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投毒案判决看当代大学生
复旦大学投毒案昨日宣判了,当事人黄洋和林森浩,案发前他们都恰好27岁,都是优等生,在各自的亲朋好友口中都拥有正直的品质和美好的前程。可惜同处一室一年之后,两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就这样一死一毙。我们在谴责生命教育缺失,谴责学校监管无为,谴责当事人人格扭曲,即便宣判死刑以命抵命,能足以抚慰两个孩子家长破碎的心吗?这样的悲剧,何时才能不再上演呢?
近些年来,大学生因为琐事杀人的案件一再发生,“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已经成为了一句并不好笑的玩笑。从马加爵开始到林森浩,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到江西南昌航空大发现一具男性腐尸.....让公众在痛心之余不免提心如今的大学教育,有网友甚至发微博感叹:“如今的大学越来越像杀手培训基地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惹谁都不要惹舍友!.”上大学已被网友们誉之为“高危职业”?原本美好的象牙塔内,是什么原因导致寝室关系难相处?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在接受调查采访的30名大学生里,有9成学子表示跟寝室同学发生过小矛盾,有5成以上的大学生承认遭遇过寝室危机,最严重后果是“相互不理睬”。
仔细分析这些“小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这让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慢慢的积累成仇恨。比如:起床响动大;睡觉不关灯;带朋友进寝室无顾忌;脚臭;借钱;不打扫卫生;性格不合;掉东西或东西被翻动、嫉妒别人或自我炫耀……同学间因互相之间缺乏包容从而产生矛盾。二是就业压力与学业压力。
三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今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许多大学生在生活能力等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压力,他们不能做出应有的调节和对策。大学对他们变成了一个被迫适应的恶补时期,其中一部分人会因恶补而“消化不良”、自我迷失,向内爆发则表现为轻生,向外则表现为犯罪。
加之,许多他们的父母以工作忙为由,教育子女的重担反而落到上一代人身上。隔代教育带来的溺爱,是勇敢、坚强、独立、宽容、大度、负责、有爱心等优秀品质的天敌。事实上,不少父母并不关心孩子的思想品质,他们所关心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至于孩子的日常生活拿钱了事。因此,家庭教育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同时我国的教育偏向于重视知识教育,却对道德品质、生命价值等素质教育有所欠缺。对此北大教授钱理群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少教育机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许多中小学、大学都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一现状,并不是哪个学校的个案,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黑暗的时候,他就会去犯罪,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在当今中国这个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转型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越来越严重,伴随社会群体加速裂变的是冷漠和隔阂,大批潜在的反社会者正被一步步推向暴力的边缘。而那些“凶杀者”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没有给予他们适时的帮助,也助推了他们走上这条不归路,也同样也是社会的错。
我还能回想十几年前唱老狼的《同桌的你》,那个时代同学之间款款情深。就如作业本在微博上说的那样:“今晚突然想起了我最后一次上大学的室友们,我们六个人彼此都打过架,也曾互相鄙视,和好的方式就是打CS,谁输了谁道歉…各奔前程那晚上,在宿舍里默默喝了二十几瓶啤酒,第二天走的时大家都没打招呼,谁醒了谁悄悄先走,我闭着眼听他们一个个离开,最后打扫了卫生,锁了门,下楼梯时眼泪突然就掉下来…”只是为何,十几年后的同室友谊,变成了曹植七步诗中的“本是同室生,相煎何太急”。(文/风青杨 微信号:fengqingyang8964)
版权声明
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报纸杂志用稿需微博私信取得授权。侵权必究法律责任!
新浪认证微博:@风青杨V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风青杨微信:fengqingyang8964
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云阅读使用者请搜索并关注:风青杨时评(手机订阅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