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生活于新加坡的三兄妹
为了纪念意外离世的母亲,
委托建筑师郭锡恩(Lyndon Neri)与胡如珊(Rossana Hu),
重建了1200㎡的老宅“怀想之家”。
房子低垂的坡屋顶象征庇护,
寄托了三兄妹的童年记忆。
如今,他们又能搬回儿时的家,
回归一种集体式的亲密。
入住后,三兄妹写了一封感谢邮件:
你们的设计,
让我们获得安慰、治愈。
▲
怀想之家
郭锡恩与胡如珊是一对学霸夫妻,
分别毕业于哈佛的建筑学
与普林斯顿的建筑及城市规划专业,
两人带着3个孩子,定居上海近20年,
自2004年创立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 & Hu),
落成了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阿那亚艺术中心等项目。
他们的作品常常烙印着
新与旧、精致与原始、公共与私密的平衡,
一种并不一目了然的“奢华”趋势。
当中国以及亚洲的豪宅设计,
进入一个新的潮流时代,
今年7月,一条专访如恩时,
也请教了一个问题:
除了消费昂贵的物品,怎样让家更有质感?
▲
怀想之家
编辑:徐莹
责编:庄娅琼
新加坡三兄妹的母亲,在一场意外中过世,大家纷纷陷入伤痛之中,决定拆掉一起度过了童年时光的老宅,在原址上重建独栋房屋,纪念母亲。
于是,一家人花了大约三周时间,接触不同背景的建筑师,新加坡的、马来西亚的、日本的……
▲
郭锡恩(Lyndon Neri)与胡如珊(Rossana Hu)
郭锡恩也从上海飞到新加坡,接受了两轮“面试”,这是他过去做私人住宅时,从未有过的经历。三兄妹的大部分核心家庭成员都要见他、同他交谈,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愿意设计、重盖这个房子?怎么看待“回忆”?明白“失去”意味着什么吗?景观和建筑必须相互交融,对此你同意吗?
“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很多时间,甚至是过多的时间。”郭锡恩说,“但这好像是一个尝试着帮助受伤的家庭的过程。尤其是,我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我的外公和叔叔都是因意外过世的。第一次见到三兄妹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离开一年了,可我仍然能从遭遇了同一场意外的儿子身上,看到伤疤。”
▲
在卧室的阳台远眺
郭锡恩告诉三兄妹的叔叔,最要紧的,也许不是重建什么风格的房子、谁能将房子设计得最漂亮,而是打造一个可以延续家庭记忆的地方,让三个孩子和所有健在的亲人都好受些,逐渐回归平常生活,静待伤痛淡去。
最后,全家人决定,委托郭锡恩和胡如珊的“如恩设计研究室”来重建老宅。3年后,2022年,新宅院落成,被称作“怀想之家(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多数人住在高楼公寓里。“独栋平房(bungalow)”不仅相对稀少,还往往带着历史印记。“怀想之家”的前身,正是一座杂糅着英国殖民时期风格、传统马来元素的独栋平房。
重建后,几乎没有延用一片旧砖旧瓦,也不再有红瓦屋顶或维多利亚式的装饰细节,但仍然具有当地独栋平房的特色,并留住了至少三重记忆。
第一重,是遮风避雨的深屋檐,象征着儿时妈妈的庇护。
▲
中庭的纪念花园
第二重记忆,是中庭的花园。三兄妹的母亲,曾经非常喜欢打理旧宅的花园,所以全家人都希望新院子里也能有一座花园,纪念她,也安放家庭的集体记忆。
▲
屋顶由铝板制成
▲
框住小树的采光井内部则是木板纹理的混凝土
▲
穿过小树,再往里走,就是中庭
现在,进入院门后就能看到,一棵小树站在屋檐下,它上方的屋顶被切空了一小块,一缕阳光流泻下来。再往里走就是露天中庭,纪念花园躺在庭院的中央,占据了大部分区域。
“我们有意地控制了庭院的大小。不能太小,否则引入的自然光不够,室内外都昏暗;也不能太大,否则看上去像酒店的公共空间,少了故事性。”郭锡恩说。
▲
坡屋顶,如同舒展的羽翼
第三重记忆,根据三兄妹的期望,将旧房子中寄托着他们童年回忆的坡屋顶元素,保留下来。
