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病逝。就在周总理的遗体即将被推进火化炉时,家人、战友们纷纷起身相送。但是有一个人,却匍匐在总理的水晶棺上迟迟不愿松手,这个人就是乔冠华。
锋芒毕露 初识总理
1933年至1955年,乔冠华先后在日本、德国留学。在这期间,乔冠华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革命。
1937年,回国后的乔冠华,开始以“乔木”为笔名,在各大报社发表言论。凭借一手漂亮的政论文章,乔冠华渐渐为人熟知。
在此期间,经好友廖承志、连贯介绍,乔冠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的入党申请,很快得到了中央的重视。
毛主席对中央的同志们说:“你们读过香港一个‘乔木’写的文章吗?我早就注意他了,他写的文章可是好啊,文章如千军万马。要我看,他乔冠华的一篇文章,能抵两个坦克师哩!”周总理也认为乔冠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同意了他的入党申请。
1942年秋,乔冠华离开香港,前往重庆,就职于由周总理创办的《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工作。
在乔冠华抵达重庆后,周总理特地委派了中共代表团的小轿车去接他。周总理得知乔冠华感冒身体不适后,像长辈那样嘱咐他:“你要多休息,怕是感冒有病,要检查治疗,工作问题以后再说。”
周总理除了安排乔冠华在《新华日报》工作外,还特地交代乔冠华多参加一些中共代表团外事组的活动。他对乔冠华说:
“你之前在一直在香港工作,还留过学,有和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现在到了重庆,这里也有很多大使馆,有美军总部,有各国记者啊,你也多参与一些外事工作嘛。”
其实从这时开始,周总理就已经有意识地在培养乔冠华的外交能力了。
这是乔冠华第一次见到万人敬仰的周总理,乔冠华后来回忆起这次见面时说:“周总理豁达大度,和蔼可亲。”此后的30多年里,乔冠华始终追随周总理左右,成为了周总理的得力助手。
总理做媒 迎娶发妻
1943年夏,乔冠华应新华日报记者龚澎之约会见外国记者,因为工作的关系,乔冠华与龚澎彼此产生了好感,但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两人谁也没能率先表达情愫。
不久后,乔冠华不幸患上了急性腹膜炎。周总理等领导人多次前往医院看望乔冠华,而龚澎则对乔冠华更加关怀,日夜在医院照拂。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默默地走到了一起。
乔冠华与龚澎可谓是才子配佳人,在周总理的撮合下,乔冠华和龚澍于1943年9月在重庆正式举行了婚礼。
婚后,两人因为工作关系,并没有住在一起。当时乔冠华住化龙桥,龚澎住曾家岩,生活不方便。
而周总理向来以心细著称,他命人在曾家岩50号三楼腾出一间办公室,让乔冠华夫妇住。
1944年秋,乔冠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取名乔宗淮。因为工作繁忙,夫妻二人根本没时间照看小宗淮,只好请周总理、邓颖超夫妇帮忙照看。周总理夫妇因为没有自己的小孩,所以看到小宗淮格外亲切,吃喝拉撒照顾得无微不至。
两家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乔冠华与周总理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弃笔从政 转行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受中央委派,开始主持外交部的日常工作。在外交部建立之初,研究外交政策的工作成为了当务之急。为此,周总理专门成立了外交政策委员会,自己亲自任主任,并调来了乔冠华,担任副主任一职。在周总理的领导下,乔冠华正式开启了外交官生涯。
1950年10月,乔冠华以顾问的身份,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
乔冠华从一名主编,转行做外交工作绝非偶然。
与一般国际评论家不同的是,他集笔才、口才、人才于一身。除了能写出分析深刻的文章外,他的演说报告更是令听众为之倾倒。
亲赴朝鲜 和谈立功
1951年,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了在板门店举行的朝鲜停战谈判。虽然这是乔冠华第一次正式参与外交事宜,但是他展露出的外交天赋却震惊了中央的各位领导。
在谈判期间,志愿军排长姚应祥在中立区巡逻时,惨遭李承晚部袭击,不幸中弹身亡。
中方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在姚应祥的追悼会上,李克农见灵堂前缺少一副能充分表达国人愤慨之情的挽联,于是提议乔冠华重新写一副。
乔冠华不加思索,出口成章:“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应祥”,就这样,一副更为令人注目的挽联诞生了。
在谈判桌拉锯了一个月后,因双方都不肯退让,于是停战谈判被迫中断。随后美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意图从战场上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1953年2月初,以毛主席、周总理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朝鲜战场做出了分析,认为在这次战役后,美国人极有可能会回到谈判桌上来。于是电告李克农、乔冠华,征求他们的意见,看看是否给美国人一个台阶,主动提出恢复谈判。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乔冠华在2月19日复电中央:
“……如果此时提出议和,会让美国人心存幻想,误以为我军主动示弱。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他来采取行动为止。”
毛主席、周总理同意了乔冠华的建议。正如乔冠华所预料的那样,短短3天后,美国就发来了停战谈判的邀请函,双方再一次走向了谈判桌。人们纷纷称赞乔冠华料事如神。
1954年 4月20日,在随同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后,因为出色地完成了周总理交代的任务,乔冠华正式成为外交部党组的一员。第二年,乔冠华又荣升为周总理的副手,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一职。
不负众望 “笑”傲联大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来由毛主席亲自点将,命乔冠华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联合国大会。
