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丐帮之王,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绝世高手,南帝北丐的丐帮帮主洪七公。
金庸先生是武侠小说大师,但金庸先生也是历史大家,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历史原型。
而金庸先生在创作洪七公这个人物时,他心中有没有洪七公这个历史原型呢?
也许这个历史原型和小说的故事已经有天壤之别,但夜狼敢保证,金庸先生在创作洪七公这这位金庸武侠世界的经典人物事,他一定会想到一个人。他也取了原型名字中的一个七字,以此向这位传奇致敬。
武七,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丐帮之王。中国历史上行乞办学第一人,被称为近代教育界的武圣、乞圣,近代无数的名人大家都是他的粉丝。身前身后都有着无数传奇的故事。
武七也叫武训,清末山东聊城人,排行老七,故称武七,聊城人通常称他为武豆沫,武训则是他成名后的名字了。
武豆沫出身贫苦,7岁丧父,早年的经历不是行乞就是在地主家当短工,赖以蒙生。
旧社会像他这样处于社会层底的穷苦大众数不尽数。也有无数的武七,屈辱的生活着,又屈辱着死去,无声无息。
他乞讨,三餐不饱,有时也会找到短期的工作,给地主打打短工,但武七目不识丁,泥腿子一个,没文化常被有知识的地主们忽悠,最惨的一次是在一个地主家打了三年工,结束被无良地主做了假帐,说他已经支了三年工钱,武七欲哭无泪。
这样的背景下千千万万的武七们,如果有梦想,很多会是一朝富贵,买得良田几百亩,再娶上姜妻艳妾,此生吃穿不愁,贵及子孙。
当时也有激进的渴望社会变革,将欺负自己的达官贵们人,提挺机关枪,全都突突突了。
武七却突生了另一个理想。
他希望天下的贫苦百姓将来都不要像他一样,希望将来穷人家的孩子,都有机会上学识字,获得基本的教育权利。
他的想法,已和千年前大诗人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思想已经很接近。
21岁,他开始敲着快板行乞,口号却是:““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
大多数人认为他是疯子,自己都需要行乞养活,还要去修什么义学。
没有理想和有理想的人生的不同,一个叫生存,一个叫生活。
有了人生目标的武七,在行乞这个行业就是比其它千万个武七要顺畅。他靠行乞竟还获得了第一桶金。原始资本的积累。
挣钱的武七本可以改善一下个人的生活条件,卖套房,娶个婆,但他不,他当初喊出的不是口号,而是他人生的信念。
他继续干着他乞丐的老本行,积攒下的钱,他拿到钱庄放贷,把积蓄进入的资本市场。
一个目不识丁的乞丐,当时的上流社会很不屑接受他的那点积蓄的,最初武七也吃过亏,把钱投给无良商家,血本无归,但武七没有遇蛇不钻草,他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提高着自己的投资眼光。
后来,他看中了当地有诚信的娄姓商贾,把自己的余财投在了娄氏名下,最初娄氏不愿接收,武七在娄氏门前跪了三日,感动了娄氏。后来被他感动还有另一位良绅杨氏。
到武七四十八岁那年,他的资产积累到了白银二千两,在娄、杨二人的帮助下,他在四十九岁那年完成了他一生的梦想,建成了武训义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乞丐捐赠的义学诞生了,武训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梦想。
随后十年,武训又继续兴办了两所兴学。生前一个兴办了三所义学。
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兴办义学和善慈而生,生平所积财物,自己一生都像一个乞丐一样起居饮食,从不乱花一分一文,也从不惠及身边亲戚。
武七生前,善名便已远扬,鲁西百姓都称为他武善人,这样的活雷锋,也是符合清政府当进的主流社会价值观的,1896年,武七病逝于他兴办的学堂的贫困学子的朗朗读声中,结束了自己传奇而无悔的一生。
他死后,清政府赐他谥号义学正。宣付国史馆立传以作纪念。并在聊城忠义祠设位享受百姓致祭。
而武训的传奇还在身后,近四十年后的中华民国,在国破家亡之际,各界人士都在寻求救国之道,中国以梁启超、蔡元培、舒新城、刘半农、孙伏园等教育家们不约而同的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教育运动,企图以教育的普及改变中国的命运。
那场运动用一个人的名字冠名,新武训运动
三四十年代,中国各地教育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在全国各地兴办了30多处民办学校,均冠以一个名字,武训学校。
武训一夜成神。
但风云变幻,新中国成立后,武训却摇身成为了资本主义的大毒草,1950年底,由孙喻执导,大明星赵丹主演的《武训传》在全国上演,随后却卷进了政治风潮,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禁片,并引发了中国知识的狂风骤雨,那又是后话。
其中是非,在此不必细说,武训身后经历的荣耀与是非,本人身前恐怕万万没想到,他只是千万平凡众生的一员,在苦难的人生中,为自己的心中的光明而前行。想用自己那一点点的光,照亮和温暖着自己身边一样苦难的人。
大爱无言,下自成蹊
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达了《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问题的批复》,还了中国近代史上丐帮之王一个清白。
2006年,在赵丹90周年诞辰上,被禁六十余年的《武训传》重见天日,近年已经能在各种渠道购买到这部经典影片。
21世纪的中国电影,是否欠武训一部传奇的传记呢?
夜狼啸西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