“我们小时候都有类似的经历:喜欢在家里狭小、隐秘的角落捉迷藏、‘寻宝’,看看是否能翻出长辈保存已久的老物件、老故事,”胡如珊说,“在更西式的生活方式里,阁楼就是很多孩子童年时的寻宝地,孩子们知道,外婆会把旧的毛线衣等东西存到阁楼。这个家里,坡屋顶就象征着阁楼,所以保留坡屋顶,也延续了一种诗意:一家人带着回忆和依恋,住在坡屋顶的羽翼之下,被稳稳地庇护。”
▲
楼梯空间
▲
站在卧室阳台上,约等于站在屋顶
“怀想之家”的坡屋顶,还是一种建造实验。它不仅是覆盖着房子的“顶”,更包裹着整个二层,“二楼嵌在坡屋顶里,四个卧室都藏在屋顶的山墙之下,天窗、阳台、卧室与阳台之间的玻璃墙,都是在屋顶上做的‘文章’。这样一来,房子里的人能看到更多室外的花草树木;如果从外部看房子,整栋楼也仍然像一座四面坡屋顶的独栋平层。”
▲
如恩2011年设计的私人住宅“二分宅的再思考”
位于上海市区的田子坊弄堂里
▲
2012年完成改造的“设计共和与设计公社”
建筑的前身是英国人建造的警察局
▲
2010年完成改造的“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
面向上海黄浦江
▲
2021年完成建造的“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三个由砖块打造的同心环层层相叠
郭锡恩与胡如珊团队做的项目,不论私人住宅还是公共建筑,常常带着某种记忆。
“田子坊私宅”延续了上海弄堂的记忆;“设计共和与设计公社”保留了这个20世纪初建造的旧房子的部分记忆;“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封存了江边码头的工业记忆;“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回应了峨眉山的山水记忆……
▲
怀想之家。郭锡恩和胡如珊痴迷于“反思型怀旧”:
不是单纯的时间倒退,而是在编织记忆碎片的同时,
让房子适用于现代的城市和生活形态。
为什么“记忆”很重要?
“记忆有很多种,个人有个人的记忆,宅院有家庭的记忆,城市有集体的记忆。处理不同的记忆时,我们用不同的手法。在‘水舍’,保留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瓷砖、墙面、结构,在‘怀想之家’,我们使用的是能呼应记忆的符号和隐喻。一位很有名的建筑师Aldo Rossi就常常谈论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性,他说,城市理解了自己的过去,才能向着未来生长。”
家,也是这样。
▲
怀想之家的模型
三兄妹成年后,都搬了出去,又陆续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的离世让他们更依恋家庭。借着这次重建的机会,他们盼望将来可以时时回归共处的大家庭生活,所以提出,新的住宅空间要容下三人及各自组建的小家庭。
中国传统四合院为设计师们提供了灵感。“我们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因为四合院‘空间化’了东方的传统生活理念,它有家庭聚集共享的中心,也有成员们各自居住的外围,适合多代共居。这样的建筑本身,就能唤起人们对家的重视,是一条情感纽带。”胡如珊说。
▲
环形中庭空间
两层住宅围绕着圆形的露天中庭展开。一层有客厅、开放式厨房、餐厅和书房。大面积的玻璃墙面、玻璃门使整个楼层都被“打开”,无比通透。通透了,才能让人站在屋内的任何地方,都几乎可以看到这个家的核心:中央的纪念花园。
▲
通透的一层
▲
一层的环形步道
新加坡位于热带,房屋通风很重要。所以通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随时能打开玻璃门通风。室内与屋外相互连接,进出无碍的不止是风,泳池和花草树木看上去也延伸到了室内,触手可及。
▲
在二楼的走廊,能看到一层,也能感受天窗洒下的阳光
▲
一层与二层能相互“沟通”
4个私密的卧室,都被“抬升”到二楼,由走廊相连。整个房子里,还有3处“双层挑高空间”,它们如同开在二楼的“瞭望口”。站在二层走廊,能通过这些“瞭望口”看到楼下的客厅、餐厅或厨房。“楼上、楼下不是彼此隔绝的,人们守住了隐私,但常常能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可以相互照应。”
