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爱车一族

走进中国匠心发动机

中国航天科工

2018感动人物

候选人事迹选登

(二十五)

“超极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

劈波斩浪 从未止步

创新求索的步伐从未止步,劈波斩浪的担当愈战愈勇。有人说,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是这一代人的幸运,但挑战未知、逢山开路、遇水建桥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默默承担。作为研究世界最前沿技术领域发动机的总体团队,他们十年磨一剑,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跻身国际同类技术第一梯队,并在我国独创独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就是肩抗某国家级重大任务的三院“超极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

传承,才有更高起点的创新

创新需要舍我其谁的信念,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更需要站在历史积淀上传承前行。2006年,团队在刘兴洲院士的带领下,一干三年、北至漠河、三上世界屋脊,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和地面手持火炬研制任务,兑现了北京申奥时“将奥运火种传递至世界第三极”的庄严承诺,汇聚航天智慧的祥云火炬永载国际奥运史册。

飞行器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结构之复杂,设计、装配之困难堪称世界性难题。这一次“超极动力”团队选择了更艰难的“从无到有”。这是一次向科技之巅发起的全新挑战,更是航天人向技术前沿、创新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研制的重中之重,国家急需,重任在肩,失败不起,摆在团队面前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

创新的事业绝不是固步自封地低头造车,更需要开拓的视野、充分的协同。面对全新的技术探索,每个专业都要“跳”起来发挥极致才有可能达到要求,而这过程中的余量掌握和力度把控需要在充分的沟通协调中达成共识。经历了多年的磨砺,团队早已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克服众多困难。为了寻找更适合的材料,团队同国内30多家单位一起合作开展新材料研制,进行了上千次试片试制。集智协作,让研制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涅槃,才得浴火重生的勇气

对于创新的热爱与追求,激励着团队不断摸索、认知、熟悉不同的全新领域,直到最适合的产品为发动机所用。新品研制边生产边调整是常态,为了保证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他们轮班值守在外协厂“安家”。小到一个螺钉、螺套,从选材、加工、涂层、试验、实现都是一步步探索出来。为了一个细小的螺钉,设计人员甚至往返外协厂跑了几次。在追求“工匠精神”的今天,他们用比“匠人”更极致的追寻去开展每一步研制。

双手拿着扳手锁丝,满头大汗,脚步匆匆,在试验台和准备间里穿梭,攀上爬下。如果不介绍,很难想象这是总体室的设计人员,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最一线的博士团队。从清明到中秋,为了一次关键的验证试验,“博士团”带着大家一起做试验准备。在没有空调的密闭试验仓里,湿透的衣服粘在身上,空气里弥漫着油味和材料细屑,每一处衔接,每一处锁丝都由他们自己完成。白天在试验基地,晚上赶班车回办公室改方案,每个岗位都在全力冲刺。

验证试验的进度和质量要求,远远超越以往。队员们仅用十几天就完成了原计划三四十天的试验准备工作。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论再晚,坚持“半夜例会”梳理部署第二天工作,确保“事不过夜”。试验前夜,技术讨论仍持续到凌晨一两点,极度的紧张忙碌过后,团队成员们走在回房间的走廊,却感到无比踏实。那一夜,很多人都疲惫无眠,期待与感动同在,“我们只希望它更好!”涅槃,只是浴火重生后的柳暗花明。

奉献,执着追求的生动演绎

这支由各专业“骨干”组建而成的精英团队,虽然年轻,但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中有经历过航天器研制的年轻总师,有经历过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研制的结构设计师,更有在团队中锻炼成长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85后”总体设计师。

郭博士,爽朗的“女汉子”,团队中仅有的几位女将之一,作为结构主体设计,一路呵护着发动机从概念萌发到羽翼丰满。为了不耽误工作,生病期间多次拒绝住院治疗选择门诊输液,常常是刚拔了针、手上戴着输液预埋管就跑回总装现场处理问题。每次大家催促她休息,总是爽快地回一句“不用,我比你们都熟!”试验准备就绪,她依然每天早晚跑到厂房里观察发动机,闻油的味道来判定状态,“一看、一闻”成了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小柳经历过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研制,攀登过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担当起搜寻重任,为了克服沿途巨大的颠簸,只能用行李打包带把身体绑在座椅上。当晚,五个人挤在一间只有两张床板的简陋房间里打地铺蜷缩一夜,而晚餐,是连盐都没有的白水煮面条。

