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可逆转的低潮期。
对李隆基来说,天宝十四年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
盛世下的大好河山,变得破败不堪,一代明君唐玄宗晚节不保,终究留下一段半世清明半世昏的遗憾。叛军高歌猛进,步步紧逼,打下了长安最后一道屏障——潼关。无奈之下,李隆基只能带着一众皇亲国戚,以及几十个靠得住的宦官仓皇出逃。当时的事态紧急到什么程度呢?从唐玄宗此行所带的禁军数量就能管中窥豹,三千人。
自古以来,但凡天子出行,哪次不是几十万大军护驾?
显然,此时的李隆基已凑不出更多的精兵了,主力需留守长安抵御反贼,能抽调出的禁军仅有三千人。
这支队伍出宫时没有携带任何粮食,所以在第一天,一行人水米未进。不是因为他们逃的路线太荒僻,而是因为沿途经过的县城无人接待,县官早已不知所踪。李隆基饿得饥肠辘辘,杨国忠从大街上买了几个饼子给皇帝果腹。听说天子驾到,老百姓自发走上街头,将家中为数不多的存粮孝敬给这些皇亲国戚。看着面前的干粮,李隆基喜极而泣。
值此之际,有个叫郭从谨的老汉站了出来,对皇帝说:“陛下,安禄山包藏祸心已久,早就有人进京弹劾他。可惜,陛下将传信的人杀掉了,并没有将这件事当真,以至于安禄山谋反成功,陛下落魄到这个地步。还记得宋大人当宰相那会儿,经常向陛下谏言,所以天下才没出乱子。现如今,大臣们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说,只会在陛下面前说些谄谀之词。陛下已经有多久没听到外面的声音了?老汉我虽身处宫外,但我却看得清楚,早就预示到今天的结果,可我不敢也没机会说。只有今时今日,我才能对陛下说说心里话。”
老先生的话句句在理,可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的废话,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现在李隆基所想的,就是如何填饱可怜的肚子,而不是听这老头的教诲。不过,李隆基终究没法向老百姓发作,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这一切都是朕的错,可事已至此还能怎么样呢?”说罢,李隆基安排禁军们解散,自行寻找粮食。皇亲国戚们在原地休整,与禁军领袖约定,于未时(13时到15时之间)见面,届时出发,继续前进。
当天半夜,一行人来到了金城县,这座县城杳无人烟,不但县令早就溜了,连老百姓都逃得一干二净。所幸,由于老百姓逃得匆忙,所以不少人家还有余粮,还有锅碗瓢盆。事急从权,也顾及不了许多,李隆基一行人升火做饭,然后在这座小县城中暂歇。夜半的驿站里伸手不见五指,众人连一根火烛也找不出来,只能凑合着打地铺,相互枕着入睡。到了这个时候,身份的高低贵贱已不再重要,能活下去才是重中之重。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众人皆在逃亡中度过。
六月十四日,李隆基一行抵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公里处)。此时在李隆基的身上,已无法看到往日的威严和荣光。哪怕是贵为一国之君的天子,经过这番折腾照样变得灰头土脸。连日舟车劳顿,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每天还得睡在荒郊野岭中,禁军人困马乏,怨声载道。就在禁军的士气跌落谷底之时,太子李亨与其党羽密谋篡权,悍然发动政变,夺取了军权。(此处有争议,有史学家认为兵变非李亨主导)
盛怒的禁军,将一切矛头,都指向了祸乱朝政的杨国忠。杨国忠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叱咤风云的无赖人生,竟会以这样荒诞的方式收场。杨国忠骑着马离开马嵬驿时,随行的吐蕃使者将他拦住,表示如果再没有食物,自己将返回吐蕃。凑巧的是,这时一队禁军撞见了杨国忠,众人高呼杨国忠与胡虏图谋不轨。杨国忠以为这是一场误会,又担心没法解释清楚,干脆转身离去。这时,禁军中有人拉弓射箭,将杨国忠射落马下。杨国忠落马后,众将士不由分说,用刀将他剁成了肉酱。
杨国忠暴毙后,陈玄礼立即跑到皇帝面前翻身跪倒,请示道:“陛下,杨国忠与胡人图谋不轨,意图谋反,已经被将士们乱刀处死了。至于贵妃,我觉得陛下应‘割恩正法’。”
这一切就像早已安排好一样,先是杨国忠招致杀身之祸,紧接着陈玄礼就站出来为禁军兄弟们鸣不平,就像是一部早已写好的剧本一样。陈玄礼拿出的理由非常充分:如今将士们杀掉了贵妃的兄长,将来贵妃肯定会为难将士们。将士们担心自己会遭到贵妃的报复,军心大乱,希望皇帝能及时做出取舍,杀掉贵妃以定军心。这摆明了是让李隆基做出抉择,一面是他最心爱的美人,一面是能保住国统的禁军,孰轻孰重?
