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中国队“真刀真枪”地和日本队碰撞,已经是2004年。
那一年在中国举行的亚洲杯,决赛,中国对日本。最终中国队1比3失利。
两队都参加了2002年世界杯,又在亚洲杯决赛相遇,看起来,中国队和日本队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接下来,一个进世界杯决赛圈如家常便饭,一个进12强赛都要求神拜佛。
17年后,双方终于在12强赛相遇的时候,双方实力上的差距让中国的球迷为之气结:
为什么中国足球离日本足球,已经如此的遥不可及。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1993年,日本足球开始职业联赛。
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职业联赛。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职业联赛,为什么日本如虎添翼,而中国却是骑虎难下呢?
我们先看基础。
日本全国的高校足球联赛(日本称高校,我们称高中)开始于1917年,至今已经超过100年。
我们再看职业联赛。
在1993年职业联赛开始前,这个高校联赛已经有差不多80年的历史。
我们老是羡慕日本人的校园足球,但日本队的校园足球,早已经形成气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开始经济腾飞,当时日本的企业联赛也已经形成规模,不少日本的著名企业开始养球队来提高影响力。
1993年日本J联赛启动以后,像大阪钢巴、浦和红钻、鹿岛鹿角都是直接从企业队进化为职业队。
日本队现任主帅森保一,当年效力于广岛马自达队,也就是后来的广岛三箭队。
最后我们看国家队。
1991年,日本足协为国家队聘请了荷兰人奥夫特为主教练,导入了欧洲足球理念,日本足球开始全面向世界学习。
1992年,日本队在本土举行的亚洲杯夺冠,1993年,他们在世预赛亚洲区决赛中最后时刻倒下,无缘1994年美国世界杯。
日本职业联赛的开启,是给日本的足球插上了一双翅膀,一切水到渠成。
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国家队的水平不如中国队,最典型一战,那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预选赛,高丰文率领的中国国家队正是淘汰了日本队,进军汉城。
但那只是一个维度,如果我们重新去审视,日本身上的足球潜力早就远远超过了中国。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日本的校园足球——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1996年亚洲杯上漫不经意地一脚远射攻破中国队大门的相马直树,参加了1989年的高校联赛;曾经是日本国家队中场核心的名波浩,参加了1990年高校联赛;中田英寿参加了1993年的高校联赛;中村俊辅参加了1995年的高校联赛;远藤保仁参加了1996年的高校联赛……
值得一提的是清水商业高等学校,他们是1985、1988、1993年冠军,他们出产的日本国脚涵盖到2001年入学的。
日本的校园足球,是日本足球腾飞的真正基础,没有这样的氛围和基础,又怎会诞生像《足球小将》这样经典的漫画作品呢?
而我们,直到近几年才真正地把体育在校园中重视起来——和别人已经进行了100年的校园足球相比,难道我们还不能明白,真正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吗?
固然,中国的职业联赛,也已经开展了快30年。
回顾历史,我们的职业联赛在1994年是强行起飞——体工队加上赞助企业,就变成了职业俱乐部。
从本质上说,我们现在的职业联赛,仍然是企业联赛。再加上从娘胎里带来的先天不足,所以,仅仅用职业联赛的一地鸡毛去解释中日之间的足球差距,也不过是如同盲人摸象。
日本足球的成功,吸引了中国一批批的人士前往考察,但考察的结果是依然故我,为何如此?是不想学吗?
不,非不愿也,是不能也。
日本校园足球的兴旺发达,你学习得了吗?
日本人对于体育的观念吗,我们接受了吗?
成为一名职业球员是很多日本少年的第一理想,这个氛围,我们有吗?
日本是邻国,大家都是黄种人,自然而然,我们觉得足球方面,日本人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恐怕得痛苦地承认,我们目前恐怕是学错了对象……
但唯一能肯定的是,让体育走进学校,不能让体育和教育再割裂,这一点毋庸置疑,必须坚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会再有像孙继海和姚明的感叹。
孙继海说:中国的运动员,只能在几千人里面选。
姚明说:中国14亿人口,挑不出5个会打篮球的,11个会踢足球的,是因为我们无人可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看我们这次参加12强赛的中国队:
蒿俊闵34岁了,于大宝33岁了,吴曦32岁了,张琳芃32岁了,王燊超32岁了,武磊和颜骏凌30岁了,金敬道29岁了,吴兴涵28岁了,归化的艾克森,其实已经32岁了。
后腰位置上无人可用,我们还得怀念41岁的郑智呢……
当中国队和日本队的比赛再次打响,作为一个球迷,感情上当然希望国家队的队员们能够超水平发挥,去战胜对手;但作为一个媒体人,理性告诉我,哪怕中国队能够战胜日本队一两次,但掩盖不住双方已经不在同一个维度,并且差距会越来越大的事实。
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