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龙的后代都非常熟悉这句歌词。"家里有两条龙,长江和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又有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黄河浩荡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因为太熟悉了,可能不少人都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黄河为什么叫黄河?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还不简单?黄河因为泥沙多,而水色浊黄,所以叫黄河。这么说也对,但也不全对。黄河最早并非叫黄河,而是叫“河”,因为够大,“河”便是它独有的称呼,古代“四渎”---“江河淮济”中的“河”便是现在的黄河。
我们都知道黄河经过黄土高原时,每年裹挟十数亿吨泥沙东流,以至于河水混浊而显黄色。形容黄河水混浊的俗语有不少,如“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等。其实,黄河早期并不混浊,反而很清澈,古人曾在《诗·魏风·伐檀》中这么形容黄河之清澈“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说明古时候的黄河水和后来的黄河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那黄河是什么时候开始变黄的呢?虽然没有确切的时间记载,但是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可以进行推断。在《左传·襄公八年》中有这样的句子“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说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黄河的水已经开始变得混浊。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黄河水会开始变混浊呢?和铁制工具大量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我国历史上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时间是在春秋时期,铁器因为制造成本低,价格便宜又好用,容易传播和普及,后来便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铁制农具的使用加快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
黄土高原也因为人类生产活动加剧,大量森林、草原等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黄河水开始逐渐变得混浊。到了秦汉时期,建都关中的帝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陵寝等,以及为防御匈奴,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加剧了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破坏。黄河在两汉时期已经非常混浊了,人们称之为“浊河”。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形容黄河的混浊,也首次出现了“黄河”二字。
黄河从哪里开始黄的呢?古代很大可能是从秦晋所在的关中和黄土高原开始的,因为那里是当时秦国和三晋等诸侯国主要活动区域,人口相对稠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比数千年前的秦汉时期更加活跃,范围更广,黄河水开始变混浊的地方更是往上游移动。黄河同长江一样,也分上、中、下游。从源头到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旧镇,今河口村)为上游,长3472千米;从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千米;从桃花峪往下则为下游,长786千米。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的源头缓缓流出,汇入青藏高原上一对姐妹湖扎陵湖、鄂陵湖,又从鄂陵湖流出一路流至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点,黄河水在此之前都是清澈的,之后开始变黄。但因为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一公里处的刘家峡水库对泥沙进行沉积,水库流出的水依然是清澈的。不过从刘家峡水库流出以后,河水很快因为冲刷河道两岸的黄土,又变得浑黄了。
近几十年来,因为对黄土高原不断地进行生态治理,退耕还林,植被有所恢复,水土流失情况有很大改善。另外,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水库,对泥沙拦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近几十年黄河也没有那么黄了,在中下游有些地段已经变清,但是黄河治沙是个长期的大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