产品研制阶段,技术状态频繁交错,各环节在拼抢时间的同时,给设计和装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众多未知挑战。总装现场,设计小焦几乎24小时不停歇,连续一周的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似乎身体已经适应了紧张状态下长时间高强度连续加班,他已经不太感觉到累,节点紧迫,任务高度集中,有太多的事情等着处理。

总体组组长费博士,曾戏言“不攻克难关就不刮胡子”,连续半年驻扎试验基地,满脸浓密的胡须格外引人注目;陆姐的先生进驻试验场不在家,她独自一人半夜抱着不到周岁的二宝到办公室看数据;研制进度争分夺秒,多名骨干经常在现场连续36小时不休息。“科学、创新、集智、超越”的团队精神越来越生动。

前行,只为刺破苍穹的绽放

天道酬勤,激动时刻终于到来,现场响起近乎疯狂的掌声,有泪水、有哽咽,但更多的是继续前行的巨大信心!未来迎接他们的是更加艰巨的挑战。短暂几天的休整,这群疯狂的人们又回到各自岗位,创新与机遇,不容他们有丝毫的懈怠。

几百种方案、数千次试验、无数个通宵,紧密围绕重大研究项目,团队不断突破新型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圆满完成多次重大试验任务,三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以智慧和汗水换来我国国防实力质的飞跃。

没有比创新更难的险峰,没有比坚持更久的信念。这个几十人的年轻团队带着对事业的追求与热爱集结在一起,用坚毅与执着勇闯科技创新之巅。携手闯过了“独木桥”,打开了一片天,更加期待刺破苍穹的绚丽绽放。这是一项不可能短时间完成的艰巨任务,但在历经风雨之后,成员们更想体验下一站暴风雨的澎湃肆虐,这份自信和担当正激励着大家向更峻峭的险峰挺进!

▼往期感动人物精彩回顾▼

  • 感动人物 | “烽火”型号竞标团队:斩尽荆棘拔头筹

  • 感动人物 | C919项目研制团队:牵手航空,书写传奇

  • 感动人物 | 涞水项目团队:大山里筑起航天梦

  • 感动人物 | 王森:“蛮拼哥”二三事

  • 感动人物 | 秦文京:高峰永远在前方

  • 感动人物 | 覃飞:跨越2500公里的梦想

  • 感动人物 | 石志伟: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 感动人物 | “牧星”团队:志在长空牧群星

  • 感动人物 | “光耀三江”团队: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 感动人物 | 张崇耿:“老”博士的创新路

  • 感动人物 | 航天建设肯尼亚公司团队:神秘非洲写下航天亮色

  • 感动人物 | 自助通关项目团队:港珠澳大桥上的“守门人”

  • 感动人物 | 天麓公司创业团队:深耕产业化 创新争一流

  • 感动人物 | 杨灵运:用工业互联网点亮贵州

  • 感动人物 | 余绍伟:航天工匠眼中的热爱

  • 感动人物 | “大漠利剑”团队: 十年鏖战 彰显锋芒

  • 感动人物 | 李军:飞航匠心筑梦人

  • 感动人物 | 谢廷毅: 航天报国 我心依旧

  • 感动人物 | 智能制造先锋团队: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感动人物 | 夏显忠:创业创出“中国第一”

  • 感动人物 | 乌克兰销售团队:异国征战争荣光

  • 感动人物 | 航天智检团队:敢叫梦想变成真

  • 感动人物 | 高东岳:用细致耐心捍卫信息安全

来源 ✎ 中国航天科工

编辑 ✎ 簪子

校对 ✎ 王赛

监制 ✎ 于希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走进中国匠心发动机”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