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CBR1000RR即将于10月在东京展出,这次的摩托车不仅延续了以往本田摩托的高性能更是加装了很强的辅助装。马力高达220匹。而当年本田宗一郎的汽车发展少不了摩托车的帮衬。可以说本田的路走来有很多的奇遇与危机,而本田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汽车品牌,而是做出了享誉全球的摩托车的品牌。借着摩托车大热的劲头,本田宗一郎不仅仅完成了本田汽车的发展道路,更是带着本田汽车走向了最强的美国市场。今天来说说,当年本田如何立足于美国汽车市场的。
本田进驻美国市场,建立美国汽车销售中心。
20世纪70年代中期,本田汽车在世界汽车业内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很多大公司甚至根本没有把本田放在眼里。虽然本田的起点很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本田认为想要让世界记住本田,就必须打开美国的大门,让广大美国消费者了解本田,并且对本田产品产生深刻的印象才行。
于是,本田开始正式向强手如林的美国市场发起猛烈攻击。开始的时候,为了具体了解美国市场,本田特地派了一名观察员到美国的俄亥俄州进行考察。经过全面细致的分析后,本田最终决定先建一个摩托车厂进行试水,万一失败的话,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本田的这一举动实在是非常精明,在经过一番试水之后,本田认为建立汽车工厂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这家摩托车工厂立刻“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本田汽车厂。从此,雄心勃物的本田开始尝试在美国推销自己的汽车了。
如前所述,本田进入美国市场是从摩托车开始的。此时,本田摩托车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深受美国消费者的喜爱。但要想让那些喜欢他们摩托车的顾客同样喜欢他们的汽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汽车和摩托车技术上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而且从现实因素讲,当时的美国汽车市场一直被号称世界第一的通用汽车为首的三大汽车公司集团牢牢地控制着,本田公司要想跨入竞争激烈的美国汽车市场,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严峻的形势,本田认为要想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很快,他就让人拟定了一套新的开发战略。
根据开发战略,1969年,本田首次在美国的夏威夷销售N600型汽车,结果反响不错。于是在第二年,本田便盯准了美国大陆。但是,在美国大陆,本田遇到了困难,很多汽车经销商把这种车视为“发育过度的摩托车”,根本不想和本田合作,如此一来,本田就不得不改变策略,将目标定在了夏威夷,加州,奥勒冈及华盛顿等地。本田意识到想要进入美国大陆,就必须找到愿意和本田合作的经销商。但这些经销商都很挑剔,这让本田稍微有些为难。
在国内,由于本田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开始进入汽车业的,在发展年限上来看,可以说它远远落后于丰田和日产。那些较好的零售点都已经被丰田和日产这样的大公司占领了,剩下的一些大店面的租金也非常昂贵,根本不适合用来经销汽车。因此,本田不得不选择和一些小店面合作。日本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稀少的土地资源一直以来严重制约着日本商业的发展,汽车业同样没有幸免。
而美国的法律规定,各州的汽车经销商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加州就规定其为10英里以上,日本就没有这个限制。因此,本田早期在国内建立的摩托车销售网可以适用于美国,但要让汽车销售也照这种方法进行则完全行不通。由于本田摩托车是靠高超的技术在起作用,而现在的本田汽车只有极少数经销商愿意开设销售中心。这样,实现在美国建立本田汽车销售中心的目标是个漫长的过程。
借着摩托这股“大风”,丰田汽车进入了美国汽车业。下一步立足美国汽车市场。
看过前面文章的观众应该知道CVCC(复合涡流调速燃烧方式)引擎的成功面世,为本田赢得了很多美国消费者的支持。当时美国汽车业界十分关心废气污染问题,CVCC引擎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需要借助媒转换器来降低内燃引擎废气里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的氧化物等含量。它用稀薄的油气混合气,并调节其燃烧,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当时,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本田公司一家。就这样,本田一时间成了创新型公司的代表。
转眼间,本田已经进入美国市场有5年的时间了。在这5年的时间里,本田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可以说,此时的本田汽车已经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市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和信赖。对此,曾任美国本田总裁的吉泽幸一郎曾说:“和日本人比起来,美国人更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尽管我们很清楚美国市场是一个很难立足的市场,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耐心、够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但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于产品的质量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
