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论积贮疏专题之一代雄主汉文帝欣赏贾谊,可是为何不重用他?

玄中被秋贤访问大臣,贾生调整了更多矛盾。可怜夜半虚前座,不问苍生鬼。

—李商隐《贾生》


这是晚唐李商隐书永怀汉代大儒贾谊的一首诗,向来以伤感朦胧风格示人的李商隐,竟非常罕见地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形成一种强烈反差的形式,抒发自己如贾谊一般怀才不遇的郁郁寡欢,顺带也狠狠地讽刺了一番汉文帝等人,原来所谓的求贤若渴只是做个样子,贾生这样的人召过来,竟然就只谈风月,只聊八卦,只问鬼神,就是不谈正事,不委以重任。



事实胜于雄辩,文帝当然不是那样的一个人,在汉承秦制,继续巩固和推动大统一的历史进程,让大汉走向强大的历史进程中,文帝虽然没有赫赫之功,但是也起到了承前启后之的奠基性作用。这样的帝王,可以说,无论是心智还是谋略、知人识人的能力都是顶级的存在。君不见,诛杀诸吕之后,自京师乃至地方,皆暗潮汹涌,山雨欲来,功臣宿将集团拥立偏偏他一个毫无任何根基之人继位,陡然间荣登大位,可以说是坐在了或汉口上从边疆虎视眈眈的匈奴骑兵,到地方目无尊长的各诸侯王,再到朝廷动辄相扎的党派之争,功臣集团对权力的把控,多年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看似强大的汉王朝,其实随时可能爆发全面性危机。可饶是如此,年轻的文帝迎难而上,不动声色之间,大汉王朝竟然从重症状间渐渐好转,而且还开始面色红润,一天天康复,文帝也能渐渐收拢更多权力。


这样的人,可以说完全是雄才大略。至于说知人识人,看看周亚夫等人的擢用,可以说不但是眼光精准,更是颇有手腕,而且贾生他也能第一时间看出来,此人负天下大才,可饶是如此,为何文帝却一直没有重用贾生,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改天换日的大事呢?反而疏远贾生,不问苍生问鬼神,以至出京师为太傅的贾生闷闷不乐最后竟然就这么死了。



要是文帝时就重用贾生,那该多好啊!看来文帝也是昏庸,不少人,特别是自诩有才的人都这样认为。其实,这是对文帝的一大误解,他绝对是指导贾生有才,而且是天才,可他看得更深更远,用他不是问题,怎么用,发挥出他的才华,负面影响最小化,效能最大化,服务于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他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才是关键,可惜贾生没能领会文帝的意图,天之道,损有余以不不足,天才往往也都是有某方面缺陷的,恰恰他心里素质不行,以至于酿造成他自身的悲剧,


他的前半生,莫要说顺利,简直是坐了直升机一般窜升。贾谊是洛阳人,高祖七年(编者注:公元前200年)少有才名,跟随的是当时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高徒张苍。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即以能诵诗书善文闻名于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将其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安定,时评天下第一。 汉文帝登基,听闻河南郡治理有方,擢升河南郡守为廷尉,吴公因势举荐贾谊。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僚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吴公举荐,文帝立刻就征召,现场考核之后,立刻就任命为博士,此时,他才年仅21岁,还经常问计于他,一年之内升任太中大夫,文帝有不重视,不重用他吗?可有人说,贾谊喜欢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文帝压根就没有采纳,仅是将他当成装饰性的吉祥物。其实,文帝也并不是没有采纳,而是有选择性地采纳了。


刚担任中大夫的时候,贾谊就上述《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这建议好不好呢?当然好,给各诸侯王、功臣集团来个下马威嘛,你们要怎样就怎样!可文帝没有采纳,还冷处理了这封疏奏,没让它冲上热搜。是文帝傻吗?不,这是它才刚继位,可看得比贾谊更深,当你不能把别人怎样怎样的时候,想要别人怎样怎样,那不过是自取其辱,闹出点动静,只会进一步削弱自己。


你说公卿大臣看到这封奏,会不会让贾谊上他们小圈子的黑名单?



