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有雨三伏热,意思是如果夏至下雨,整个三伏天都会很热。夏至过后,经常会出现暴雨和梅雨季节,导致路面湿度大,但夏至过后气温上升,会导致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因无法散发而积聚。因此,天气越来越热。伏击后,路面积累的热量达到顶峰,天气变得最热。
夏至虽然白天最长,太阳视角最高,但并非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由于接近地表热量,此时仍在继续存款,没有达到最多的时间。俗话说“三伏热”,2018年“三伏”从7月17日至8月26日,每伏10天,真正的炎热天气,约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国气温最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中国人把夏至后的15天分为3个“时间”,一般是前3天,里面5天,末端7天。在此期间,我国许多地区的气温较高,光照充足,作物生长迅速,生理和生态需水量较大。此时,降雨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滴值千金”的说法。
伏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喝盐水,控制高蛋白摄入,多吃清爽消火的食物,减少运动量。夏至是气血最旺的季节,要符合阳盛的特点,注意保护气血,争取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扩展阅读二、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雨点值千金从字意思来看,是说夏至这天如果不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就会非常干燥和酷热。如果下雨,雨点比金子还要珍贵。也就是说,夏至如果不下雨,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就要比那些夏至下过雨的年份更加炎热,酷热难耐。
夏至日则相反,虽然夏至日后,太阳直接获取的能量减少,但由于减少得很缓慢,太阳还在北回归线附近,地表积蓄的温度还在快速增加,所以最热的日子不是夏至,而是后面的大暑,或者说三伏天。
三伏天到底是以哪个时间节点为进入时间的呢?根据老祖宗的说法,三伏天的入伏时间是按照"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方法来确定入伏时间的。
介绍完确定节气的方法,我们再聊为什么“夏至是光照时间最长但却不是最热”呢?这里要普及一个大气层的知识,我们平时感受到的热其实不是太阳照射的,而是地面反射给大气层,然后由大气层释放出来的热量。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大气层吸收热量很快,但释放热量却很慢。夏至的时候虽然地面吸收了很多热量,不过等到它完全释放出来需要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多月温度是最高的,这就是“三伏天”,所以说“热在三伏”。三伏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一般有30天或40天。夏至以后气温高,湿度大,不时还会出现雷阵雨。如果你分别体验过南方与北方不同的三伏天,你会发现我国南方地区呈现高温高湿天气,而北方地区呈现高温干燥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