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从父母老师身上或者互联网上听到这样的话:“要给别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更有甚者,会提出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来解释: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
证实谬论: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个负责解释的器官,如果一个记忆形成,随后的记忆都会用来解释最开始的那个记忆。就是说,我们会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过去的记忆是对的,而倘若遇到了跟过去记忆不符合的事实,我们就会选择忽略。
这些理论都没错,但是,事实和理论真的完全是一致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提出一些问题:
1.别人真的足够在意你以至于还记得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吗?
2.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再发生的事情或者展示的特性,真的不能改变第一印象吗?
3.就算的确没给对方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对自己又会有什么非常重要的影响呢?
我们一个一个来回答。
首先,别人真的还会记得第一次和你见面的情景以及对你的第一印象吗?
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还记不记得小学时的班上的学号是10的同学,比如说张三同学,我们真的还记得自己对张三同学而印象吗?你可能会回忆起:喔,张三同学是一个经常流鼻涕的小胖墩,你记得他经常上课时流鼻涕,但这不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呀。
再比如,大家刚到大学报道时,各同学站起来介绍自己,介绍完一圈下来后,你可能只对某几位特别活跃的同学有点印象,其他的同学,可能名字都记不得,更不提具体的印象了。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我们之后和别人的互动,难道真的不能改变第一印象吗?我们用常识想想就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举个例子,你和大学一个舍友第一次见面时,她可能待人热情,礼貌体贴,笑起来也很甜,让你感觉到这是个性格阳光的女孩,光环效应让你对她充满了好感。这时,你对她的第一印象很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你发现,她其实也有很多方面的缺点,比如在宿舍里手机外放声音,打扫卫生时不够积极等等。试问,这时的你对她的印象还会如初美好吗?
再看另一个常见的例子:你第一次遇见你的一个同学时,他没有说话,默默自己坐在角落,低头看着手机。这时你对他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觉得他比较高冷,不爱搭理人,性格孤僻,不好和人相处。而之后的某一天里,你们俩被安排在一起做小组作业,你和他有了更近的接触,你加了他的微信,看了他的朋友圈,发现原来他进了音乐社,喜欢弹吉他,在和他私信聊天,也发现他原来并不高冷,甚至很幽默活泼。
对以上2个问题进行了拆解,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第一印象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有没有给所有人都留下好印象。
不过,任何道理都有其适用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看第三个问题,如果确实没有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这个得分场景和分人。
如果是应聘,见HR,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这次面试就可能要挂了,以后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人了。这时留下不好印象的结果就是面试没有过关。
如果是在街上偶遇到让你很动心的异性,你鼓起勇气,去要联系方式,但对方因对你第一印象不好而随便找了个理由拒绝了你,于是你们的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如果是你的舍友,哪怕对你第一印象没有那么好,只要他不是马上换宿舍,而是和你有一段时间的相处,那么他对你的印象就会随着你的表现而改变,基本不会再停留在第一印象。
拆解完了这3个问题,我们总结一下:
一.第一印象没有大众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因为
1别人可能记不得对你的第一印象。
2别人对你的印象会随着与你的相处而改变,不再停留在第一印象。
二.
我们依然要注意第一印象,尤其是当我们参与的是关键的场合,比如面试,或者是当我们要交往的人,其实和自己没有长期相处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没有过多的机会去发现我们更多的特性以至于改变第一印象,比如街上令你心动的异性,或者你大学时的辅导员。
最后,我们最好还是尽量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是没留下也不要紧,读完这篇文章,你也懂得为什么了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