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用户越来越注重个人数据隐私了。虽然这样的“注重”是运动式的,普通用户没有任何参与的渠道和主动性,甚至背后还有大量公关的暗影推动,但至少用户在心智上已经接受了数据隐私安全的问题了。
--------->>
过去的网络隐私状况
在过去,国人对网络隐私安全忽视的情况极为严重,网络也被国人视为窥探他人隐私的工具。匿名隐藏在网络中发动人身攻击、人肉搜索,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奇所在。甚至不久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谈及人工智能时,都直言不讳表达了“中国用户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到今天,“大众点评向你的好友展示你的消费动态”也被人们视为是严重侵犯用户个人隐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还有许多思维一下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朋友,觉得这是矫枉过正了。但是想一想,大众点评的用户数据里还包含了住酒店开房信息,这样私密的信息被赤裸裸的散布到微信好友,用户不敏感才怪。
不过什么事都怕对比,2015年如家汉庭2000W用户开房数据泄露,还曾引发互联网用户大狂欢。在随后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公众事件中,热心网民又通过泄露的开房数据,扒出这位女司机的隐私,将气氛掀到了最高点。
前后对比一下,不得不说时代变化太快了。
--------->>
美团事件背后的行业潜规则
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竟然可以准确的知晓你的微信好友,并自动进行互粉关注开放个人隐私数据,更严重的是这些功能还不能选择取消。这事让美团和腾讯尴尬,让用户有种好友集体围观自己裸奔的感觉。
想想朋友圈里的我们可都是光芒万丈,这些真隐私怎么可以随便被曝光呢?
其实一个月前还有一起类似的事件:
当时是用户发现一款名为“航旅纵横”的机票购票选座产品,推出了一个“虚拟客舱”功能,里边公开了同一航程用户的飞行数据、昵称、职业等隐私信息,可以直接选择进行私聊互评。
所以在受到质疑后,航旅纵横官方发布公告,直接称散布负面信息的行为是在“搞事情”。不过当时正处于空姐乘坐顺风车被杀的恐慌氛围中,航旅纵横最终以道歉下线“虚拟客舱”功能来平息质疑。
有航旅纵横这样的前车之鉴,大众点评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做得更加过分。拉取微信好友数据、强行互粉关注,从微信好友到大众点评好友,直接捅破了“互联网公司买卖用户数据”的窗户纸。
美团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影响是:用户在互联网公司面前处于裸奔状态,大家也就默认了,关键是互联网公司们为了自己的业务发展,随便泄露个人隐私来打造新功能,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在电销行业数据的泄露问题也一直是非常严重的,一个人的电话会被好多个电销拨打,让人们烦不胜烦,而电销的企业的老板也会因为自己拿到手的信息被泄露,生意就会直线下降。但是目前米卡迪智能电销机器人不仅可以,帮助电销人员完成初步筛选的工作,还有独立的数据保护机制,让你的数据不受互联网的侵蚀。
--------->>
移动互联网发展飞速,病毒也是
PC互联网时代,经常看到的科技新闻是:外国黑客制造了XX病毒,感染了千万台电脑,造成XX亿美金损失,黑客XXX被FBI带走,参与后者秘密项目。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了。我们很少再看到外国黑客搞掂全球电脑的消息,转而变成蓝翔技校批量生产黑客,中国智能手机病毒出口全世界。
特别是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潮,为世界带去了安全卫士、垃圾清理、手机桌面三件套。同时国内杀毒软件互掐的优良传统也输出到了海外市场,全球人民的电脑也被打架的杀毒软件拖到无法运行,全家桶的杀手锏也让全球人民感受了一把无法卸载的痛苦。
2015年,联想电脑被国外媒体发现投资并预装的Superfish软件中,含有VisualDiscovery恶意程序。而这一程序是用来追踪搜集用户隐私数据,进行精准广告推送的。2017年9月,联想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支付350万美金,才了结此事。
雷厉风行的背景下,国内对数据安全的认知开始快速提升。
--------->>
怎样才能不被“监控”?
只要你用互联网,那毫无疑问,你的隐私数据一定已经被各家互联网公司搜得一干二净,你每天各种上网行为都被汇总到一起制成饼图,实时反映在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工具里。
如此,你在任意位置搜一个“口红”,马上全网的广告橱窗都在给你推荐化妆品;手贱看一下骨灰盒,连着几天你看到的网页里都在展示各种各样的棺材。生活就好像被天网监控了一样!
那怎样才能不被监控呢?
很遗憾的告诉你:作为一个老网民,你的隐私数据早已被搜刮的一干二净,甚至包括你觉得保护很好的银行密码。所以你已经无法逃离这种“监控”。在互联网上,你基本等同于裸奔!
不过好的是,“监控”你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台台计算机将数据进行脱敏处理然后智能识别推荐,在网络上你只是一组没有明确含义的关键词,也不会有人每天盯着你的上网动作来窥探你的隐私——因为付不起人工费。你的各种账号密码也不会被人拿来滥用。
如果你下死了决心要逃离这种生活,那就放弃使用手机电脑。显然在人们严重依赖互联网服务的当下,这是不现实的。
退而求其次,你也只能换一套电子产品、换一个手机号码,然后不注册任何网络账号,关闭所有软件的cookie功能、自动同步功能,享受残缺的服务。即便如此,大部分人也是无法忍受的。
--------->>
隐私数据的“合理”利用
个人的隐私数据不应该是由自己控制处理吗?但为了生活的便利,普通人显然没有那么大的经历去折腾这些琐碎事情。即便放在古代,传送私密书信这种事也是由专门机构代劳。
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做为每个人衣食住行助理,通过脱敏技术帮助用户处理隐私数据,也不是什么大事。这也是允许互联网公司搜集使用用户隐私数据的前提。从当下的普及程度来说,大家也普遍接受这样的做法。
这其中的重点是:互联网公司应该如何合规的搜集、处理、使用用户数据?
正常情况下,用户注册什么平台账户、将隐私数据授权给哪个产品使用,都是提前主动确认过的。然后再经过脱敏处理,为互联网公司所用,但不得转卖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