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曾经说过:“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
这大约就是从《无声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成为畅销书的首要前提。
《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而《小小小小的火》也并不令人愉快,喜剧能愉悦心灵,而悲剧却能发人深省。
《无声告白》和《小小小小的火》一经问世就相当火爆,前者囊括了包括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后者更是一举拿下27项图书大奖,两本书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
这两本书之所以能够畅销,个人认为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主题
《无声告白》和《小小小小的火》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教育问题,这是这两本书的核心。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家庭都不会忽视,所以永远都有众多的受众。作者伍绮诗不但抓住了这个主题,而且又与其他社会现象相结合,再加上故事情节编排巧妙,文字深沉内敛,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主旨句
以《无声告白》为例,看到文章的主旨句就有一种被拨动心弦之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共鸣,让人想起自身的成长经历,从而翻开书阅读下去。
而《小小小小的火》采用的主旨句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符合西方的价值观,同样这种写法,也会引起我们年轻一代的共鸣,现今的年轻人更在乎自身的感受,更强调自我的价值。
情节
一个故事好不好,开篇非常重要。《无声告白》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为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去探究莉迪亚的死因。而《小小小小的火》以“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家的小女儿伊奇干的“好事”,而她却不见了踪影……”,这样的开头也很吸引眼球:为什么伊奇会烧掉自家的房子,伊奇究竟去了哪里?
两本书的结尾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无声告白》中当莉迪亚的哥哥内斯意识到妹妹的死因,他的痛苦表现得极为深刻,让我们看到亲情是最值得珍视的;而《小小小小的火》则以母亲理查德森太太的痛悟为结局。
在女儿伊奇离家出走后,她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女儿的做法与她本人的期待不符,她一直在错待女儿。
角度
伍绮诗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与选择的角度有莫大的关系。
《无声告白》以教育为主题,从种族、性别、个人成长等多个角度去展开故事。故事围绕着不同种族通婚家庭,在社会关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展开阐述的。死者莉迪亚的父亲是亚裔,母亲是白人,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莉迪亚所受的教育兼具东西方的特色。
莉迪亚家兄妹三人,她是家中老二,她与母亲外形最相似,母亲也因此更偏爱她,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则继承了父亲的长相。正因为长相不同,他们遇到的现实问题也不尽相同。
照情形莉迪亚应该更容易融入西方的社会,可事实并非如此,她没有朋友,偶尔有同龄人给她打电话,也是为了向她讨教功课。
伍绮诗从这个角度诠释了移民美国的亚裔,看似风光,实际上并不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莉迪亚的父亲是位知识渊博的历史教授,可就是因为他是亚裔,却讲授美国历史,他的课堂上压根没人会听课,他本人早已认清现实,麻木地授课,得过且过。
另一个角度是关于教育的,多子女的家庭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对子女做到一视同仁。任何父母都钟爱优秀、省心的孩子,而莉迪亚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把自身未尽的希望全部加载到莉迪亚身上,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同时父母也忽视了对内斯和汉娜的教育,这种做法势必造成子女间的隔阂,也因此,妹妹汉娜明明发现了姐姐的不妥,却三缄其口,选择了袖手旁观。
莉迪亚一直不懈地努力着,可当她意识到她的优秀程度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她非常痛苦,处于崩溃的边缘,她不知道该怎样启齿把自己的困境告诉父母,这时她希望通过爱情来消除内心的压力,她爱上了哥哥的朋友杰克,却发现杰克实际上是同性恋,钟情的正是自己的哥哥。在双重打击下,莉迪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莉迪亚死了,她死后,每个人都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可用这种方式来亡羊补牢,真令人扼腕叹息。
《小小小小的火》
如果说《无声告白》中塑造的莉迪亚是乖巧、顺从的,那么《小小小小的火》中伊奇则代表着另类和反叛。
东西方的父母并无不同,尤其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忙于生计,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
作家池莉有一本中篇小说,叫做《你是一条河》,塑造了一位失去丈夫的母亲形象。母亲辣辣为了养活十多个儿女,卖过血、出卖过身体,可她的付出并不能得到二女儿的认同,最终女儿耻于母亲的行为,长大之后,改名换姓,远离了母亲,开始了新的生活。
著名女作家亦舒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总会走两个极端:不是极度乖巧,就是极度叛逆。
亦舒经常抱怨父母不够爱她,甚至在小说里写道:
“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我要很多很多的钱。”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小小小小的火》里流浪艺术家米娅那样对待女儿珀尔。可这种理解和包容也是建立在她的内疚感之上,因为她的缘故,女儿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对此米娅是愧疚的,因此她更包容珀尔,容许珀尔犯错,也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女儿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理查德森太太的形象正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住富人区,按照定规生活得有条不紊,做慈善是为了彰显隐藏的优越感。
这样的母亲,对离经叛道的女儿伊奇自然欣赏不来。理查德森太太是被父母按照期望培养长大的,原生家庭的一切已经像烙印一样刻在她的身上,伊奇像她的另一面,像那个被一直压抑的自我,她对此感到恐惧,由此总是严苛地对待伊奇,这种作法也加深了母女间的矛盾。
当米娅成为理查德森太太的房客后,两个家庭的孩子相识并互相吸引,可母亲之间的价值观却发生了激烈地碰撞。
就此看似完美的理查德森家伪善的面具被撕了下来,明面上优秀的大女儿莱克西去堕胎,却冒用珀尔的名字;二儿子崔普长相英俊,到处拈花惹草没长性;三儿子穆迪喜欢上珀尔,发现珀尔在跟哥哥交往后,因爱成恨,对珀尔恶语相加。
米娅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同事因一时糊涂遗弃的女儿美玲被理查德森太太的闺蜜麦卡洛太太家收养了。
米娅曾经有类似的经历,也差点做错事失去爱女珀尔。出于同病相怜,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已经感到后悔的同事,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收养权的官司。这里,作者又抛出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是对孩子真的好,做错事的人有资格改正吗?
因为收养权之争,伊奇发现自己母亲是伪善、双标的;发现她的兄弟姐姐自私自利;发现父亲冷酷地帮着麦卡洛家打官司,试图将美玲从亲生母亲那里夺走。
当米娅因为过往的经历被发现带着珀尔匆匆离去后,伊奇原有的世界彻底崩塌了,在她的心目中,米娅才是她理想型的母亲。
其实珀尔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困惑,相比与母亲流浪的生活,她对理查德森家的生活方式更为想往。
总结
伍绮诗的小说之所以畅销,在于她选择的角度稀缺,少有人会对亚裔在美国的生活通过故事加以真实的描写,也少有人会直抒胸臆,表达对美国中产阶级的真实看法。要知道伍绮诗作为移民的后代,这是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领悟,写出来需要莫大的勇气。
故事里有一个细节描写引起了我的注意,以前在新闻中曾看到过,西方很多家庭热衷于收养中国孩子,只有《小小小小的火》一语道破了天机:
”麦卡洛太太喝了一口水,她说,来自中国的被领养人,其父母日后试图重新获得监护权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天上从不掉馅饼,不要把美国人想得太美好,他们的善意是建立在他们的利益之上。
从立意看《小小小小的火》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这本书对美国社会的各种现象描写得更为深入:从子女教育、美国中产阶级的真实面目、美国的所谓的慈善等多维度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人透过现象更加了解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有人说伍绮诗有望成为第二个谭恩美(著名华裔女作家,《喜福会》的作者)。就我看她更想做自己,就像《无声告白》的主旨句中表达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