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农村丧葬习俗是很讲究的,“坟、墓、冢、陵”究竟有什么区别?

农村丧葬习俗都是传统文化,是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现在的农村丧葬习俗都是从古代传统丧葬文化习俗演变而来的,仍然带有古老的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子。

在古老的丧葬文化中,人的地位分得非常细。如人老死了、病死了、战乱死了、犯法处死了、当官的和皇帝死了等等,叫法都不一样,都不能乱说“死了”。

古时候,普通人老死了,说“寿终正寝”,父母长辈死了说“离世”、“逝世”,晚辈死了说“卒终”、“夭折”,病死了说“恙世”,战场上死了“牺牲”、“捐躯”、“殉国”,犯法处死了,说“斩首”、“毙命”,仕途中死了,说“殉职”、“殉公”,皇帝死了,不能说“死了”,是“犯上违法”的,只能说是“驾崩”等等。

这些关于死的说法,都是把人分成非常细的等级层次。因此,不能乱说,是分有阶级性、血统性等等层次。在古代社会里,对他人死了,千万是不能乱说的,必须按照《礼记》上和经典上的礼数来称呼,否则是犯“规矩”的,甚至招来祸害。因为,古代人是“以死为大”,对死人都是极其的尊重,活人都要为死人让路。

在古代,家里死了长辈,要守孝三年,在三年之内,言谈不苟言笑,三年不能露齿,三年不办喜事,儿女不能嫁娶,否则称之为“不孝子孙”。帝王驾崩后,全国的人要哀悼,民间不能举行喜庆之事。当然,这是古代社会是这样的。

在农村,人死了都要下葬,在古代一般情况下都是土地上埋葬死人的地方,叫“坟、墓、冢、陵”。这四种叫法都是有不相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下葬的规格上,即豪华程度上。

古代人死后,普遍遵循“厚葬”。这就体现出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不同,也是把死者分成不同的阶层等级。

因此,“坟”在古代的时候,是指一般底层贫民百姓人家的人死了的时候,下葬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小土丘。古文中把坟的描述是,“墓上成丘即是坟”。坟就是一块地上,刨挖一个坑,埋葬死者后,再堆上一堆土,形成一个小土堆,结构非常简单,造价低廉,都是普普通通的贫穷人家的坟。

“墓”在古代的时候,比“坟”的规格要高档一些,但是比“冢”的档次要低很多。坟以小土堆即小土丘为标记,而“墓”是用木头或石头是雕刻有文字为标记,并且小土堆周围都有石块垒成的墓地,可以避免小土丘的泥土被雨水冲涮,成为平地。

墓地的修造,要比坟复杂一些,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多很多,一般是家里能有温饱生活的,比较富裕的人家,才能有条件修建。坟和墓往往都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普通百姓人家采取的丧葬规格。《礼记》中说,“古也墓而不坟”,因此,墓与坟有非常大的区别,可以有永久性的标记。

“冢”在古代的时候,是指官宦之家,才有条件修建的坟墓,耗材多,占地面积比较大,做工精细,非常高大,要花费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修建起来。因此,《礼记》中记述,“冢,高坟也”,是又高又大的坟墓。

冢埋葬的人,在社会上是有地位的官宦和富豪人士,社会名人,家里非常富有,经济条件雄厚,一般是富甲一方的人家,都是建造这种高大豪华的坟墓。

“陵”,是极其高规格的坟墓,如秦始皇陵、明皇陵、清十三陵等等,是帝王墓地。古文中“山陵不崩,川谷不塞”,有永久存在的意思,像永久不会消失的高山大川一样。

这样的坟墓,工程浩大,动用举国之力,花费天下之财,修建精细,非常奢华,只有帝王才能享有这种规格的丧葬待遇,不是一般百姓和贵人能做到的。

总而言之,农村丧葬习俗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有非常多的礼仪和讲究。现在所见到的“坟、墓、冢、陵”,这四种类型的坟墓,在古代社会是为各个不同阶层的人所建造的,都有等级区别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