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邮件”加密初探:书信往来有风险,古人如何为其“设置密保”?

书信来往

从人类诞生并建立社会以来,通信便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人与人之间如果想要在非近距离的情况下实现通信,就不得不在其中花费巨大功夫以改进与完善通信方式。

虽然古代社会囿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只能以书面表达作为人们通信的主要方法,但无论是亲戚朋友间的谈天说地,还是军队中传递的重要情报,亦或是朝政里的私密奏折,其中有着大量不能向外透露的隐晦内容。因此,信件等的保密工作便需要做得十分到位,古人这方面也花费了很大心思,发明创造了许多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方法。

古人“邮件”加密方式初探

1、竹简、公文的泥土封印法

有关国家公文的保密,在我国历史上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的太史令将重要典籍专门珍藏在某一处,并派专人保管。到了周朝时期,天府——这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机构诞生,“天府掌祖庙之收藏与禁令。”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和秦国时期都对公文的加密有所研究与改善。但是,由于纸在那个时代还未发明,导致当时的奏折与文书实际上就是一叠叠竹简。而为了保证这些公文在呈给皇上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完好地保密,封泥法便就此诞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信件封泥

官员们将竹简捆好后,用泥巴一层层涂抹,将其完整地包裹,在泥巴还未完全凝固时按上自己的玺印以作记号,让皇帝知道是谁呈递的公文。然后将被泥巴包裹的竹简用火烤至干硬状态,并由皇帝身边的侍卫亲自将其送给皇帝检查,只有当封泥完好无损之时,皇帝才会把泥块敲开进行奏折的批阅。

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方法仍在被继续使用: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虽然在现如今看来,竹简极其笨重,只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被迫选择,但也正是因为它这一笨重的特点,才造就了封泥法的成功——一眼就能看出公文是否被旁人偷看过。值得一提的是,封泥法在公文保密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使封泥这一词汇在古代甚至一度成为安全的代名词。

2、从“快递员”选拔上花心思

在纸成为通用的书写载体后,封泥法便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之后的唐宋几朝开始着重于在公文书写上的管理。首先便是公文在书写时必须由官员大臣亲自执笔,一般不允许他人代写,“诸公文由本案事直而代官司署者,杖八十;代判者,徙一年;亡失案而代者,各加一等。”书写完毕后盖上官员的专属印章以确保真实性,并将书写过程中的草稿销毁,做到彻底的保密。

古代信件传送

而在地点上,朝廷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允许官员在自己的家中书写公文,也不允许将政事放在家中讨论,有效防止了重要公文信息的泄露。而朝廷专属的诏书起草机构的管理则更加严格,没有特别命令,各大小官员都不得进入,甚至不能在窗下门前站立。

机构的官员也经过了严格的选拔。现有高级官员的子弟都被排除在外,一律选取十五岁以下的不识字少年作为培养对象。此外,这些官员的流动性极大,并不能长期身处一个职位或者部门,文书泄露的风险无形之中就被降低许多。

而一旦公文信息泄露,无论是主观的刻意行为还是不小心之下的粗心举动,官员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至于那种在文书传递过程中偷看的人,遭受到的惩罚则更为严重,“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在这种严苛的法律条款管辖之下,公文便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了国家秘密,一般人不但不能接触,就算知道了也不敢泄露,其秘密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多种多样的“密保”:拆字法与密码法等

1、将信件中的字进行拆分用以表达隐晦含义的拆字法

拆字法是基于汉字的书写特点对其字形、笔画、部首等实现拆分的方法,拆分后的汉字字形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只有经过细细推敲与缜密思考才能还原出本来的意思。在历史上,有关拆字法的运用故事也数不胜数。如在武则天即位期间,因为其掌管朝政大权的行为引起了裴炎、徐敬业等人的不满,使他们开始密谋反叛,想要推翻其统治。而裴炎作为内应,则试图运用拆字法来传递情报,告诉徐敬业最佳起兵时间。

