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小丫头真可口

这是小编在新疆最西北一隅小镇采写的稿件,在内地许多人眼中中,这个位于祖国最西北边陲的小县城可能是“老少边穷”的代言词,但当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让一个自发组织的小戏迷团体有了一个温暖的“乐园”。财政拨款给他们配齐了音响、乐器,社区提供了活动场地,县上大小文娱活动,他们都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儿”反观戏曲大省许多正规民营院团的举步维艰,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咋还没没来哩?河滨公园老地方,快点儿来!”午后的富蕴县河滨公园显得格外静谧,偶尔的鸟叫声和凉亭处板胡和铜锣的声音,让公园平添几分活气。

几位老人是富蕴县赛尔江东路社区豫剧协会的成员,下午约好了17:00点在河滨公园凉亭处一起唱戏,有两位同仁还没到,老人们着急了,不停地打电话催着。目前,协会有12名成员,会员全都已过知天命之年,全都是社区热爱戏曲的普通居民,除了自娱自乐,他们还积极参与到社区和县上的各项活动中去。

人马到齐,鸣锣开戏,看看女包公这架势儿咋样呀!

他们的唱腔很受宠

在“花木兰”们的唱段中,既有歌唱富蕴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又有反映县城日新月异新景象的,在“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和富蕴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活动中,豫剧协会的老伙伴们更是倾尽全力唱新词,赋新篇,唱响平民“花木兰”眼中的新生活。如今,附近很多居民都成了他们的忠实观众,往往锣声一响,板胡拉起,掌声不断,这不,连地委刘剑书记都来捧场了。

“真没想到,地委书记能来听我们唱戏,心里激动得不得了!”说起6月7日地委书记刘剑到社区听他们唱戏的情景,豫剧协会的成员们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当天演唱《花木兰》选段的杜芳和李秀莲说:“书记戴着眼镜,一点都不‘洋气’,也没有架子,像自己家人过来一样,我们都想把会唱的戏全部常给他听听。”

豫剧协会的成员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居民,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从河南、安徽等地移民来的,如今,县域经济的发展,让些外来“花木兰”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用他们的话说,原本是平民闲来无事的自娱自乐,却受到了地委书记的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心中“受之有愧”,他们要用更大的努力,多编写新唱段,多歌颂党的好政策和群众的新生活。

时任阿勒泰地委书记刘剑在调研时观看豫剧协会演出

他们的相遇很有缘

协会成员全都是多年的戏曲发烧友,但生活的重担让曾经的他们不得不放弃所谓的爱好,接受采访时,他们大多发出多样的声音,“这么多年,太想念豫剧了!”

“以前年轻时候,也没什么师傅教,都是听广播,自己大清早跑到2公里外的野地里去练嗓子,没想到老了,却能越到几个好伙计,一起在公园啊、社区啊,尽兴地唱戏。”协会的板胡手吕国全说,他们协会最早是在老李的撺掇下成立起来的。

老李叫李科,家住额河南岸,最早在富蕴县经营汽车配件生意。1998年,豫剧小团队刚成立时,有7个成员,李科家的三层小楼就成了主要的活动阵地。

阵地有了,几个老戏迷的却为乐队发愁了,器材短缺,乐手不够,他们硬着头皮上路了。“板胡和梆子是豫剧离不开的,梆子相对简单,我就到处找材料,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做成了第一个板胡,虽然乐感差点,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伙事儿。”吕国全说。

富蕴县一中老师贾建亭算是协会少有的文化人了,57岁的贾老师可算是个戏曲世家,兄弟6人,大哥和二哥都是专业剧团做演员。“我要是没来富蕴当老师,可能也在剧团做演员了”,贾建亭虽然没做成专业演员,但一把二胡拉得也是妙趣横生。板胡和二胡有了,老伙计们还找来了伴奏需要的铜器,但是苦于没有好的铜器手。

