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依
今天是正月十五,已是传统春节的尾声。春节,又称岁朝、新岁、年禧,作为一个世代流传的庆典,如今依旧是一年中最受关注的一次节庆。但春节的仪式、信仰、禁忌、民俗事象,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却不断被稀释,淡忘。近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了一个关于年文化的展览“中国年:文化与设计”,展览以“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大过中国年’特展”组成。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现场
展览的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教授在前言中写道:“科技的发达极大的遮蔽人与自然的距离,灯火辉煌的不夜城市,让我们感受不到四时的变化,传统常常要从日历中提醒才能来临,几乎所有人奔波在城乡生活的路上无暇顾及,而无人带领的年轻一代则被商业渲染的西方节日所牵引,我们与节日的关系,日益迷蒙遥远。”这是展览举办的原因,一个诗意的理想,让中国年回到当代中国的生活现场。温习春节文化生活中的节序常识,重申中国年的仪、情、礼、乐,生活情境,呈现一套适应当代的礼仪模式和视觉形象,使传统的节俗文化在当代再生。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展览现场
中国年是一个生活系统,它的观念、礼仪、饮食、禁忌等围绕着年的文化整体性而建构。根据文化学者、展览的学术顾问余世存的观点:“一般文化多把新年、元旦定在太阳历或太阴历的起始点,但春节定在立春前后,兼摄阳历、阴历系统,尤其正月初一清晨有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等三朝含义,中国文化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他认为,根据中国文化对时间的观察,从子月的一阳生、丑月的二阳生,到立春寅月的三阳生是一个重大转折,这就是中国人通称的三阳开泰。
展览中的年画
《周髀算经》等典籍中记载了古代人在正午利用高八尺的杆测量日影的长短,从数据的长短看,从夏至到冬至,每一个节气的晷影长度增加一尺左右,从冬至到夏至,每一个节气的晷影长度减少一尺左右,以此数据画下来便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的形状。这使一年的阴阳消长变化变得可视化。夏至和冬至是起点,夏至顺时一阴生,冬至顺时一阳生。春节是冬至之后一段关键的阴阳转折时期,跟农历的岁末时间重合,有农谚说,“大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从至阴到阳生,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在这除旧迎新的时段,中国人会形成一些生活习惯,比如插芝麻秸杆,希望 “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将芝麻秸秆洒在行走的路上“踩岁”等。春节期间,避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鞭炮呼应天地变换之际的雷声,请客祭祖、祭拜天地等。因此春节的习俗背后是对于天地时序变换的反应,是在特殊的时空阶段,获取生命能量的一种方式。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现场
基于对于春节阴阳关系的理解,展览在展厅中设置了“春日”与“春夜”两个空间形态,“时空”“仪礼”“器用”以春节仪式为核心,强调传统岁时的节序,展示上呈现着中正、秩序和庄严。而“春夜”区域则包括了“娱戏”“馈赠”两个板块,强调春节的人际交往、社交的意义,这个内容则相对活泼,展示了宫灯、玩具、伴手礼等内容,通过点状光源进行照明。两个区块通过光线一明一暗来增加展览的节奏感。“日晷太极装置”“七十二物候”“九九消寒”等内容都围绕着春节的阴阳转换、物候变迁来综合呈现春节的时空。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现场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现场
“仪礼”板块反映了仪礼的结构和观念,程序和变迁、地区年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年的观念、行为、象征等是中国节俗文化系统的一个分形,由年可观中国文化的组成模块和模式、结构。春节的节俗价值在近年被忽略,除了团圆的意义外,春节也是一种天人合一、节序物候、长幼秩序、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的综合体现。“仪礼”板块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追溯,分析节俗依存的道理,对它的思想性的重新阐释,寻找节俗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从除旧布新到祭拜天地是人依存于自然的感应,喝腊八粥期望喜庆丰收,祭灶含着消除一年不快口舌纷争之意,贴年画剪纸装饰门户驱邪避晦,立春迎春咬春象征对于生命和新春的期待。《岁时通考》:“元旦,不扫地、不汲水、不乞火。”《昆新合志》:“是日,禁扫地、乞火、汲水及针剪。”汪上湖《守岁》诗:“俗扫隔年地。”吉祥与禁忌构成了一种对立共存的行为模式,在不断的强化下,民俗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信仰,体现了一种天地人三才作为一个整体的依存关系。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现场
礼仪和行为因目的而产生,当文化传递到新的社会形态以后,丧失了最初的意义,成为我们所认为的荒诞无稽的陈规陋习。了解春节仪式行为的思想逻辑、象征意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老仪式背后的文化价值体系,使社会制度中的常规惯例的特殊性被解读,理解仪礼文化与个人人格的关系,理解文化的统一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作品
