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葛格
3月3日,莱比锡书展组委会及莱比锡市政府共同决定取消今年的书展活动,但书展组委会仍然按照原定计划,于3月12日通过广播节目的形式,宣布了今年获得莱比锡图书奖的获奖名单。
卢茨·塞勒
(Lutz Seiler)
的小说《星111》(Stern 111)获得虚构类奖项。非虚构纪实类奖由贝蒂娜·希策(Bettina Hitzer)及其作品《感受癌症》
(Krebs fühlen)
获得。皮克•比尔曼(Pieke Biermann)凭借翻译弗兰·罗斯
(Fran Ross)
的小说《奥里奥》获得了本年度的莱比锡翻译奖。
本届莱比锡图书奖获奖作品。
莱比锡图书奖于2005年设立,被誉为仅次于德国图书奖的第二大德语重要文学奖。在奖项设置上,莱比锡图书奖主要分为虚构类、非虚构类及翻译类三个方向的奖项,经过最终的评选与角逐,评审团与德国广播电台文化频道合作,在一档文学专题类节目中公布了今年的评选结果。
本年度莱比锡图书奖评委团。图源:DW
讲述柏林墙倒下后的断裂时代
卢茨·塞勒于1963年出生于位于德国东部的图林根州格拉市。早年接受以木匠及泥瓦工为方向的职业教育,随后获得德语文学方面的学位,并正式踏上文学之路。在2004年开始写作小说之前,以诗歌创作为主。其首部长篇小说《克鲁索》(Kruso)于2014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获得德国国家图书奖。
小说《星111》讲述了柏林墙倒下两天后,发生在英格(Inge)和瓦尔特·比朔夫(Walter Bischoff)及其儿子卡尔(Carl)一家身上的故事。“星111”是东德一家便携电台的名字。这部小说以文学性的手法讲述了一段对于德国人来说十分重要的过往。评委延斯·比斯基(Jens Bisky)认为,这部作品不一定要被视作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关于断裂的小说”。
塞勒的文字韵律感十足,他自认从诗歌过渡到文章写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虽然他曾一度抗拒将两种写作方式进行对比,但在接受德国广播电台的采访时,他认为无论是哪种文体,音乐上的连续性都同样重要。他说,“总体来说,一切都是从我耳朵里写出来的。”
以癌症为案例进行的情感史研究
贝蒂娜·希策目前在柏林自由大学任教,并自2014年起在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开展以疾病为主题的情感史研究。情感史于20世纪初在史学界开始发展起来,主要围绕人类的情感,尤其是以在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的体验和情感表达为主。同时,希策还是德国比勒菲尔德学派
(Bielefelder Schule)
的代表人物之一。该学派兴起于二战后的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以将社会学方法用于史学研究闻名。
在《感受癌症》一书中,希策以被称为“疾病之王”的癌症为案例,分析疾病、情感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甚至是现在,人们在癌症确诊病人面前时常表现出惊恐和害怕,但如今这样的情绪也在发生着改变。在癌症面前,人们表达出更多的同情和希望。同时,病人及其家属也会更加留意因癌症带来的情感波动。在德国,在癌症面前发生的这场“情感革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评委认为,《感受癌症》对德国关于癌症的体验、研究以及治疗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不仅是一部关于医学及情感史的研究作品,同时也展现了社会在癌症应对方面发生的变化。
挑战语言难度,完美呈现原作叙事节奏
小说《奥里奥》由弗兰·罗斯
(1935-1985)
于1974年出版,讲述了一个昵称为“奥里奥”的16岁少女前往纽约寻找其父亲的故事。和作者本人一样,出身于费城的奥里奥,父亲是一名犹太人,而母亲则是黑人。和至今仍在市场销售的黑白夹心奥利奥饼干一样,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那些双亲中,有一方是白人的黑人。这样的身份背景让主人公在这部流浪题材的小说中,遇到了种族、文化、身份等多方面问题。这部小说长期以来并不为大多数人熟知,在近年再版之后,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皮克•比尔曼不仅从事翻译,同时也进行侦探小说的创作。这部小说由她本人选出,自英语译成德语。评委认为,罗斯在原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意第绪语、低俗俚语以及看似文雅、实则无物的空话。这些语言上的表达都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难度。但比尔曼的应对非常出色,用德语将原著中叙事节奏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尔曼本人在接受《南德意志报》的采访时也表示,近年来她主要从事翻译工作。现在她会自行选择想要翻译的作品,并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
参考资料
作者丨葛格
编辑丨余雅琴
校对丨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