可另外一封疏奏,文帝却是采纳了的,而且还组织自己能掌控的精干力量,极力推行。这是那封呢?为什么会有这个反差呢?前文已叙述,文帝继位的时候,可以说真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太好过。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奢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汉文帝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集中力量狠抓农业生产。这个很好理解,文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渐渐收拢权力,建立以他核心的中央集权,并继续扩大自己的力量,这力量肯定少不了经济,健儿无粮草百姓饥,哪怕你纵有冲天凌云之志,能施行得了吗?而且这项措施,不像上一封,它非常的政治正确,对功臣集团也是有利无害,何况对百姓那时重大的利好,基本没多大的阻力,当然能听从。


文帝的想法其实是尽量在触动功臣集团和众诸侯王核心利益的前提之下,暗自积蓄和增长自己的力量,等时机成熟,循序渐进地一点点扩张自己的权力。可当他想进一步提拔贾谊担任公卿时,功臣集团感觉到了威胁,发起了反扑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才二十岁出头,就拟提拔为部级干部,文帝不想提拔和重用贾谊吗?只是无奈形式比人强啊,这已经触犯了功臣集团的核心利益,引起了他们的集体性警觉,文帝只好疏远了贾谊,这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政治上,贾谊还是过于稚嫩,需要接受历练。



汉朝的这种形式之下,眼前的巩固中央自身权力都做不到,就今天鼓动文帝如何踏平匈奴,明天谈论这样消灭诸侯王,这样合适吗?稍微有点脑子的政治家也知道说,你还是赶紧闭嘴吧,先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再说,至于这些长远性规划,要说,私下偷偷跟我说,别让任何人知道。无奈贾生就是领悟不了,在贬长沙王太傅之后,还是不停地上疏,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贬斥贾谊之后,文帝也没闲着,在力量进一步壮大后,他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聚集在长安的功勋集团。自己虽是皇帝,可以说,其实只是个掌管钥匙的丫头,帝国的真正权力其实还是掌握在这帮扶持自己上位的大臣手里。通过一系列分化、打击等手段,力量渐渐壮大起来的文帝,在这一番较量中,收获不错,灌婴已死,周勃遭冤狱被赦后,受到重重的敲打,文帝的权力更加巩固,一些障碍已经扫除了,于是他召回了贾谊。


可这次召回,上次还想直接任命贾谊为公卿之职,只是遇到了巨大的障碍,现在障碍已经被扫除得差不多了,文帝依然没有任用贾谊,这又是为何呢?答案是功臣集团被扫灭,众诸侯王已经对文帝心生警觉了,召回贾谊干嘛?是不是要耍阴谋对付我们了?何况贾谊一直公开要求制裁诸侯,此时汉帝国的力量,还足以与众多诸侯王直接摊牌吗?当然不能,这个时候,若重用贾生,可以说,他很难避免景帝时候极力支持削藩的晁错的下场。



文帝选择了贾生再任太傅,不是太子太傅,而是梁王太傅,可以说,这既是对贾生的一种保护,也体现了文帝的高屋建瓴,他已经在谋划对付那些居心叵测的诸侯王了。你们若是攻击贾生力主削藩,扣大帽子,他在辅佐诸侯王呢?这一记重拳可以打死晁错,可在文帝这里,只能打在一团软棉花上,很难伤得着贾生。那么为何说更能体现文帝的高屋建瓴呢?梁国是中央能影响和控制的诸侯国,更重要的是,山东诸国若要叛乱进攻长安,梁国是他们必须逾越的一道屏障,这样的地方,自己最得力最信得过的人去辅佐,可以说就是在未雨绸缪,而形式的发展也正如文帝所料事,景帝时期,吴楚七国叛乱,正是梁国发挥到了屏障作用,活生生地挡住了叛军,周亚夫才能运筹帷幄,切断叛军粮道,另叛军方寸大乱,仅用三个月就击溃叛军。


文帝不能用贾谊,不是会引发功臣集团提前发难,就是会引起诸侯国提前叛乱,而在力量不够的情况下,就像一个孩子早产,搞不好会功亏一篑。其实他更知道,贾谊还很年轻,青春美好,需要更多的政治历练,如果他不是抑郁气质上身,而是坚持锻炼身体,活得更长更久,历经一些政治风云,十年之后,再次登上政治舞台,有极大肯能会大放异彩。


无奈造化弄人,梁怀王坠马死了,贾生深深自责,最后抑郁而死,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他却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早上的太阳。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