碳梁业务年消耗约6000吨的碳纤维主要来自于外购)、价格上涨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产能无法得到很好的释放,今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为85.52%,可提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公司2020年碳纤维产量为1752.05吨,其产能利用率相较碳梁和预浸料要成熟很多,2021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4.45%。新增产能方面,公司募投项目“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2000吨产能(T700S、T800S)已完成验收结项,预计2021年投产,将带来每年2亿多的收入。但是该产线刚刚建成不久,产能无法完全打满,预计毛利率空间在20%-30%之间。此外,内蒙古光威低成本碳纤维项目规划产能1万吨,其中4000吨低成本碳纤维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并开始贡献产量。从光威复材对碳纤维产能的规划来看,公司着重增加了该业务上的产能,产能要比原有产能多出了6.5倍,这也是行业景气度较高的一种体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内蒙古1万吨碳纤维是针对低价值的碳梁业务设计的产能,另外的2000吨是针对高价值的T700S、T800S设计的产能。虽然产能整体增加了6.5倍,但是不代表未来会给公司带来同样的营收增长。
相对公司的碳纤维和碳梁两大主营业务,预浸料的产能利用率很低,仅有56.34%。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公司预浸料2020年的产量为7,746,437平方米,新增产能850,000平方米,预计2021年投产。从公司的未来产能设计中可以发现,公司的在碳纤维的产能投入较高。且相对于军用领域,公司在民用领域,特别是碳梁业务中的扩产是比较多的,明显更看好碳纤维在民用领域的发展。
根据光威复材调研纪要信息显示,公司的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2000吨产能(T700S、T800S)项目的相关产能转入后可增加的设备折旧费用大概是7000万元,内蒙古一期的4000吨低成本碳纤维项目的设备折旧大约是在8000-9000万元之间。公司的机器设备折旧采用的是年限平均折旧法,年折旧率为9.5%,折旧年限为10年,预计在未来三年公司的最大设备折旧预计最多增加1.5亿元。
1.2 产业链情况
图3: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行业产业链情况(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上游:光威复材的原材料占整个成本的50%-60%(碳纤维及织物业务除外,其2020年的制造费用占比高达64.56%),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比较容易影响最终的成本变化。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有碳纤维、树脂和丙烯腈,2020年分别占采购总额的43.65%、7.04%和3.24%。可以看出,原材料采购中采购金额较大的主要是碳纤维,光威复材的碳纤维有自产也有外购,根据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公司使用的碳纤维70%以上来自于外购。也正是因为这样,公司的碳梁业务极其依赖碳纤维供给情况,在2021年上半年出现了因碳纤维缺货造成的无法满足订单情况。考虑到外购的风险,公司筹建了内蒙古1万吨的低成本碳纤维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自主可控的能力,防止面临缺货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很好地降低公司的成本。
图4:光威复材三大主营业务营业成本情况(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核心机械设备:光威复材自身的碳纤维生产设备从设计到生产安装调试基本都由自己完成,仅有少部分配件来自于外购。公司的自产设备主要包括碳纤维生产线、预浸料生产线、高温炉、超高温炉、复合材料应用装备等。虽然光威复材的关键设备都是自己做的,但是相对于美日等国家,我国在优质氧化炉和炭火炉设备生产上,与他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此外,根据国内的碳纤维发展史可以看出,拥有设备自给能力的碳纤维企业要比外购设备的企业更有优势,整体实力会更强。主要原因是碳纤维的生产需要对设备上的各种参数进行调节,而自主研发设备的优势就是具有自主可控性,在设备的设计和调试方面相较于引进的设备更具有贴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一旦产品规模化,其成本和质量控制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下游: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分为国防军工和民用两大板块。其中国防军工板块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兵器装备、电子通讯等领域,公司的碳纤维及织物业务是主要供应给军工领域的。军工领域属于高价值领域,产品的毛利率比较高。民用板块主要应用在风电叶片、气瓶、建筑补强、高端体育用品等领域。公司民用领域的营收和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于风电叶片也就是碳梁这部分业务,其下游应用客户主要是国际风电领域巨头维斯塔斯,维斯塔斯2020年风机整机市场份额全球的占比为14.9%,稳居全球第一位,预计光威复材大概占维斯塔斯30%左右的业务份额,还是有一定可提升空间的。另外,公司的客户的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的销售为占到总营收的82.98%以上。
1.3 管理层及股权结构情况
图5: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关系(资料来源:华安证券研究所)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光威复材的控股股东为威海光威集团有限公司。光威集团原董事长王言卿将其持有集团39.89%的股权转让给陈洞,27.70%的股权转让给陈亮(陈亮和陈洞为兄弟关系,王言卿与两人为母子关系)。计算下来,两人共计持有光威复材37.33%的股权。另外,根据公司的《一致行动及股权表决权委托协议》,陈洞与陈亮保持一致行动,陈亮拥有公司79.77%的表决权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最终控制人,前期大家所担心的光威复材“无主”问题也得以解决。但是就长远角度来看,两人持有相同比例的股权还是存在一定公司管理权纷争的隐患。