年作为一年之始,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具有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丰盛的执行力。譬如南宋善于描写农村生活的诗人范成大就曾经写了不少诗词记录这种年的文化行为:《祭灶词》、《口数粥行》《卖痴呆词》《照田蚕行》《烧火盆行》《分岁词》《爆竹行》等。每一套程序背后都有各种手工艺的支撑。《礼记·礼器》中提到,“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在制度层面,礼仪薪附于质朴的民间信仰、山川风物、民俗风习中,稳定而持久地沿袭着;在物质层面,器物承载着功能,在礼仪中被赋予意义。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现场
大理物博,“器”向来是传递礼的重要方式。多少、大小、高下、文素皆不可以为判定礼之贵者,唯其“称”才可作为判定礼仪的尺度。合宜则“称”,就能实现“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新春正旦着衣,尽量衣物鲜妍,即便“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东京梦华录》)。而饮食,强调“欢喜”“百宝”“年高”等谐音含义的内涵,也体现了共享的精神,人神共享,邻里共享。陆放翁诗“釜粥芬香饷邻父,栏猪丰腯祭家神”,以及杨循吉《除夜杂咏》云“邻里馈糕通”,都记载了这种食物礼仪往来之道。住家,更是方方面面尽力妆点,从门神年画,门笺窗花,从茶酒器、食器到糕果盘、点心盒,从花卉、盆景,样样精美喜庆。还有迎神祭祀中使用的烛台、礼器种种。吴谷人《新年杂咏》小序中云:“杭俗,名竹灯盏曰’善富’。因避灯盏盏字音,锡(赐)名‘燃釜’,后又为吉号,易‘燃釜’为‘善富’。腊月送灶,则取旧灯载印马,穿竹箸送之。”一只灯盏,承载了多少避凶趋吉之寄托。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作品
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在春节的信仰生态中,仪事、人、物三者,是它的核心结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营造出春节的神圣与庄严。春节的仪式,在人的操控下,在器用的辅助下,事、人、物三者才能构成三元统一的有机整体,整体建构了一个民族的年俗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展览现场
道不远人,道在日常。新年礼仪中的器用,既规范和美化了春节的仪式,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春节的集体意识。这是古代的人面对天地恒常,面对日月运行,四季更迭,鸟兽行迹,农事与物候的博物观照,体现了中国人在时间轮回往复中,在衣食住行的日用常行内对于年节的仪和物的伦理表达。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作品
如今,社会更新,商品变得更丰富,在这种即时和片段的生活中,回顾礼仪,重新关注礼仪、器物对于新年的意义。展览挑选了一批时下生活中被使用的日常器物,以物的日常,还原一个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年,传承年节的文化基因和人、事、物在中国年文化中的整体性。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展览现场
娱戏和馈赠,则代表着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交关系。《东京梦华录》中即有描写北宋汴京人过新年的情景:“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过年期间的休闲和放空,是人忙碌一年之后的“放魂”,是修养生息,是老少同乐。《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春节的拜年、访客、团圆的行为,既是仪礼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人的社会动物的本质。社交的需求,是春节至今长盛不衰的根源,无论春节的其他观念如何淡薄,但春运始终状况空前,无论有无疫情阻挡,都无法阻止人们回乡的脚步。春节主团圆,饮食称为锦堂家宴,食物不仅美味,还有养生价值,食物名称的象征意义如今已经变成约定俗成的概念,如安乐菜、年年高、欢团吞、福酒、百寳茶、团头酒,食物带着美好吉祥的名称,在亲友间传递,互赠。春节期间的亲友互访,揖拜的仪式、带的礼物、包装、名帖等都有讲究,传统春节之中的人际交往具有一种既定的规矩和行动准则。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展览现场
春节在当代有何种形式?对于春节的顶层设计如何继承和扬弃传统?当代的伴手礼是否能融入拜年的习俗?如果仪礼消失,人类的文化价值共同体如何建构?种种问题,是展览中始终关切的重点,这也是春节的仪式感在当代逐渐消解而产生的文化危机。
浙江美术馆“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作品
吴谷人祭酒《新年杂咏》小序中云:“欢喜团,杵炭屑而范之,上下合成,圆而有匾势,炭墼之巨族也。除夕取以埋炉,置寝室中,谓之欢喜过年。”诗云:“开炉重得彩,余喜复余欢。火色明通夕,春光聚一团。几人先附热,举室不知寒。笑指青红意,还将儿女看。”诗中记载的“欢喜团”场景,虽然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一种取暖方式,但其所具有的仪式感和丰富内涵,给生活增加了不少质感,这是传统民俗所具有的温情和人文价值。民间工艺、民间习俗因生活而产生,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怎样的数字时代,始终需要衣食住行,始终需要精神安顿的空间,新年的仪礼、器用、娱戏、馈赠,永不过时。
展览现场
注:作者系“中国年:文化与设计”展览策展人。位于浙江美术馆的“展览:日用皆道:年的艺术”需要预约参观;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展览: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线上展览已上线。线下展览3月初预约开放(预计延期);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余杭瓶窑老街)的“展览:‘大过中国年’特展,春节休息,节后开放。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3月5日。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