鉴于本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本田开始计划在美国建厂。然而,与以往相似的是,这个举动在很多人看来又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举动。当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它拥有3个国际性的汽车生产企业。而本田和这些生产企业比起来,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这使得本田的提议受到了别人的嘲笑。
即便如此,本田依然决心要在美国建厂。这简直是一个再大胆不过的决定了。当时很多人都劝说本田,应该与其他汽车厂合资建厂,这样的话风险会小些。但本田根本没有理会这些,他认为本田公司必须要永远高举自己的火炬。他决定首先建一座24300平方米的摩托车工厂,总投资为3000万美元。这对于当时的本田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其实,这是一个“投石问路”的方案。本田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摩托车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话,就会继续扩大公司的规模,然后生产汽车。
本田要在美国建厂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1976年4月的一天,《哥伦布公民报》报道了这个消息,很快就引起业内的巨大关注。此时,时任俄亥俄州发展局长的杜尔克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准备和本田公司合作。
而直到1977年的1月,本田加州分公司副经理吉田茂终于给杜尔克打了电话。接到电话的杜尔克十分兴奋,随后,双方约定了见面的地点和时间,准备具体洽谈建厂事宜。会见那天,天气异常寒冷。吉田茂问道:“杜尔克先生,俄亥俄州到了冬天是不是一直这么冷呢?”
杜尔克赶忙说道:“当然不是,今天是这个冬天最冷的一天。我们州的天气,一年四季晴好,温度适宜。”接下来,吉田又问了很多问题,并把对方的回答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会谈结束后,吉田茂并没有立刻就此表态,因为他还要到其他几个地方进行考察。这些地方包括:密歇根、印第安纳、伊利诺及田纳西等州。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吉田茂认为俄亥俄州是最适合建厂的地方,于是又一次联系了杜尔克。他给杜尔克打电话说,想要多看几个地方,以便从中选出最好的建厂地点。为了拉拢这个巨大的合作者,杜尔克一口答应下来。于是,吉田茂便带着专案小组开始了详细的考察。他们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跑了五六十个地方,但遗憾的是吉田茂并不满意。
后来,吉田茂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们需要一块摩托车厂建设用地,同时还要留有空间供下一步再扩大。”过了几个星期,吉田茂乘坐着州政府提供的小飞机又回到了俄州。在飞往俄州的途中,吉田茂问:“州长先生,可不可以飞越运输研究所?“可以。”州长说。
运研所位于哥伦布市西北方80公里,那儿有一条120公里的高速汽车跑道,还有一块3200平方米的开阔地带,是世界上最好的试车场。吉田茂要求落地看看。吉田茂边看边又问了很多问题,最终选择了这块有100万平方米的地方。
原因是,它位于马里斯维里西边10公里处,这个小镇的人口只有8000人,而且距离飞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都不远,因此强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一切准备就绪之后,1977年10月11日,本田与俄州政府正式签订了协议,在此地兴建了一座摩托车厂,本田将其命名为“美国本田公司”。
到了第二年,本田公司又相继建了几个厂子。从本田总公司派来了6位经理,负责招收员工。对于一些新进的员工,一经录用就被送到日本的本田总厂,学习按规格焊接、油漆和装配摩托车等技术。
1980年上半年,本田决定开始制造汽车。这是相当大胆的决定因为建造汽车厂的费用比建摩托车厂的费用要多好多倍,而更为重要的是,本田的这种举动无疑是在向美国三大汽车厂挑战。虽然困难巨大,但本田从来都是信心十足。凭借着良好的质量和声誉,本田成功地打开了美工市场的大门。在1986年11月,本田技研总公司又设立了另一个汽车厂,地点选在加拿大。这个厂的主要目标就是加拿大市场。直到此时,本田终于在北美市场站稳了脚跟。
本田的成功即得益于它不是一个单一化的东西,更得益于它一贯的坚持。而本田名号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更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对于事物可以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哪怕万人反对,我也要坚持着的做下去。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本田宗一郎的智慧和魄力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