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陈亮在1997年就已经出任威海光威集团副总经理,2006年从陈光威(光威集团创始人)接过光威集团董事长职位,并在2013年后兼任集团总经理至今,也是跟着公司一步步成长的资深管理者。截至2021年6月,我们可以看出光威复材的前十大流通多为专业机构持股,其中不乏全国社保基金和新进的高毅资产管理等知名机构,这也是专业机构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一种体现。
图6: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资料来源:同花顺)
1.4 财务情况
图7:各公司2017-2021年H1的营业收入和规模净利润情况(资料来源:格菲资本)
从三家公司近几年的营收规模来看,光威复材稳居第一位,2020年的营收更是突破了21亿,远远超过了另外两家公司,创造了历史新高。但是从营收增速来看,光威复材的营收增速有所下滑,这一方面跟公司体量较大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碳梁产品上游原材料短缺的影响。恒神股份近几年的营收增速上涨比较快,其主要原因是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在重大装备、交通、能源、建筑补强、工业和体育休闲等领域,再加上产品缺货涨价使得公司近几年这些领域的成长比较快。中简科技近几年的营收增速也是比较快的,2019年增幅有所下降,2020年的营收增幅更是达到了66.14%。
此外,我们可以看出中简科技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19.36%,增幅下降了很多。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跟公司的产能受限有关,因为公司2020年碳纤维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为114吨和116吨,而公司的产能仅有100吨,2020年的产能就已经打满了。光威复材的归母净利润的增速从2018-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公司碳梁业务的拉动,碳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高达99.89%,后期随着这部分业务的稳定增长,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也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图8:各公司2017-2021年H1的ROE和资产负债率情况(资料来源:格菲资本)
从三家公司近几年的ROE走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光威复材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稳定的水平,虽然从2019年后略微高于中简科技,但是公司的整体资产流动性还是比较稳定的,作为重资产的制造企业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强。从三家公司的ROE走势图可以看出,作为营收主要来自于军工的中简科技有着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其净利率可达到约60%,盈利能力较强,但是缺点就是市场比较单一。光威复材的主要供应的下游为军民领域,2020年营收结构军民差不多是一半一半。虽然公司的军用领域的营收规模比中简科技大很多,但是民用领域占比也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公司的净利率,公司近几年的净利率维持在30%左右。
图9:各公司2017-2021年H1的各项费用率情况(资料来源:格菲资本)
从上图可以看出,光威复材的各项费用占比较高的是研发费用,近几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平均值达到了12%,中简科技的平均研发费用仅为8.88%。无论是从研发投入占比还是研发投入金额上来看,光威复材均要高出中简科技。相较于中简科技的高管理费,光威管理费用率占比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支出占比从2017年的4.17%下降到了2021上半年的2.45%。
另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简科技的销售费用率要比光威复材的低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中简科技的下游客户结构比较简单,其销售人员仅有3人。而光威复材的产品除了将军工还有民用领域,公司的销售人员有46人,销售团队的规模也要远远大于中简科技,此外,随着光威复材规模的快速增长,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近几年也一直在下降趋势中。
2.0 行业情况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其耐高温能力居所有化纤之首,能抵抗千度高温和经受酸碱常年的腐蚀碳纤维的强度是钢的5倍,但在同样的体积下,重量不到钢的一半。碳纤维行业拥有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产品稳定性要求高等特点。碳纤维作为复合材料的原材料,是不能单独使用。但其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航空航天、风电叶片、能源装备、交通运输、体育休闲等众多领域,后期随着及制作工艺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潜在市场也将不断扩展。
碳纤维按产品规格可分为小丝束、大丝束和巨丝束三类,其中由小于等于24K丝束制作而成的为小丝束,小丝束碳纤维对工艺控制要求严格,其性能优异但价格较高,一般应用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科技领域。大于等于48K为大丝束(日本东丽定义是大于40K),大丝束产品性能相对较低,一般应用在基础工业领域,像是风电叶片所用的碳梁等。巨丝束通常是指大于100K,应用领域较少,目前主要应用在碳毡中。碳纤维按力学性能可分为通用型和高性能型,其中高性能型又分为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模型以及高强高模型。图7是目前我国的国家碳纤维标准和日本东丽产品型号的对应情况。
图10:我国碳纤维与东丽碳纤维分类标准(资料来源:德邦研究所)
碳纤维按照制作工艺又可以分为湿法纺丝、干法纺丝和干湿法纺丝,干喷湿法工艺是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干喷湿法的耐热性能不如湿法纺丝,所以我国军用领域主要还是采用的湿法纺丝工艺,民用领域主要采取的是干喷湿法工艺。碳纤维根据其产品规格、性能以及制造工艺,越是高性能的碳纤维产品的工艺难度越大,行业壁垒就越高。另一方面,碳纤维的客户验证周期比较长,特别是军工领域,一旦确认产品型号便不会轻易改变,客户壁垒比较高。
