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旅游的意义,或许因为许多人在旅游回来后的一句话“到处看看都一样,还不如家里好”,既然旅游的结果是这样,为什么到了明年又会继续出游,冒着酷暑消耗体力花费金钱?
思索了很长时间,竟是一无所得。
有人说:旅游是给自己亲近自然的机会;有人说:旅游是让自己心灵得到释放;有人说:旅游可以增加阅历。这些似是而非的见解无法让人信服。自然随便哪里都可以亲近,况且如今的旅游区早就不再自然,浓浓的商业气息侵蚀到每个角落每棵树每滴水,还不如回到农村,在没有喇叭没有人流没有商铺的田野走走看看,如当年的释迦牟尼,心若自然何处不是自然。自然本就包容整个宇宙,人类的建筑又何尝不是自然。说到释放心灵,我想有时候旅游会让人更加压抑吧,这还在于个人的心境,善于调节自己的人又何必到嘈杂之地去释放自己呢!增加阅历更是无稽之谈了,一本旅游手册可以解决所有,而且更细更详。如果是随团旅游,走马观花般的行程,除了浮光掠影,又有什么阅历。真正的阅历是需要时间和用心的,我想一二个人的自由行可能效果更好吧!
这几年断断续续去了不少地方,其中不乏庐山泰山桂林厦门这样的旅游胜地,等回到家细细想想仿佛做梦一般,只剩下些热闹的照片,古人那种飞流直下会当凌绝山水甲天下的感觉竟未有丝毫。是世俗模糊了感觉是时间消磨了景致是信息打碎了情趣?还是我们自己在苛求什么?
何为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旅游自然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也是可以从道上寻觅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旅游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形态,如同吃饭睡觉,如果去想什么意义就会没有什么意义。而旅游结束后的失望原本在于去之前的希望,希望获得从未有过的感受,能看到出人意料的美景,这样的希望当然会得失望。吃惯了美食,如何又能希冀下一盘的鱼肉会有更美的味道呢。
最近特别喜欢看余秋雨的文章,在他行走的路上总能捕捉到常人无法捕捉到的内涵,他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让人亲历其中又感意犹未尽。不管是中华文脉还是世界文脉如同一棵大树的主干与枝节,他也能剖析得清清楚楚,人与自然与历史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生存的意义得到生活的勇气。或许我的浅薄使余老平地升高了不少,世人对他的评价我却不以为然。想想陀氏的生活方式又何尝削弱了他小说的力量,菲茨杰拉德的挥霍也没让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逊色。在永恒的宇宙中,个人的一点点瑕疵原本不需斤斤计较。还是余老说得好,站在高原上,看看浩渺的天空,人类又算得了什么。
我想普通人可以把旅游看作一次主动的修行吧,融入到自然和人群中,在山水之间在拥挤的人群中在大声地叫好声中,我们总有一个或几个时间段会忘记自我,忘我与无我之间似乎离的很近,忘我是超越生死的,尽管它是短暂的被动的,却也是有无穷意义的。活在当下,我们就可以从里面去寻找。梭罗说: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感悟到的。一次次的旅游一次次的寻觅,或许某一次我们就会拥有到达彼岸的智慧,人生不就是寻觅的过程吗?
如果从旅游的意义上去寻觅人生的意义似乎更加明朗了,人生的意义说白了就是如何渡过从生到死的那段时间,是悲哀的走过是快乐的走过还是无聊的走过,其实浓缩的思考,什么方式都一样的归于永久的寂寥,如果放大的话,我们必须把每个瞬间都用心的走过,而旅游是可以让那么一段时光得以快乐快速的走过,这也是旅游的一种意义吧!
这样想来,心到底是宁静了不少。古人喜欢游历哲人喜欢游历文人喜欢游历现代人喜欢游历,我把这些人重叠在一起能感知到什么,是我们不喜欢一成不变是我们希望改变,如同一幅画需要各种不同的色彩,人生也是如此。并不是每样事情都要去寻找意义,生活本来就没有意义,生活的组成自然也无须寻觅其中的意义,只是渡过,只是走过,又何必弄的那么清楚呢!
庸人自扰,我就是其中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