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期手机电池都可以自行拆卸更换?答案很简单:回血方便。
那个时代,诺基亚S40/S60系统由盛转衰,充电宝这种东西还未冒尖儿,出门在外,手机没电时唯一的续命手段就是换电池。因此几乎所有功能机,以及早期的智能手机,都是可以“抠电池”的快速拆卸后盖设计。
买一两块备用电池,平时充满电,出门时,手机便可随时满血复活,换电池过程最快也就十几秒。
那时不但电池可以自行拆卸,还有万能充电器作为旅行辅助,身边小伙伴几乎人手一个。
万能充加上备用电池,俗称“一带二”。手机没电了,你可以把没电的电池夹到座充里回血,如此循环,手机电量就可以“无限供应”。
那个时代的老哥们哪会想到,有朝一日手机后盖被厂商们卡得死死的。电池容量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不管你是3000mAh,还是4500mAh,统统锁定在机身内部,非专业维修人员无法轻易拆开。没电了,就得老老实实“单排回血”,如果出门没带充电宝,再牛的手机也撑不过一两天的重度使用。
当然,现在的手机充电速度也得以大幅跃进,从早先5V2A的10W“标准快充”,到18W、24W快充,再到后来的30W以上,如今的65W、120W闪充,当年两三个小时的才能充满的旗舰手机,如今半小时就差不多充到80~90%。到了几年,支持快充的无线充电宝也进一步普及,手机回血速度的加快,弥补了电量不够用的天然缺憾,这个时候,还真没有几个人怀念“抠电池”时代了。
不过,说到“抠电池”到“锁死电池”的变迁,少不了商人的谋略。读过我上一篇文章《有一说一,手机上的3.5mm耳机孔到底该不该被淘汰?》的朋友们都知道,3.5mm耳机孔的取消,与苹果AirPods的大力推广关系密切。而说到电池不可拆卸设计,也有苹果引领风潮的推波助澜。
不得不说,手机设计成不可拆卸,有它的明显优势。
首先,内置电池不可拆卸,其容量设计更为灵活,占用手机内部空间可以更小,因此可以在更大电量的同时保证更轻更薄;其次,一体化完整机身,后盖中框前脸无缝衔接,可以让手机在湿度大、粉尘大的环境使用时更为坚挺,防水防尘能力更强。最后,电池一体封装后,厂商可以统一定制电池品质标准,手机品控得到保证,不会因为消费者混用第三方劣质、假冒电池导致手机意外故障。
然而,与“取消3.5mm耳机孔”一样的道理,电池不可拆卸的最终指向是“多赚钱”,为厂商创造更多销量奇迹。
3.5mm耳机一经取消,真无线蓝牙耳机AirPods便可大行其道,代替传统的有线耳机成为主流电子消费品之一;而手机电池一旦“锁死”,厂商在标配容量的基础上,将成本压榨到更低,获取更多利润。
想想看,手机内置的锂电池一般寿命只有2-3年,如果电池不行了,虽然你可以自己DIY,或者找维修部换上一块自购的新电池为其续命。但是大部分消费者还是觉得换电池太麻烦,最终选择了直接买一部新手机。
如此这般,新旧手机的更新周期就大为缩短。市场上换手机的人变多了,手机厂商乐开了花。看到苹果这一招,安卓厂商怎么能不跟上一起赚雪花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