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凄冷凄凉的露水。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今天22时6分将迎来“寒露”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
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
意味着全国大部地区
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寒露习俗
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寒露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赏花、钓鱼的好时节。由于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
喝寒露茶
“寒露过后觅秋茶”。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观红叶
唐代杜牧的《山行》是书红叶的杰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满山遍野的红叶是秋天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宋代杨万里的《秋山》也写道: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枫叶,金秋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十分适合观赏。
斗蛐蛐儿
秋风起,斗蛐蛐儿。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寒露养生
不能再“秋冻”,注意保暖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脚部,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记住,“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可是一条很好的养身之道。
此外,秋季腹泻多发,还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防燥”至关重要
寒露时节养生保健,“防燥”至关重要。对付“燥气”,喝白开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但对于健康人来说,要想完全抵御“燥气”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好在白开水中加些盐或蜂蜜。
饮食应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及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喝,吃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此外,秋季腹泻多发,还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
寒露过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也容易复发。应合理安排日常起居,尤其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是至关重要。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可多睡1小时,缓解秋乏。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是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适宜的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适当体育锻炼,舒缓情绪
寒露时节,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但晨练要注意躲避早雾,避免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最好选择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面对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忧郁、伤感的心绪。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登高就是不错的方法。秋游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不仅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
寒露悄然至
几度秋意浓
出品:安徽卫视新媒体中心、向前冲融媒体工作室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海报设计:刘婷婷
编辑:钱晓伶 | 校审:李静 | 责编:向前
商务联系:
觉得好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