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瑰宝繁多,各地仙山幽境数之不尽,其中又以“五岳”为尊;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五岳中又以东岳泰山为尊,道教传说东岳之主是真武大帝(也有说黄飞虎、太昊的)”总而言之,泰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圣地;当然,泰山是佛道两家的修行圣地不假,却并非是“仙山之尊”。按照道教说法,“万祖之山”应该是昆仑山,传说这里住着西王母(区别于王母娘娘);不仅传说如此,现实中也同样神秘,军队还曾封锁过昆仑山。
昆仑山古时又称“昆仑墟”、“昆仑丘”,关于这里的记载古籍中更是随处可见,其代表就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还有传说昆仑山是“龙脉之祖”,“龙躯”是昆仑山主脉,“龙尾”向天山,“龙头”与关中盆地南边的秦岭山脉,“龙吻”向东至中原第二、第三阶梯交界的“八百里”伏牛山。关于昆仑山的神话传说更是层出不穷,除西王母之外,还有“盘古开辟天地”、“伏羲创龙”、“蚩尤认宗”、“黄帝一统”等;颇被世人推崇的“封神榜”也与昆仑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姜子牙的师父、阐教教主、道教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所居玉虚宫,同样位于昆仑山。
不仅熟悉道教的朋友知道这里,就连80后的朋友或许也有所耳闻;1983年5月,有报道称军队进驻昆仑山深处,并封锁一地,禁止人员出入,甚至“当地的野生动物也不能进入”(这种言论属于谣传,或许仅为渲染昆仑山的神秘)。不管怎么说,无论后世如何渲染夸张,1983年军队进驻昆仑山是可以坐实的;军队封锁的地方还有一个别称——死亡谷,听这名字就不是什么好地方。
按道教记载,西王母掌管世间刑法,昆仑山是人间与冥界的交汇处,通道就是“死亡谷”,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地狱之门”;现实中的“死亡谷”叫那棱格勒峡谷,尽管这里青草肥美,看似天然牧场,但经常有人在谷口发现动物遗骸,久之连当地人也不敢涉足于此(据说连野生动物也不会轻易进谷)。一霎时,绿草摇曳的美景变成了上无飞鸟,下无牛羊的“死地”,随后的一件事更引来了军队和科学考察队;事件发生在1983年5月,据报道称当时昆仑山天气突变,当地一位牧民的马群误入“那棱格勒峡谷”。
放牧人不敢进入,眼睁睁看马群贪吃青草在谷中越走越深,还要说明一下,这群马并不是牧民自己的,而是属于青海“阿拉尔牧场”的;简单可以理解为,这群马是公家的,如果有什么闪失,放牧人是要担责任的,也正是这个原因,那位牧民大着胆子进谷寻找马群。之后的事情,或许有朋友了解得更为详尽;总之,那群马安然无恙地走出了死亡谷,放牧人却再也没有出来。
牧民的“失踪”在当时造成了轰动,该事件也惊动了上级有关部门,6月17日,军队进驻昆仑山,并封锁了“那棱格勒峡谷”;随后,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军人的保护下进入山谷,并在谷中勘察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给出了“科学解释”。据勘察,“那棱格勒峡谷”东起青海布伦台,西至沙山,全长约105公里,宽约33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峡谷以南是高耸入云的连绵山峰,北面是常年被冰雪覆盖的祁连山脉。
对气象、地理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已经想到了,夏季多发的暖湿气流被南北两面的高山阻挡,湿气常年汇聚在“那棱格勒峡谷”,降雨频繁,这也是谷中青草肥美的主要原因;特殊的是,专家研究发现,谷中具有天然磁性,强度达1000到3000高斯,直白点解释,“那棱格勒峡谷”很容易引来雷电,“或许”这就是野生动物不敢轻易进谷的原因。如果仅是这些也就罢了,更为“巧合”的是,那棱格勒峡谷还是我国冻土层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历经数万年的冻土层向下深达数百米,每当气温升高,表层冻土融化再渗入地下,就会形成沼泽或地下暗河。
按专家的“科学解释”,那棱格勒峡谷自然环境使其暖湿气流汇聚、降雨频繁、雷电多发,再加茂盛的地表草皮,使之沼泽或地下暗河隐匿不见;如果人畜误入峡谷,其生存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即使躲过雷电,仍面临着草皮塌陷,失足落入沼泽或地下暗河的危险。乍一看,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入理,但后世对昆仑山“死亡谷”的非议并未结束;其中一个焦点就聚集在那群马身上,理论上来说,如果那棱格勒峡谷“上有雷电,下有暗河”的话,群马的“引雷”效应要比单个生物强,且重量也要大得多,踏破草皮陷入地下暗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可是,为什么马群能安然无恙地走出山谷,反而是目标更小的“牧民”再也没能回来呢?当然,或许这种非议也仅是“强词夺理”,至于为什么军队封锁该地,或许是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探险家”进入这片自然环境恶劣的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