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八月十五是祭祀节日

在节日中习俗很是重要,除了讲究吃食,还讲究习俗的仪式,而中秋节也是一个祭祀类节日,所以要重视很多仪式,比如拜月仪式等等。那么,八月十五是祭祀节日,你知道具体由来吗?中秋节也叫做尝新节是怎么回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祭祀节日

对于云南省西部的梁河县阿昌族,八月十五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祭祀节日,叫作“尝新节”。到这个日子,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收拾干净, 到地里拔一棵果实结得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双穗的玉米,捆在一根竹棍上,放在堂屋里,代表谷物神老姑太,再摆上各种刚收获的新粮果,举行祭祀老姑太的仪式。然后用刚舂好的新米做成丰盛的饭,全家聚餐。不过人吃饭前,要先喂狗,在这个节日一定要让狗先吃饱吃好。

阿昌族过中秋节不拜月娘,而是祭祀老姑太。这个女神跟月亮崇拜是没有关系的。关于老姑太的来历,阿昌族人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妇女善于种田和纺织,里里外外是把好手,人们尊称她为“老姑太”。老姑太有个独生子,儿子娶媳妇之后,媳妇对老太太不好,经常对她骂骂咧咧的,渐渐地儿子也对她不孝顺了。老姑太只好拄着竹棍离开家,沿路乞讨,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一对好心的兄弟收留了她,认她为娘,一起过日子。老姑太就把自己种地的本领传给了哥儿俩,一家人日子过得很富足。她又教左邻右舍耕田、种菜,得到人们的尊敬。两兄弟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兄弟俩对她很好,但是两个媳妇见姑太太年老不中用了,不愿意伺候她,还煮大蚂蟥给她吃,气得老姑太再次离家出走,到了山里。哥儿俩到处找她,在山下苞谷地的窝棚里找到她时,老姑太已经快咽气了。兄弟俩把老姑太背回家,老姑太告别人世前留下话:“我死后,每年三月播种的时候,你们给我上一次坟。每年八月十五,你们再给我上次坟,在竹棍上捆一棵新苞谷,放在堂屋里,管保你们有吃有穿。”她去世后,弟兄俩和乡亲们每年祭祀她两次,代代相传,就形成了祭拜老姑太的三月播种节和八月十五尝新节。

中秋节

中秋节也叫做尝新节

尝新节这天为什么必须要先让狗吃饱吃好呢?阿昌族人也有一个传说解释这一习俗:从前稻谷都是自生自长的,不用人耕种就长得跟芭蕉树那么高大。人们因此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了。观音娘娘见到这种情况,生气了,一天,她刮起一阵狂风,把稻谷都卷走了,一粒种子都没有留下。不久人们就饿惨了,狗也饿得嗷嗷叫。观音听见狗的惨叫,想到这都是人造的孽,狗没什么错,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见了,就撵跑狗,抢着吃谷子。一位老人让大家留下谷种,播撒在田地里。从此人们学会了种谷子,也明白了要勤劳节俭的道理。后来,为了感谢狗给人们带来的粮食,就在八月十五的早晨,家家户户用新收获的稻谷煮好饭让狗美美地吃一顿。

从以上习俗,可知阿昌族的八月十五完全是一个庆贺丰收的习俗节日,跟汉族中秋节的主流习俗是不同的,只是在节期和庆丰收的主题上有重合。

白族在秋季有三个庆祝丰收的节日。一个是中秋节,其主要习俗与汉族中秋节相同,其节日食品除月饼外,还有水果、煮熟的新鲜苞谷、豆角等,以庆贺粮食丰收。另一个是果子节,在八月十六。这天,人们摆上各种水果,在家待客,并到果园里吹唢呐、唱山歌,祭祀百花仙姑,传说是她教会了人们栽培果树。因果子节与中秋节连在一起,也可看作中秋节的一部分。第三个节日是尝新节,白族话称为“茵谷顶”,节期不固定,视稻谷成熟的早晚而定,一般在农历八月中下旬。白族的尝新节过得很隆重。过节前几天,白族妇女们就开始为过节做准备。她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戴着草帽,背上背篓,到稻田里去采选丰盈的成熟稻穗,舂成新米,以便在尝新节那天做成香喷喷的米饭。过节这天,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看戏、游玩、打霸王鞭。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弹着乐器,到湖边田坝跟姑娘们对歌。天黑前,人们拿着酒肉等供品,到田地里祭“天公地母”“五谷神王”,然后回家祭祀“灶君老爷”和列祖列宗。祭祀完毕,全家人与邀请来的客人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

过尝新节的民族还有不少,如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壮族、基诺族、景颇族、拉祜族、傈僳族、满族、瑶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的尝新节(或叫新米节等)习俗各有不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一是时间都在秋季谷物成熟或收割之后;二是都有吃新米的习俗,且大都祭祀有利耕作和丰收的神灵。不少民族如拉祜族、傈僳族、瑶族、景颇族、侗族、彝族,都有在这个节日厚待狗的传统,关于这个习俗的解释也大致相同:人类在失去谷种之后,狗以某种方式为人类保留下谷种,人们为了感谢狗的帮助,在尝新节让狗吃好喝好。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八月十五是祭祀节日,中秋节也叫做尝新节”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