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鲁迅头像雕塑熊炳明1999年中国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
今天是他140周年诞辰纪念日。年少时被迫背诵了很多鲁迅的文章,导致长时间里,与鲁迅先生总有一些隔阂与嫌隙。直到慢慢成熟,重读鲁迅,才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振动,了解到了真正的鲁迅。
鲁迅一生都在批判,愤怒之火燃燃不尽。那些封建制度的遗患,民族个性的缺陷,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摊开来猛烈鞭笞。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2 鲁迅
读书时看他笔下那些站不起来的,疯疯癫癫的人物,看他冷嘲热讽的文字,觉得特别好笑,半信半疑世上竟还有这样的人。现在读来,常常脊背发凉,句句扎心,好像骂的就是我自己。
当然,鲁迅也不是一直都是“讨人嫌”的。除了写文章,他在其他领域也颇有成就。
首先是语言学。鲁迅在日本学医,日语自然是好的,同时也自学过德语、俄语,当过外语老师,翻译过大量的著作。
其次,在美学上造诣较高。他的书法自成一派,还热衷于设计。北大的校徽就是他在1917年设计的。同时,鲁迅对绘画的鉴赏能力也很高,对艺术研究极深,一方面引进西方画册启蒙国人,一方面收藏中华古物追溯传统。
图3.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正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伟人,为最后一代中国的大师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很多文学家写过鲁迅,很多艺术家塑造过鲁迅,其中留法雕刻家熊秉明的作品最为传神。
熊秉明1922年出生于南京,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之子。他从小热爱艺术。大学选择了哲学教育心理学的专业,争取到巴黎公费留学的第一年,学的仍是哲学,后来则转学雕塑,从此走上了艺术家之路,并终生定居法国。他与留法三剑客的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均是一起交流和学习的好友。熊秉明和吴冠中早年由于专业不同,无话可聊,后来提到了鲁迅,竟侃侃而谈相见恨晚。他们一生都以鲁迅为精神之导师,保持了各自的风骨。
熊秉明既有中国文化的深厚积累,又有西方哲学的深刻思考,当他转行雕刻时,已经找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曾说,
一個頭像做到最後,就形成了一個結晶體,所有的面和點都達到了一個不能移動的狀態。在紀蒙的工作室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作品,懂得這樣的作品,並且第一次用藝術的眼光接觸中國佛像,我好像受到了一記棒喝,一下子領悟到什麼是雕刻,什麼是雕刻的極峰。這一次的拜訪給我的影響和啟發很大,我感覺到哲學的終極追求和雕刻的終極追求是相通的。我決定要去學雕刻了。——《美术研究》1992
熊秉明从西方的入口开始创作艺术,最开始比较看轻中国的古典艺术,直到他见识到国外的中国古代雕刻,他才自惭形秽,原来老祖先的成就已经如此之高,自己的艺术之路有了更明晰的方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4《母亲头像》 熊秉明 1979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5《乌鸦》熊秉明 1973年
1999年,熊秉明受北大校友会委托创作不锈钢浮雕。随后,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完成鲁迅塑像。熊秉明采用多片铁板的焊接,突出硬朗的线条,勾勒出鲁迅先生傲骨铮铮的冷峻。又以黑铁为材,更加深了作品坚毅的个性。他曾经谈过创作“鲁迅头像”的构思:
鲁迅的纪念像当是铁质的。铁是鲁迅偏爱的金属。铁给人的感觉是刚硬的、朴质的、冷静的、锋锐的、不可侵犯的、具有战斗性的。在文章中,在小说中,他常以“铁似的”来比喻他所赞美的人物。《铸剑》:“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发黑眼睛,瘦得如铁。”《理水》:“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秋夜》:“……而最直最长的几段,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6熊秉明和友人及鲁迅头像
熊秉明是懂鲁迅的。他用相对抽象的方式提炼鲁迅的个性,将他“横眉冷对千夫子”的无畏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刻画得淋漓尽致。
图7《孺子牛》 熊秉明 2002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摘自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