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题:给更多孩子一个追梦机会
——解读中国足协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竞赛方案
新华社记者公兵
6月2日,中国足协正式发布《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暨中国足协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初中年龄段U13、U15竞赛工作方案》。换言之,因为疫情中止一年多、作为青超联赛升级版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即将开赛。该赛事将在体教融合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赛促训、选拔人才作用。
(小标题)不要让孩子、家长过早做选择题
“很多孩子的足球生涯止步于小学毕业”,这句话道出了中国青少年足球现状。中国足协调研发现,足球在小学阶段开展十分火热,到了初中,因为难以兼顾学业和训练等原因,踢足球孩子的数量下降明显。
根据竞赛方案,联赛采用跨年赛制,赛程和学校学期时间同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比赛,保障球员正常学习进度。一位欧洲青少年教练曾说:“踢足球是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它不会也不应该是孩子唯一的选择。”
很多时候小球员在普通学生眼中是“异类”:上课的日子里,球员们在训赛,放假了还在训赛。这往往意味着球员和家长必须在学业和踢球中做出选择,迫于现实压力,大部分家长选择前者。
中国足协副主席高洪波表示:“青训不能离开校园,让青少年球员健康发展,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球员的文化学习,坚持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不能让孩子脱离家庭、学校和社会。”
(小标题)让更多孩子踢球、踢好球
家长不再过早做选择题,让更多孩子踢球成为可能,这是中国足球青训向前发展的前提。《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同样把青少年足球人口作为考核标准。文件指出,在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到2025年,全市青少年足球人口占在校学生人数总数达到50%。
根据《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球员培养分为:青少年启蒙阶段(U5)、基础阶段(U6-U12)、发展阶段(U13-U16) 和提高过渡阶段(U17-U21)。解决球员进入发展阶段(U13-U16)不能继续踢球的问题成为中国足协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这里不仅有改变社会观念的问题,也有从基本技术磨炼上升到对技战术理解、在11人制场地上跑位和站位等技战术问题。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打破校园和职业赛场隔阂,不设球员、球队参赛限制,俱乐部梯队、社会青训机构、体校、学校代表队等都可参赛。让孩子们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实战是最好的教学,通过比赛帮助他们突破对足球理解的瓶颈,进而迈入足球殿堂大门。
竞赛方案中提到要摒弃锦标主义,以青少年球员健康发展为总体目标。让孩子踢球,踢好球,踢健康的足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努力协调。
(小标题)建立地方联赛体系 给追梦孩子机会
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支持和发挥地方会员协会积极作用,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安排比赛时间和地点,推动地方青少年赛事发展,逐步建立起稳定、长期、多层级的地方青少年联赛体系。地方赛事与全国赛事有机协调,互不影响和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协会作用,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亮相地方赛事,并让众多实力球员参与全国总决赛对决。通过公平合理的竞赛平台,吸引更多孩子参与足球运动,培养更多中国足球明日之星,这正是青少年联赛价值所在。
最后竞赛方案还提及:“建立起青少年球员数据库,通过比赛选拔优秀的球员进入精英训练营进行短期强化训练,为国字号队伍组建奠定基础。”这让青训选材有迹可循。大数据在青训中发挥的作用已得到国际足坛认可,德国队夺得2014年世界杯国冠军就受益于德国足协十余年不懈努力建立的青训大数据中心,众多天才球员因此脱颖而出,该中心被誉为德国队的“第十二人”。今年4月,中国足协组织了第一期2005-2006年龄段精英训练营,迈出了全面摸底中国青训第一步,未来会通过青少年赛事、区域性训练营邀请更多优秀球员进行考察,不断扩充优秀球员名单。
振兴中国足球需要什么?答案或许有足球人口、文化基础,还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但毋庸置疑的是,踏上青少年足球联赛赛场的球员直接代表着中国足球振兴的希望。给更多孩子一个追梦机会,中国足球才有更多的腾飞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