“虽然我们设计这个房子的时候,没有考虑任何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因素,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它的模式似乎也很适合疫情之下的共居,几个小家庭既能相对独立地生活,还可以共享花园等设施。人数不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刚刚好。”胡如珊说。
▲
早在2012年,同样于新加坡建造的私人住宅“重叠房”
演化了四合院的传统形态
其实早在2012年,郭锡恩和胡如珊就在新加坡另一处有13间卧室的华裔私人住宅里,化用过四合院的形态,将传统的“回”字型宅院演化为两个L形体块。并且同样使用了透明玻璃外墙、双层挑高空间等来处理室内与室外、庭院和房子、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
采访时,二人常常提到“关系”,这也许暗示了他们对“栖居”的态度。多年前,他们写到:居所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显露出内心深处最亲密的生存感知和个人依恋。”
▲
怀想之家二楼
三兄妹搬进“怀想之家”后,给郭锡恩和胡如珊发了一封邮件:感谢你们,不仅仅完成了建筑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还如此细致地照顾了每个家庭成员非常微小的要求,我们感到安慰,相信这将是治愈的开端……
“我们第一次收到这么感人的邮件。其实,做私人住宅和接商业项目很不一样。商业项目里,通常有项目经理协调、决策,设计和建造都可以被按部就班地推进。但私人住宅总是更‘麻烦’,我们有时甚至要像生活‘助理’一样,照顾全家每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会非常有个性。不过,最麻烦的地方,往往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胡如珊说。
▲
坡屋顶下的二楼
私人住宅的“麻烦”,不仅在于众口难调、难做决策,还在于生活方式总是千人千面、十分微妙的:早起后要吃什么喝什么、喜欢在哪里用早餐、希望阳光从什么角度洒落进来……
“三兄妹来自一个大家庭,长辈们都觉得,他们失去了妈妈,自己更要多多照顾他们。所以我三次去新加坡,爷爷、叔叔、阿姨们三次都在,都会提出各自的意见,甚至细致到卧室和床应该是什么样子。”郭锡恩说,“不过做一个能给人带去安慰的房子,这种满足感是在商业项目中少有的。房子、家,原本就具有抚慰的功能。我们很欣慰,能让这种功能得以发挥。”
▲
郭锡恩与胡如珊在上海的家
图片来源:意大利 Living - Corriere della Sera 杂志
2003年,因为一个改造设计项目,郭锡恩和胡如珊带着3个孩子从美国到了上海。他们慢慢以上海为根据地,设计面向全世界的家具、住宅、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在他们的作品里,私宅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少。
胡如珊说:“我们很关注家、私人空间。我们在上海的家藏在一个老弄堂里,因为对它赋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它好像一直处于改造中,是个永远做不完的项目。其实我们接触了不少的私宅业主,但完成的改造项目很少,接下的往往是最投契的、最有趣的、彼此方向最一致的。”
▲
如恩的产品设计办公室
▲
郭锡恩与胡如珊在上海的家居零售店“设计共和”
2004年起,除了做建筑和室内设计,他们也设计产品,并开了家居零售店,将许多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产品第一次引进国内。这家店也逐渐接手一些室内软装项目。
“将近20年里,我们亲历了设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刚开始,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现代设计。后来,尤其是最近的5~10年里,大家开始建立自己的看法、期望甚至美学,审美越来越成熟。”胡如珊说。
