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翻阅金庸先生作品全集,伉俪情深且能被称为侠之大者的唯有郭靖、黄蓉夫妇。
与杨过、张无忌等人以遁世隐居等方式进行相比,只有郭靖与黄蓉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时毅然选择与襄阳军民同呼吸共命运,达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境界,而其他所谓大侠在这一点上是不能比的。读过神雕侠侣的朋友都知道,在襄阳城破的那一天,郭靖和黄蓉以身殉国,而故事的结尾留给读者的只有他们的爱女郭襄在风陵渡的一往深情。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这对烽火伉俪,他们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们的故事与郭靖、黄蓉相比,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侠所面对的故事背景总是惊人的相似,与郭靖、黄蓉死守襄阳相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当年所处的环境也是更为恶劣。
一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的一户农家,他和当时所有的中国科学巨匠一样,共同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他是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他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七七事变”后,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满腔热血的郭永怀回到山东老家,在筹集够前往西南联大的盘缠后,他又毅然踏上了南下求学的旅途。
1939年的夏天格外炎热,除了焦灼的战事,还有一群心急的学子在等待通知。
▲后排右三郭永怀、前排左一林家翘、前排左五钱伟长
当年,英国用中英庚款招收中国留学生,在那个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最艰苦的岁月,郭永怀、钱伟长等一批踌躇满志的青年到上海集结,准备启程。
当尖利的汽笛鸣响时,护照才发下来,郭永怀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领事的签证,让他们中途在日本登岸逗留。满腔热血的中华青年们震怒了,向英代办提出强烈的抗议,坚决要求更改护照。1940年8月,他们再次在上海集合,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
▲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合影。(郭永怀系三排左二)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冯·卡门,研习空气动力学。他的博士论文挑选了当时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研究,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知己钱学森,学习之余,钱学森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车,拉着这个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师弟兜风。
二
无独有偶,李佩先生的经历也是颇为传奇。她见过清末的辫子,日本人的武士刀,美国的高楼大厦更是经历了中国百年的兴衰。
▲李佩全家,从左至右:李佩、母亲王慧芝、李佩珊、李佩环、弟弟李佩璋、父亲李宝龄、李佩珠。
1918年,李佩在北京出生,她父亲以“珍珠珊环”,为自己的女儿们命名,作为家中的长女,她的原名便是“李佩珍”。1936年,李佩从贝满女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上了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最后她坚持选择了北京大学。进入大学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佩,她骨子里带着和柔情女子不同的刚毅与坚强,珍珠这种脂粉气十足的字眼,她觉得跟自己实在不符。
▲1937年大学时期的李佩(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日军狂轰滥炸,她和全家逃到天津避难。在所有人都考虑生死存亡的时候,她心里唯一惦念竟然是读书。她瞒着父母,从天津出发,偷偷潜到西南联大继续求学。1941年,她从西南联大毕业,来到重庆的中国劳动协会工作。在这里,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当时中国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2月,在美国工会教育项目主管的推荐下,她得到远赴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机会。
三
故事发展到这里,就如同郭靖与黄蓉的偶遇一般,郭永怀和李佩的相遇也是充满偶然与必然。
▲这是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们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照片
郭永怀先生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应师兄西尔斯(W.R.Sears)之邀,来到位于风景如画的小镇绮色佳的康奈尔大学,成为该校航空研究生院的五位奠基人之一。当时他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由于一直潜心钻研学问,在感情上还是一片空白。
正在此时,风华正茂的李佩也正在康奈尔大学社会及发展学院就读。
当李佩听说航空研究生院有一位年青的华裔学者做航空方面的报告,很好奇,就跑去听了,从此与便于郭永怀相识相交。
李佩对这位身材颀长、学识渊博、踏实朴素的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郭永怀也开始留意这位谈吐优雅、风姿绰约的女学生。他们逐渐越走越近,互相拜访。郭永怀经常谈的是航空领域的新进展,但他也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李佩很快发现,郭永怀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他们就买来一个老式留声机和好些唱片,共同欣赏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两颗心开始靠近。
▲李佩、郭永怀在康奈尔的家。
在秋天里,他们收获了爱情,一起在小镇构筑了爱巢,日子过得宁静而幸福,每月的薪酬绰绰有余,足可维持小康生活。郭永怀继续埋头于书本,他的创造力如喷涌的泉水,几个重要的学术成果就在那时问世。李佩治家井井有条,家里的氛围简朴而有生趣,晚饭后,喝着咖啡,一起听着留声机传出的天籁之音;偶尔到近处走走。时不时地还有好友来访。过了两年,他们的爱情结晶——可爱的女儿郭芹降生,更是给这个家带来了无限温馨。
四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郭永怀夫妇格外激动。
他们虽然身在国外,但时刻都没有忘记百废待兴的祖国。与钱学森一样,郭永怀也是美国万般阻挠,不愿放走的大人才!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才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学者可以随意回国,因为美国仍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进行种种调查。
▲1953年,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
是在美国过舒适体面的生活?还是冒险回国为祖国出力?郭永怀和李佩,都毅然选择了回国。
▲1956年9月,郭永怀(左)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回国后,郭永怀就投身于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国家的需要,就是他选择的方向。而李佩为了方便照顾丈夫,便出任了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副主任,主要负责中关村后勤建设。此间,她积极为科研人员服务,创办医院、西式点心店等,是中关村科学城重要的开创者。丈夫在祖国的一线拼搏,她也不示弱,带着满腔热血,为祖国服务。后来,李佩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当中。