接到重任后,乔冠华连续几个晚上都在熬夜撰写代表团演讲稿,主席阅稿后深有感触,给出极高评价。
在前往联合国大会的前一晚,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代表团的全体成员,毛主席对乔冠华说:“到联合国,要采取阿庆嫂的方针,不卑不亢,不要怕说错,当然要搞调查研究,但不能什么都调查好再说。”
第二天,欢送代表团的规格非常之高。作为乔冠华外交事业的领路人,周总理亲自送乔冠华上了飞机,一同参加送行的还有叶剑英等党政领导人和首都4000多群众。
1971年11月15日上午,乔冠华率领代表团正式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
那个被大会主席马利克称之为“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乔冠华、黄华、符浩、熊向晖等人徐徐走进大厅,期间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国代表团落座后,大会正式开始。大会主席马利克在致完欢迎词后,57个国家的代表相继登台致欢迎词,欢迎仪式进行了整整一天。
作为本次大会的焦点人物,乔冠华最后一个出场发言。
当乔冠华发言结束时,热烈的掌声长时间地回荡在联合国大厅。乔冠华的这次演讲,被媒体评为联合国大会历史上最佳演说之一。
除了演讲,乔冠华的豪迈的笑声,更是给各国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联合国大会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乔冠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直在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得意舒心的笑,那笑声表现了新中国进入世界讲坛的豪情。
一位摄影师抓拍到了一张乔冠华仰天大笑的照片,被各国媒体将其评论为“震慑议会大厦的玻璃”。而“乔式大笑”也被各国媒体形容为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
最后一聚 “周乔”合影
1975年7月1日,在乔冠华的陪同下,周总理带病会见泰王国政府总理克立.巴莫,签署了中泰两国建交公报。
外国友人离开后,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由乔冠华出面,请求总理与在场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此时的周总理抱病已久,自从1年前住院以来,就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就连乔冠华这样的直接下属,也很难与周总理见上一面。当乔冠华提出合影留念的要求后,周总理马上就同意了。
几分钟后,在主管护士的搀扶下,周总理站在了人群的中间,他颤巍巍地对众人说:“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跟你们合影了。”乔冠华知道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原本开心的笑脸,瞬间变得眉头紧锁起来。作为周总理几十年的助手,这也是乔冠华最后一次陪同总理出席会议。
总理灵前 声泪俱下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举国悲恸。
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正准备将总理的遗体推进火化炉,当时乔冠华匍匐在总理水晶棺上哭得泣不成声,久久不愿松开。
他哭喊着:“总理啊,您待我就如儿子一样,您一生无儿无女,今天我就作为您的儿子,送您最后一程吧……”
在场的人纷纷上前劝慰,可此时的乔冠华已经哭得失去了理智,久久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众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硬生生的将他从水晶棺上拉走。当时的乔冠华也已经年过60,看着他如此撕心裂肺,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当时周总理的守灵规格被压得很低。根据中央要求,周总理的骨灰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停放3天,并且明文规定:每天只需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守灵,外交部上、下午也只需一名部级领导轮流值守。
乔冠华在外交部小组会上说:“这是最后一次为总理送行了,我们可以排一下班,按中央说的办。但我本人准备三天都在场。”
在这三天里,时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推掉了所有的公务,日日为周总理守灵,以尽孝道。
从乔冠华的悲伤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周总理的感情。他不仅把周总理当做老首长,更是将其视为父亲。此刻,他失去了那个一直爱护他的人。
告别外交 安度晚年
1976年9月,乔冠华最后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年底,回国后的乔冠华外交生涯正式结束了。
1978年8月,乔冠华被确诊为肺癌,住进了北京医院,那次住院他做了肺癌切除手术。
在疗养期间,乔冠华的很多老友时常来探望他,乔冠华给人的感觉依然十分豁达开朗。闲暇时,他经常在自己四合院的老梨树下踱步,思考人生。
在临别前,乔冠华嘴里喃喃自语地念着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乔木”不死 只是凋零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同志逝世,享年七十岁。
乔冠华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一生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周总理逝世后,他的举动也表明了他对周总理的感情至深。
胡乔木评价乔冠华时说:“乔冠华同志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对党和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
乔冠华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为革命奋斗的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