李隆基晚年虽然有些糊涂,但他却不傻。贵妃常年居于深宫,每天与自己形影不离,杨国忠更是自己身边的大红人,他作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况,即便杨国忠作乱,也与贵妃毫无关联,美人是无罪的。这一事实,李隆基看得清清楚楚。然而,现实却逼他做出抉择。如果不肯拿美人的性命换取军心,别说是大唐的基业了,就连自己的小命都得交待在路上。
当年靠着政变起家的李隆基,这时也变得优柔寡断起来。所幸,他的身边还有权宦高力士,一个能替他下定决心的人。高力士安慰皇帝道:“陛下,大家都知道贵妃是无罪的,不过士兵们已经杀掉了其兄杨国忠,谁能保证贵妃将来不会报复呢?只要贵妃尚在人世,将士们就没办法安心。陛下还是尽快做出取舍,才能稳定军心。”
虽然李隆基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高力士的话仍让他感到窒息。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李隆基终于下定决心,他命令高力士代传口谕,将自己的挚爱杨贵妃赐死。
这一年的杨玉环,三十八岁,正是韶华未老风韵尚在的年龄。
这个女人,就这样被勒死于佛堂,死后尸首被摆放在驿站的天井中。禁军们看到贵妃的尸首后,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去,表示愿誓死护卫皇帝西行。
这个故事出自正史,颇具权威。
然而,正史中所记叙的,就是事实吗?
未必。
鉴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喜欢篡改史料,以至于史书的可信度大幅降低。虽然,史料中所记叙的历史走向大体不差,但谁能保证那些细节是真实的呢?实际上,有不少历史爱好者觉得,杨玉环活了下来,且另有归宿。
有人说,杨玉环见皇帝如此狠心,心灰意冷,削发为尼长伴青灯古佛。
还有人说,杨玉环东渡日本,在陌生的土地上了却残生。
这些说法,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的,那就是杨玉环还活着。
在一些野史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故事:
叛乱平定后,李隆基得以重返长安。此时的他,满脑子都是香消玉殒的佳人。回到长安的第一天,他便命人前往马嵬驿,将美人的坟茔迁回长安厚葬。然而,李隆基派出的人抵达目的地后,并没有在坟中挖出杨玉环的尸首。棺中空空如也,杨玉环的遗体不翼而飞!
从马嵬之变发生,到李隆基派人重返马嵬,总共经历了不到两年时间。稍微懂点现代医学的朋友都知道,就算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尸体的皮肉内脏腐烂,但骨头是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风化的。然而,棺中空无一物,关于杨玉环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点痕迹就这样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觉得,杨玉环根本没有死,而是“还魂”了。
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明明是高力士亲自动的手,杨玉环的尸首还被禁军将士们确认过,她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起事件曲折离奇的程度,丝毫不逊于悬疑电影。如果杨玉环真的逃出生天,只存在两种可能性:
一是高力士于心不忍,饶过贵妃一条命,在动手时控制了力度,只是将她勒晕而已。由此,骗过了检查尸首的禁军们。毕竟,禁军不可能走近了探视甚至触摸杨玉环的“遗体”,所以这一招“瞒天过海”极有可能成功了;
二是当时被勒死的有可能不是杨玉环,而是一个替死鬼。至于替死鬼的身份,估计是服侍她的宫女。宫女换上主子的衣裳,代替主子受死,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因为禁军平日与杨玉环接触较少,加上被勒死的人死相狰狞,所以错认宫女为杨玉环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不过,杨玉环逃过一劫后,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没有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呢?
有些学者觉得,杨玉环早年当过“女冠”,所以她有可能隐居在某处道观中了却残生。不过,这种说法缺乏证据,所以仍不足为信。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杨玉环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