▲李佩、郭永怀夫妇,钱学森、蒋英夫妇,汪德昭。
当年,我国与苏联正处于合作阶段,但好景不长,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第二年撤走全部核工业系统在华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这意味着中国核武盾牌的制造,只能自力更生。此事过后不久,钱三强就上门来找郭永怀,他们足足谈了三个小时,李佩后来才知道,是钱学森把郭永怀推荐给了钱三强,要他承担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力学保障工作。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当时科学家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状烟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因为他太累了……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启动后,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式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五
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决定搭乘当晚的飞机。临行前,同事劝他次日早上再走,郭永怀笑着说,只要打一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没想到,这一去他却再也没有回来……
12月5日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六时许,首都机场附近的居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一架民航飞机在即将着陆时失事。
据事故中唯一的幸存者回忆,在飞机剧烈晃动时,他只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后来的事情就不记得了。
在失事现场,烧焦的尸体中有两具格外引人注意,因为他们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尝试把他们分开时,大家才发现血肉之躯间护着一个皮质公文包,里面装有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而这份文件关乎着国家的“利剑”的锻造。看到眼前的一切,救援的人们落泪了。
消息传到周恩来总理耳中,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
当把噩耗告知李佩时,她表现的却极其镇静。整夜,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她的克制令人心痛。
就在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不到两年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六
1999年,郭永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他一人的研究成果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覆盖。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永怀先生的不幸离世,未能击倒看似柔弱的李佩,伤痛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强大。
1970年2月,李佩随中国科大南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4月调回北京,并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改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外语教研室主任。
李佩先生以饱满的热情,为教研室的创建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她组织教学和外事联系,多方奔走寻求英语教育人才。她亲自制定了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在大胆引进国外成熟教材的同时,率先主持自编教材,她编写的第一套研究生教材荣获了国家优秀图书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李佩教授(右)负责历届CUSPEA项目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口语面试。那时候,在寄往美国很多大学的推荐资料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上只要有李佩教授的签名,就会得到认可。
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人才普遍匮乏的情况,李佩高瞻远瞩,创办了“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师资班,亲自编写教学大纲,并担任导师,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出了开拓性工作。
李佩以其宝贵的创新精神、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成功的教育实践,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87年离休后,李佩仍在博士生英语教学讲坛上辛勤耕耘。除教学外,她还担任着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亲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并担任副会长,积极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
▲李佩先生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晚年,她又把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她亲力亲为,将高水准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带到中关村,时间长达13年之久,被誉为“中关村的一盏明灯”。
七
几十年来,李佩很少提起郭永怀,可她的思念之情比海深,她希望郭永怀的科研态度和科学思想能够传承下去。
▲2003年,李佩先生(右)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中科大。
200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45周年之际,李佩赴安徽,将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赠送给他曾担任过系主任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年,这位生活清苦的老人将60万积蓄分赠给中科院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永怀奖学金”。中科院力学所在院内树立一尊郭永怀的汉白玉雕像,李佩将丈夫的骨灰从八宝山烈士公墓迁出,埋葬在雕像下。她没有忘了当年那位与郭永怀一同牺牲的解放军小战士牟方东,将其部分骨灰一同迁葬。她说,郭先生从未离去,就在力学所,在家里,在她身边......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两位先生在横亘百年的时光中,他们用爱情,用坚守,用信念为我们年轻人树起了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在这个时代依然坚持思索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
▲2017年4月5日上午,在郭永怀生前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行郭永怀与李佩先生合葬仪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如今,知道郭永怀、李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请大家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比起那些“网红”、“明星”更值得我们,去追去爱去仰慕……
▋作者:亓 创、乔楠楠 ▋来源:我们的太空 ▋编辑:李 鑫、王岳勇 ▋邮箱: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