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常的解释是:“三个人之中,必有一位可以当作自己的老师——发现他的优点,要虚心学习;看到他的缺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要加以改正。”这是我们最浅显的解读,其实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我们或许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去解读。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太桥旦曾堪布,现任贡嘎山贡嘎寺住持,贡嘎五明佛学院院长,贡嘎仁波切经师。我们都知道佛学和儒学都是蕴含着非常高深的道义的,我们就来看看佛家的高僧是怎么解读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
太桥旦曾堪布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另有一个新解:“三个人当中,必有一个人会看不惯自己的言行,或对自己表示不满,而这个人正是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人之所以会对我们表示不满,正是由于我们的自私之心赫然现形了。对方用他的反应指出了我们的缺点,那么,他当然就是我们的老师。
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改掉自己的缺点。所以,无论别人和言爱语地指出来,还是恶言相向地指出来,只要能发现缺点,就是最好的结果。真正的修行人要的不是别人的赞叹,而是能指出缺点且加以批评。只要能帮我们指出缺点,这个人就是善知识。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另一重涵义。
语句来源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总结
《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