徐敬业

但由于有人告密导致消息走漏,裴炎被捕,还未发出去的拆字信件便这样落到了武则天手中。虽然这封信件之上只有“青鹅”二字,但武则天还是破解了其中所要传达的意思:将“青”字拆开,便是“十二月”的意思,“鹅”字拆开,则是“我自与”的意思,即你们十二月起兵,我在宫廷内应。将信件破解后,裴炎很快被杀,徐敬业和骆宾王的造反军队也很快就被击败。

此外,拆字法在民间的运用更加广泛,对联、作诗、猜谜均可见到其身影。如在《后汉书》中所记载的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把“千里草”比作“董”字、“十日卜”比作“卓”字,将当时董卓专权的现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又如在面对“蚕是天下虫”这一上联时,江淹以“鸿是天下鸟”对之,精美合适,引得时人的一阵赞叹。而从这些事例当中我们也可以知道,虽然拆字法看似构思巧妙,但对熟悉汉字结构的人来说,难度上却显得颇为简单,尤其是这种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时尚的玩法之后,更不能算作十分安全的保密方法。

2、对汉字赋予不同意义用以传递军事情报的密码法

为了确保传递的军事情报不被地方截获后破解,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制定军事密码的记载,其后更是一直发展,并越发完善。周朝的太公望发明了两种通信密码,分别是阴符和阴书,即一套尺寸形状各不相等的“符器”。

军情

阴符一般用于传达打败敌方、攻陷城池、需要粮草、将领牺牲等较为简单明了的战场情况,“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如果要传达更加复杂的信息,则需要用到阴书。阴书在书写时采用“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的方法,即将一封完整的书信分成三份,分别由三个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送达同一个地方,待这三人汇合之后,情报才可被完整地破解出来。

到了宋朝之后,密码法得到很大改进。当时的进士曾公亮曾收集了四十个常用的军事情报符号记录在《武经总要》中:一、请弓;二、请箭;三、请刀;四、请甲;五、请枪旗……四十、战小胜。每当军队出发前,将领都会获得一本将以上代码重新编排顺序的密码本,用以日后的军事情报传递。

但这种方法只能传递一些十分固定的情报,如果碰到比较复杂战场情况,便显示出很大局限。到了明朝时期,戚继光发明了反切法,将情报传递时的保密性和方便性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反切法是一种将不同字的注音打乱并进行重新编排的一种方法,即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合起来凑成一个完整的读音,再让情报接收者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猜出这个读音所代表的字,从而获得有效的情报。

信件封缄工具

愈发完善的保密方法在进行广泛运用后所造成的影响

虽然古人所使用的保密方法在现如今看来颇为笨重和麻烦,但在那个时代,这却是一项值得称赞的创举。这些方法的运用和完善首先便有效保证了军事和政治上许多事情的秘密性,使古代不同势力、人物的斗争展现出更加跌宕起伏的一面,无数明刀暗箭在其中上演,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其次便是丰富了汉字的使用方法和内涵表达,拆字法也好,密码法也罢,都对汉字进行了多重解读,使其传达出不同于表面涵义的内隐意义。特别是戚继光发明的反切法,设计原理更是跟现代的密电码几乎完全一样,古人的智慧显露无疑。而中国文学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纷呈,无论是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还是吕蒙正的“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都是可以被奉为文学经典的句子。

戚继光

总结

虽然囿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代对公文、信件、情报等信息传递的保密方法并不能算作十全十美,其中的漏洞与瑕疵也颇为严重,但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却仍然是相当大的。而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追求保密性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对这一事情有着动力无穷的探讨,随着现如今科技的发达,未来的人们在保密方法上也一定会有着更好的研究与创造。

参考文献:

1、《古代密码战》

2、《古代公文保密有方》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邮件加密初探书信往来有风险,古人如何为其设置密保,”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