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中秋庆丰收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在中秋的习俗活动中,庆丰收是一个非常好的习俗活动,那么中秋庆丰收习俗是怎样的呢?中秋节秋社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中秋节

中秋庆丰收习俗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都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由月圆而产生的家庭团圆,但还有一种容易为人忽略的活动是与月亮无关的,那就是庆贺丰收。

虽然不大为人注意,但是中秋节庆丰收的风俗与意味是确实存在的。农历八月是庄稼、瓜果成熟丰收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有一个节日来庆贺当年的丰收是很自然的事情。中秋正是在这样的节令出现的。所以人们在进行与月亮有关的主流的中秋习俗的同时,也进行一些庆祝丰收的活动。许多地方在中秋节都讲究享用新粮和时令瓜果,在中秋之夜要做出一顿非常丰盛的晚宴,就带有庆丰收的意味。有的地方有用新粮和时令瓜果祭祖或祭社的仪式,并有感谢神灵恩赐佑助、祈求来年丰收的祝祷。这些庆丰收习俗的明显表现与古代的秋报祭社习俗密切相关。

中秋庆丰收习俗的发生既与人们现实生活节奏的自然需求有关,也与古代人们就有的“秋报”习俗有关。“秋报”就是在秋季收获之后,向社神报告收成、报答恩惠。中秋节庆丰收习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古已有之的秋报传统的传承。

大地负载着万物,农作物在土地里生长,而地震也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切都导致原始人对大地的自然崇拜。周代以后,地神一分为二,出现了代表地母的“地”与代表领土、地域的“社”。祭地成为帝王的专利,而祭社则是皇家和民间都可进行的活动。“社神”后来在民间也叫作“土地爷”或“土地神”,仍然是地域保护神,跟皇帝所祭的与天公相对的地母神是不同的。

社神被看作孕育农作物的丰产之神,主要职能是保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正如《孝经·援神契》中所说:“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其次,它是地域保护神,被认为能保佑在某个地域进行的一切大事。周天子每年有三次常规的社祭:第一次是仲春祈谷,春耕时节祭社,祈求这一年能得好收成,叫作“春祈”;第二次是仲秋报谢,八月收获时节祭社,向社神报告收成并感谢恩赐,叫作“秋报”;第三次是年终祭社,庆祝一年的收获,求告来年丰收。除了常规性祭祀外,在征战、田猎、禳灾等大事时也会祭社。在朝廷举行春祈秋报的同时,民间也举行隆重的祭社活动。人们在社里聚集,祭祀神灵,饮酒看戏。春秋两个社日成为很热闹的节日。

中秋

中秋节秋社的时间

上古时期,秋社的时间在仲秋即农历八月的第一个甲日;后世改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人们认为五谷丰收是由社神掌管的,所以周代就有报社的说法。《孝经·援神契》中有:“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以祀之,以报功也。”《礼记·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是古人在农业科技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对土地的神化和崇拜,唐宋以后社日的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演变为庆祝丰收、群众集会、休息欢娱的节日。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秋社》条下写道:

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从上述记载可知,宋代的八月秋社是个很隆重的节日。

据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民国时期,在安徽贵池,农历八月上旬,乡村大半庄稼已经收获,凡是第一次吃新米饭,必须供奉了祖先、家神、灶君、社神,人才能吃,叫作“献新”。在秋社前几天,各家开始准备香烛、纸马、糯米粑,在社日这天献给社令,并在社令神位前行礼,叫作“社令会”。作者把这些习俗都归为“贵池中秋风俗”。

后来秋社的习俗在许多地方逐渐衰弱以致消失,而中秋习俗越来越兴盛,其中有一部分庆丰收的活动和意味,应该是秋社的习俗融会到了中秋习俗之中。比如台湾地区民众认为中秋有“秋报”的含义,把中秋节当作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例祭日。《台湾府志》明确记载:“中秋,祀当境土神。盖古者祭祀之礼,与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报也。”他们在田间插上“土地公拐杖”,并用月饼祭祀。中秋之夜农民还凑钱请戏班子唱戏,叫作“ 谢平安”。所以古代的秋社习俗虽然不是中秋节的主要来源,但是看作其源头之一是有道理的。还有不少地方把中秋节当作土地爷的生日,举行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就是把中秋节当作庆贺庄稼丰收的节日。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秋庆丰收习俗,中秋节秋社的时间”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