光威复材的产品在军品中的应用主要是采用的3K级别,一直用的是生产效率较低的湿法工艺。公司在民用领域主要采取的12K、24K,公司的民品T300是可以做到24k、48k的级别,主要采用的是干湿法纺丝工艺。正是因为两个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工艺方法、规格型号的不同,其市场价格差异也比较大。
2.1 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2020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基本是被日本垄断,以日本东丽为代表的三家日本公司就占据了全球49%的小丝束市场份额。日本东丽是全球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也是波音公司长期、稳定的最主要供货商。大丝束市场份额主要被美国的Hexcel、德国的SGL以及日本的三菱占据着,中国的大丝束生产企业蓝星也占据着全球1%的市场份额排在第四的位置。整体来看,全球的碳纤维行业集中度较高,美企和日企垄断者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方面,处在第一梯队的为光威复材和中简科技,这两家企业无论是从产能利用率、研发能力上均拥有和海外碳纤维头部企业竞争的能力。光威复材是中国最早的碳纤维研发生产企业,从公司的营收规模来看当之无愧的处在龙一的位置。此外中复神鹰(IPO)的产品集中在民用领域,对外销售碳纤维均为干喷湿纺产品。恒神股份(新三板)的产品虽然也是主要应用在军品和民品,但是整体实力相较光威复材和中简科技明显偏弱一些。
图11:2020年全球小丝束和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份额(资料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从中国碳纤维市场的产能产量及需求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国内碳纤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是明显不足的。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碳纤维的运行产能为3.62万吨,但是销量仅有1.85万吨,销量/产量比为51%,2019年的销量/产量比为45%,2020年整体产能利用率有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我国总产能统计采用的“运行产能”的概念,而对于同一产线在采用不同工艺时,产能也是不一样的。
中简科技正在拟建的1500吨高新碳纤维产线为例,该产线生产12K和3K的同一系列产品的产能分别是1500吨和不到400吨,所以国内产能利用率不高也会受到产品规格不一样的影响。综合实际情况来看,其实中国与海外龙头碳纤维企业的主要差距是碳纤维产业化水平的差距较大。
图12:中国碳纤维市场的产能产量及需求情况(资料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2.2 未来市场需求
根据《2020全球碳纤维报告》数据,预计全球2025年的碳纤维需求可达到20万吨(截至2020年,全球运行产能约17万吨),2030年会进入40-50万吨,未来10年的年复合增速可达到15%,市场的需求处在高速增长中。
另外从全球和中国2020年的碳纤维市场需求中可以发现,我国碳纤维的市场需求占比较高的是风电叶片市场,需求量占比高达41%,未来随着风电能源的快速发展,该应用领域的需求量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排在第二的为休闲体育,需求量占国内总需求量的30%,这部分市场相对而言比较饱和,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风电叶片领域,其实中国未来碳纤维需求的增长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就是航空航天领域。全球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量为15%,占比结构排在了第二。但是其价值量占到全球碳纤维总价值量的37.7%,在众多应用领域中是价值量最高。目前我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的需求量仅占4%,未来可提升空间还是极大的。
图13:2020年全球及中国碳纤维为需求分布(资料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光威复材的产品目前覆盖了军用和民用领域,其中军用领域碳纤维产品主要在航空航天中使用,民用领域的产品主要是在风电叶片(碳梁)、压力容器、建筑补强领域应用。从未来的增长空间和增长速度来看,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以及压力容器将会是最先受益且增长较快的领域。
目前压力容器受到市场需求、技术工艺、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虽然短期来看需求增速会比较快(主要考虑到是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是放量还需要等一些时间。这也符合光威复材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公司会集中更多资源开发航空航天和风电等毛利率较高的领域,而在毛利率较低的体育休闲领域主要采取存量维持。
所以这里会简单地概括一下航空航天领域和风电叶片领域的碳纤维市场情况,大家如果需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以从格菲资本公众号《黑色黄金—碳纤维》一文中了解。
2.2.1 航空航天领域
目前光威复材产品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领域,分别是军用战机、商用大飞机以及无人机。碳纤维除了可以帮助飞机减重20%-40%的同时还能克服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的疲劳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了飞机的耐用性。作为战机的重要原材料的碳纤维未来增长主要源于对先进战机采购数量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战机中的渗透率。根据《World Air Forces2020》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拥有的军机数量为13266架,我国拥有的战机数量为3210架,和美国的战机数量差距较大,可提升空间高。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国防军工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国防政策向“备战能力建设”的转变使得我国军用战机迎来上量阶段。根据《复合材料在航空战机上的应用》信息显示,我国歼-7战机总重约5.3吨,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占到了2%,而新型战机总重17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最高可达到30%,其渗透率的提高是一种必然趋势。
