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有这样的疑惑吗?
不经意间说了句:“最近你是不是胖了”“这孩子,越长越不好看了”“越大越不听话”。
孩子立刻垂头丧气、灰头土脸,仿佛受到了什么天大的挫折一样,有些提不起劲。
对于这类“敏感体质”的孩子,有专家做了专门的分析。
提及到这样一个观点: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就是你说孩子不好看,他就信以为真,觉得自己真的不好看,逐渐开始不自信、厌恶自己。
如果你天天鼓励夸赞表扬孩子,孩子整个人都是处于积极开心的状态。
而且在没有辨别是非美丑的幼儿阶段,孩子的想法都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取来的,是父母观点的总和。
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在孩子身上形成无法估量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重视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千万不要轻视暗示的力量。
#02
“你做题这么慢,要比其他人更认真些才能取得好成绩。”
“你看看你,老是把事情搞砸,去房间呆着去。”
“我怎么生了个你这样不乖的孩子,真后悔把你养大。”
大多数时候,父母没想过贬低、指责孩子,但无形中给孩子下了定义,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久而久之,孩子开始疏远你、逃离你。
意识到暗示的力量,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积极正向的影响呢?
1.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心理学上认为,大脑更容易接受负面信息,所以通常我们会发现:
当你越希望孩子听话,越否定不认可孩子,他越会和你反着来。
举个例子,当孩子帮你端菜上桌,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小心点,不要摔了”。
孩子听到这句话,就很容易手晃、担心摔跤,非常小心翼翼。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摔跤、小心”。
当孩子考试比较紧张,父母对孩子说“如果你平时认真学习了,现在就不会怕。”
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没认真学”“紧张”“害怕”。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要多说积极正向的词语,而不是说让孩子担心害怕的言语。
不说“别紧张”,而说“放松、心静”;
不说“你挑食”,而说“你吃得很香”;
不说“你真笨”,而说“你真努力”;
不说“你太胖了”,而说“你再瘦点就更好了”。
父母期待孩子做出什么行为,直接说该行为对应的正面词汇即可。
2.孩子做错时淡化处理,
而不是放大矛盾。
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焦虑的父母,往往这些父母很严格,孩子一犯错就好像是天大的事情一样。
李玫瑾老师说:“当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对时,家长不要大喊大叫地去纠正,否则他就会强化这个事情的印象。”
即便孩子犯错了,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过激反应反而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父母想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适当宽容很有必要,不要总是揪着过去的事情不放手。
我们更鼓励父母对孩子说:“做错了也没关系呀,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这种积极暗示的言语会让孩子拥有爱和信任。
看过太多总是讨好父母的孩子,总是委屈求全、敏感脆弱,以至于成年后仍然对亲密关系有些抵触心理。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过于严格时,父母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语言系统,让孩子也放松,喘口气吧。
3.孩子做对了、做得好时,
父母要多说鼓励和爱的语言。
人都喜欢被表扬,尤其是弱小的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亲人的支持。
但其实,鼓励和爱就是最好的支持。
很少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你有向你的孩子直接表达过吗?
可能在孩子小时候我们经常会表达爱,但时间久了,难免会被其他焦头烂额的事情冲散。
就像有一位妈妈对我说:
前两天她和孩子吵架了,因为工作太忙陪孩子的时间几乎没剩多少,当孩子向她表达希望妈妈的关注和陪伴时,这位妈妈还是因为忙手上的事情就敷衍地说:“知道了,知道了”。然后等她想起的时候,已经三四天过去了。
其实,这位妈妈特别爱这个孩子,但有时候因为忙或者情绪问题,总是忽视了这份爱。
那父母们,你们也可以想想,有多久没有和孩子说过爱的语言了?
父母不仅口头上要经常性对孩子说爱的语言,比如:“爸爸爱你,妈妈爱你,大家都很爱你”。
还可以利用眼神上的期许、肢体动作上的认可等方式鼓励孩子,心里有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更有底气。
#03
心理学家说过:“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家长的语言,就是孩子心中的“预言”。
聪明的家长,应该把爱和宽容传递给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压。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