“我在公园散步呢,听到有唱戏的声音,当时别提多兴奋了,就顺着声音找了过来,没想到富蕴县还有这么专业的豫剧团队,看他们没有铜器手,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求加入了。”协会的铜器手李友国说。

李友国年轻时候也曾是村里豫剧团的主角儿,1966年当兵后,在部队宣传队也是一把文艺好手。毕业后到修造厂工作,戏曲就渐渐被撂倒一边了。老李说:“加入协会后,别提多高兴了,吃饭都能多吃大半碗,这么多年太馋豫剧了。”

参加当地文艺汇演的戏曲小品

他们的民族老友很有才

豫剧协会成立之初,就有一位叫哈米江的维吾尔族音乐发烧友,多年来,从那时候开始,无论春节还是古尔邦节、肉孜节,都成了协会的盛事,大家相互拜年,演绎着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

说起哈米江,杜芳和李秀莲都忍不住地夸赞:“这老头60多岁了,人可好了,二胡、手风琴、长笛、短笛等乐器,没有他不会的,他加入后,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特别是笛子,能吹出戏曲中很细腻的音乐,只要我们一起唱戏或组织活动,他是逢叫必到,从不推辞。”

看到叔叔阿姨们玩得这么投入,哈米江音乐专业出身的女儿也被吸引进了这个戏曲队伍中来,吹拉弹唱,丝毫不逊色与父亲,每逢演出,大有与父亲一较高低的架势。音乐是没有语言界限的,对于豫剧,哈米江的女儿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来,吼一声《花木兰》,也是字正腔圆。

如今,哈米江一家人迁居到阜康生活了,戏友们都舍不得这个老朋友,偶尔回富蕴,哈米江也忙着找个安静的馆子,叫老友们一起吃顿便饭,吼几声戏曲,诉一诉离愁。

参加演出,咱要穿上花衣裳

他们的生活很有“戏”

已经当奶奶的杜芳老俩口是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花木兰”的新唱段也大多是他们夫妻联手创作的。“马路宽,路灯亮,扒了平房盖楼房,绿树红花来妆点,富蕴县就像个大花园。”富有平民色彩的戏词,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凝聚了这一对只有小学文化的夫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我们家老头读了3年小学,我读了2年半,我们俩加起来也就5年级水平,写戏词,都是俩个人一起商量着写,有感悟了就赶紧写出来,写不出来的字,我们就用画圈圈,等儿子回来了帮我们写出来。”杜芳说,他们不仅爱好戏曲,也想通过他们的演唱,反映他们下他们越来越好的新生活。

“我从小就喜欢唱戏,爬树上唱,走到哪里都唱。”杜芳说,她和丈夫赵永生也是因为戏曲结下了良缘,如今,3岁的小孙女每次奶奶唱戏都是形影不离,小家伙唱起《花木兰》,也是有板有眼,挺像那么回事。

和杜芳一样,“女包公”李秀莲对戏曲也有着炽热的喜爱。“我12岁学戏,登台就唱黑包公,那时候老家村里也成立了豫剧团,我们还拿了全县戏曲汇演的一等奖。”李秀莲说话间,充满着对当初登台演戏生活的怀恋,她说,后来一家老小来富蕴县投奔亲戚,由于忙于生计,戏早就顾不上唱了,但就像馋嘴的丫头想可口的饭菜一样,多年来,李秀莲对豫剧的怀念是与日俱增。听说有个豫剧协会,她就赶紧报名参加了。

胡慧英是2010年才从河南老家来到富蕴县的,没有别的爱好,就好听豫剧,加入协会后,她不光听,还和老友们学唱了,如今,也敢落落大方地登台演唱了。胡慧英说“是豫剧协会这些老朋友,让我刚来富蕴就很快适应了。”

滨河公园有豫剧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完善文化惠民政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像豫剧协会的老友们一样,老友所养,老有所乐,用心感悟新生活,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歌唱新生活。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小丫头真可口”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