根据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和德邦证券对未来10年国内军机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量的预测分别为8210吨和7500吨,就按照8000吨来计算的话市场空间也是比较大的。这里简单说一下军用领域使用的碳纤维产品的制造生产会比较复杂,对产品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其产品从研发、验证到生产的流程复杂而漫长,行业壁垒相较民用领域更高。就像是光威复材的T800H产线的验证已经持续7年了,验证周期较长,但是未来随着这条产线通过验证投产后对公司营收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公司早在2017年就参与了国内大飞机C919适航认证并成为其供应商,随着C919拿下了首个订单合同,光威复材有望在我国民用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供应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根据美国波音和空客近几年在其民航机中碳纤维的渗透率可以看出,随着新机型的演变,碳纤维在民用客机中应用从最初的个位数占比上升到了50%以上,以空客大飞机为例,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从最初机型A310的7%上升到了A350的52%,大飞机已经进入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时代。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C919大飞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仅为12%,与空客和波音相比的话可提升空间很大。此外,目前正在和俄罗斯共同研制的CR929,对标的是空客350,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要更好。整体来看,由于商用机体量的原因,整体的用量会比军用机多用很多。根据信达证券研发数据,目前C919和ARJ21-700的飞机订单总数分别为815架和596架,经测算这些在手订单可兑现1383吨碳纤维复材的需求,市场规模超过55亿。未来随着中国商用飞机的放量,民用航空航天领域有望为碳纤维带来较大的增量市场。
最后简单地说一下无人机领域,虽然目前国内该部分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其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近几年由于无人机低成本、轻结构、高机动、大过载、高隐身、长航程的技术特点,使得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中的使用比例基本是所有航空机中最高的。根据中间科技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美国全球鹰(GlobalHawk)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共用复合材料达 65%,而在一些先进无人机复合材料的用量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高达90%。
光威复材近几年也陆陆续续交付了成功向客户交付AR500系列无人机直升机、TP500无人运输机、高空太阳能长航无人机等多种型号无人机,未来随着募投项目T700S/T800S投产后,公司参与无人机业务的机会更多一些。
2.2.2 风电叶片
碳纤维可以比普通的玻璃纤维实现20%-30%的轻量化效果,其减重、耐腐蚀性等性能均要优于传统的玻璃纤维。未来随着风电叶片趋势向大尺寸和高功率的方向发展,碳纤维会成为替代全玻璃钢叶片的最佳选择。
根据伍德麦肯兹发布《2020年度全球风机整机企业市场份额排名》数据显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03GW,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为3.06万吨,同比增速20%,其中中国风电叶片领域碳纤维需求量为2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65.36%。但是这2万吨的碳纤维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进口,拿光威复材来讲,公司2020年风电叶片所需碳纤维约5000-6000吨,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进口,国内供需明显是有缺口的。
根据全球2020年的碳纤维需求量粗略地计算一下,1GW大概需要297吨的碳纤维。根据WoodMac最新研究《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风电市场展望》数据显示,预计2021-2030年,全球将新增1TW风电装机容量,那么计算下来全球将新增1TW风电装机容量碳纤维的需求量为29.7万吨,平均每年差不多3万吨的碳纤维需求。
光威复材在风电叶片领域的客户是全球的风电整机龙头维斯塔斯,其在全球风电整机市场的份额约20%,光威复材占到维斯塔斯30%左右的业务份额。如果光威复材能够解决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公司在维斯塔斯业务占比其实还是有很大增长空间的。公司2020年的碳梁业务受到了原材料缺货的问题,业绩增长很低。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公司自己是拥有碳纤维生产能力的,因为碳梁所使用的碳纤维属于低价值领域而且公司碳纤维的产能要优先满足军用领域的需求,所有碳梁所使用的大束碳纤维均来自于外购。公司2020年碳梁用掉了5000-6000吨的碳纤维,主要来自外购(台湾、土耳其及国内企业)。
未来随着公司在内蒙新建的10000吨低成本碳纤维项目陆续落地,公司在维斯塔斯的订单量占比有望提升。除了维塔斯的增量市场,还有一部分的市场空间来源于国内。目前模式受成本、碳梁制造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碳梁在国内风电企业还未形成商业化应用。而我国是未来10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最大的市场,未来随着国内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这部分的增量市场还是巨大的。
文章来自:格菲研究院
免责声明:文中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对任何一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保护:著作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