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颜瓷语艺术工作室微信公众号:ciyanciyu(长按复制加关注)
陶艺爱好者之家
中国雕塑家王瑞林的系列作品“逐梦记”(Dream)为大家呈现了很多超现实主义的动物雕塑。它们并不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样,它们的背和犄角弯成一定的弧度,承载了很多具有纪念意义的自然元素,如:湖泊和悬崖。整个雕塑就像一个无人版的“动物诺亚方舟”。“与这个世界隔绝的确很痛苦”这个29岁的雕塑家承认,“但是这也可以减少世间的浮躁和诱惑,让自己看清生活的本质和价值。”
我生在东北,天性爱马。幼年,见徐悲鸿《奔马图》大受感动,遂执笔学画。
2010年毕业创作《马·戏》系列作为我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经历的叙述,创作至今。在马身上,健硕的外型和迅捷的奔跑都透露出它们巨大的能量。如何在作品中展示并且控制这种能量成为我专研的功课。现阶段,我乐于将这种能量隐藏在平静的外表下。似和风的海面,暗流涌动却不动声色。
一直以来,我以为作品和作者的关系是如影随行的,艺术创作,作为我与外界交流的形式,时刻映射着自己的处境和状态。2012年开始,又展开创作《逐梦记》系列,也因这个亦真亦假和合无常的世界渐渐给我带来的不安和美好。这样通过作品舒缓的讲述,让我找到自己心灵的平衡。顺其自然,给我的创作带来土壤和甘泉。
作为逐梦记系列的主要作品,逐梦记方舟代表了我大部分的创作初衷和情感。在作品里,平静的表述是我一贯的方式。
独立创作以来,什么是生活和艺术,什么是情感和学术,我不断的接受着越来越多的提问。这迫使我拼命思考,终于这股从外面刮进我体内的旋风在脑海里升级成海啸,将我的思绪和感受力拍打粉碎。在一段时间里,整理思维成了我主要的工作。但这与我想像的状态南辕北辙。越是努力就越是苦恼。这并不是属于我的创作道路。我开始寻找属于我的真实,体会自身的感受。
排除“外患”,艺术本应没有如此复杂,艺术本就是感性大于理性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习惯给生活制定精密的计划,用科学的视角审视一切事物。不停的分析和查找,渴望解决一切问题,找到所有原因。但艺术创作的魅力却在于收获偶然的过程,捕捉偶然出现的美。科学否定了偶然,追求不差毫厘的精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然的违背和对抗。自古以来,人们以天为大。这天便是自然。顺其自然也使得东方思维拥有巨大力量。生命本身和合无常,也遍布偶然。而艺术也越是偶然就越发绚烂。因此,一场美梦或一个回眸都会理所当然的激起我的情绪,成为我的创作依据。
作品方舟便是一例。平静安逸,仙山半露,鲸鱼平直舒展。用生命对自然的承载形式加上铸铜的材质,描绘出一份恒常稳定的气氛。这股气氛便是我渴望并且一路追逐的。随着年龄和处境的不断变化,渐渐看到生命的本质—无常。我了解,虽然渴望,虽然追逐,却如梦般遥不可及。在追逐的过程中成长,也收获着快乐。这正是现实。我们只能活在现在,要珍惜现在,因为这个现在承载着浩瀚的过去和梦想的未来。
不强求永恒是我这一阶段创作的态度。雕塑的材质也会影响作品最后气氛和态度。怎么使之统一,我遍加尝试。虽然不论木质、石材或金属都经受不住时间的冲刷,但越是坚固持久就越能体现对永恒的渴望。最终采用铸铜彩绘。彩绘的表面经过数层打磨喷漆绘制,呈现出独特的质感。这是雕塑不同于绘画的独特品质。在家里,我的宝宝会抓起东西放进嘴里,这是一种用身体认识事物的本能。中国的古语“百闻不如一见”这“一见”也不是单指视觉,而是整体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强调出雕塑的质感也能回归到人类原始的感觉。
以上并不是自我的解读,作品本身才是真正的表述,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替代的自白。作品一旦完成,他就以完全独立的形式存在,不再受我的掌控。面对观者,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内心,我的初衷就不再重要。人们会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意识去理解他。而越是努力理解,就越是专注自身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也会通过同一件作品联系在一起。这使得观者也成为了作品的参与者。这便是他存在的意义,也是艺术的无穷魅力。
简历:
1985年生于辽宁 鞍山
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07年作品《暮》荣获中央美院雕塑年展一等奖
2008年作品《西行忆》荣获中央美院学生作品展一等奖
2012年系列作品《马.戏》参加群展“景不徒”
系列作品《马.戏》参加“空眸”中国雕塑实力22人展
系列作品《马.戏》于香港会展中心参加展览“表述”
系列作品《马.戏》CIGE 北京
系列作品《马.戏》 ART 北京
2013年系列作品《逐梦记》ART 北京
系列作品《马.戏》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系列作品《逐梦记》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
系列作品《逐梦记》“桥.邸蕴”奥地利使馆展
作品《逐梦记-方舟一》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收藏
2014年系列作品《逐梦记》中华世纪坛“无畏·无疆”
系列作品《马·戏》、《逐梦记》“V时代”青年当代艺术展
系列作品《逐梦记》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系列作品《逐梦记》ART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