“现在,就拿国内的家具和产品设计市场来举例,很多人的品味已经走得很前端,不满足于一般的商业产品,开始研究限量版的收藏级家具。当然,在知识底蕴上能够贯通东与西、古与今的藏家比较少,比较受欢迎的还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物件,但行家越来越多了,比如很多人在收藏巴黎现代经典一派的家具,像Jean Prouvé的原版作品等等。”
▲
如恩为Poltrona Frau, De La Espada,Stellar Works等家居品牌设计的一系列产品
郭锡恩也有类似的体会。十多年前,曾有人给他看了一张肖像照:和十数件家具的合影,它们都出自一位著名设计师。“我们刚回中国的时候,看到了一些‘豪宅’,有些人会买很多昂贵的东西摆在家里,不管舒不舒服,也不管它们有没有营造出‘家’的氛围。现在不一样了,最近有一位潜在客户来找我们,说想要改造自己的家,他希望女儿走进家门后,能获得灵感和启发。”
▲
2021年11月~2022年3月,如恩在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的个展《之·间》,探讨“中间地带”的不同形式
真正有质感的、区别于展厅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胡如珊曾经用拉小提琴做过类比:“当你的孩子拉奏一首复杂曲子的时候,你希望他/她只是看起来有模有样呢?还是真的拉得好?实际上从技术角度讲,两者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的演奏听起来挺不错,而事实上并不具备真正优秀的小提琴家的基础技艺; 也有些人演奏一首普通的曲目,却能感受到对演奏小提琴的精髓有着深刻的领悟。”
“我们是要买一把看起来讨人喜欢的椅子呢,还是想拥有一把真正优雅而且制作精良的椅子?我们是想要一所吸引眼球的房子呢,还是想建造一栋可以在设计、结构上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呢?”如恩的选择不言而喻。
▲
《宣言》
“怀想之家”里,是否体现了一些让家更有质感的设计趋势?答案是肯定的,郭锡恩和胡如珊一直关心趋势、观察市场、关注人文。
早些年,他们做了独立刊物《宣言》,2009年的第9期,就谈到了设计和艺术的合流:“还有人直接把自己的家变成美术馆,收藏家和建筑师正在地球上发明一种新的建筑——美术馆风格的住宅。”
▲
2011年改造的“吴宅”
在公寓里,将私人居室“居中”
2011年,他们改造了一间位于新加坡市中心高层住宅楼的房子“吴宅”。屋主希望“这个三居室住宅能挑战公寓的传统概念”。于是他们让三间卧室成为核心空间,不靠墙,将公共区域放在靠墙的外围。
美术馆风格的家,颠覆N室N厅传统格局、创造更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开阔之家,这样的讨论直到近几年才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中。
▲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平屋顶以及加盖的金属结构,呼应当地的巷道生活
▲
“福州茶馆”,将茶馆内的古代木结构包裹于新建筑结构之内
采用的主要材料为夯砼,呼应当地传统土楼民居
▲
如恩的办公室“ NO.31”
保留原建筑所有的混凝土梁柱结构
“怀想之家”是完全重建的宅院,三兄妹的大家庭在提出宅院的构想时,强调的是共同居住、纪念、童年回忆、寄托,而不是具体的材料、格局、风格趋势。
▲
怀想之家
郭锡恩和胡如珊的设计团队也细致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双方对这个家的共识是:休憩的、宁静的、安心的……所以,聚焦旧日集体记忆的家,成为新生活的庇护之地。
如果说“怀想之家”体现了某种大宅院的设计趋势,那可能恰好是最恒定的部分:设计永远随着家庭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家是回忆和期冀的仓库”。
视频及图片素材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