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前线客户
正在写文章的老挝
老挝在北京的老房子主要有两处。出生在位于新街北街的昭阳街胡同8号(远洋圈胡同),度过了童年。其他地方是灯市区丰富的胡同19号。1949年以后,老挝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去世。
老挝出生在北京,一辈子又多次离开北京。为了学习,他在伦敦大学担任汉语讲师。为了抗战,他跟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搬到了武汉、重庆。然而,无论在哪里,他的心始终在北京,他的笔也始终没有离开过北京。
1949年,老挝回到北京,暂时住在北京饭店,等待政府安排住处。但是对老北京人来说,独门独院有家的味道。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老挝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能在北京买房的作家。资料显示,劳资以1000匹的价格买下了丰富的19号胡同。
里奇巷19号
从邓城区西街拐进富裕的胡同,不远就是老挝的老房子。今天这里已经改建成了老挝纪念馆。这是朴素的北京旧式小院子,连宅院都占了300平方米,在四合院算是规模较小。
老挝的文章,所有访问老挝家的人都描述了他家的样子,从近两棵柿子树和一万韩元的花开始。老北京人种树重视春花秋实,柿子树又是“万事如意”的意思,老挝请求去西山移植两棵柿子树。到了深秋,两棵柿子树长满了树枝,真好看。因此,小院也被称为“甜鉴愿望”。老挝夫妇在医院养了300盆菊花,品种近100种,植物园的品种也是如此。
老挝故居
四合院的正面三间是客厅,徐贵室和东贵房分别是老舍老师的书房兼卧室,夫人胡天青的卧室兼画室。
书房很小,只能放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劳资请别人在房子的墙上打了个洞,大书柜深深地嵌在其中。在背书壁、面朝庭院香气的这间图室之间,他写了《龙须沟》 《茶馆》等30多部剧本和两篇长篇小说。
老挝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根据作家黄秋根的回忆,劳资的小院里总是有不寻常的客人。他们大多是过了花甲的老人。老挝告诉黄秋瑾,这些人有的给小贩当保镖,有的在天桥卖艺,有的做过“臭脚巡逻”,都是他作品中的“模特”。《我这一辈子》 《断魂枪》,所有的传承作品都是老挝结交真正的朋友而获得的。
1963年4月2日,老挝观看了《茶馆》彩排,并与导演进行了交谈
老舍坚韧精致的痴情精神也令人难忘。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家杨炳贤回忆:“在50年代和60年代,仁艺先后排练了老挝的6个剧本。”老舍心里有了创作想法,他来找我们说:“看看这能不能成为话剧。”等你动笔,写一个镜头就打电话说:“听几个人?”说。前戏完成后,可以来剧场,也要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这时老挝一边抽烟,一边在小书上记着什么。杨炳贤介绍说,1956年劳资为宣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写了话剧《秦氏三兄弟》。曹玉、焦九银等人认为老舍读完剧本后,茶馆里第一幕的第二幕非常生动,其他的场景不太有趣。茶馆之类的地方可以通过话剧场景反映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劳资根据建议,3个月后脱稿新作以中外话剧《茶馆》的由来而闻名。
资料来源《晚晴》杂志、人民网、《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内容整合。
作者:陆阳
编辑: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