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深圳开幕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让人摆脱强制性和限制性”,城市的内涵应该是“以人为本”、“系统思维”、“社会共治”,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是为市民创造一个干净、有序、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而就目前的城市而言,虽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的互联互通,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然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间接带来了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例如财富收入的不均衡、例如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尤其是超量级居住人群所在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交通、医疗、教育、住房等巨大压力。
有一组数据比较有意思,以北京为例,高峰每出行1个小时,就有30分钟耗费在堵车上,北京月平均工资10531元(数据来源于智联招聘),折合到每小时,就是10531/22/8=59.84元(按每月22个工作日,每日8小时计算), 那么因拥堵造成的时间成本每半个小时就是29.9元。
解决城市病难题,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因此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出,智慧城市建设已然被列入国家战略,同时更需要科技的加持。在今天来看,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概念,也不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叠加,而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模式,归根结底,智慧城市的核心还是如何利用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作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从2008年概念引入后,智慧城市热潮就开始兴起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过程中,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支持政策密集发布,市场的不断扩容,也吸引了科技巨头共同发力,同时布局。截止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基本形成“PATH”格局,即平安、阿里、腾讯、华为几大科技巨头引领创新的格局, 而平安、阿里、腾讯、华为又形成不同的智慧城市路径及方法论,其中P-平安对应全面系统,A-阿里对应商业,T-腾讯对应连接,以及H-华为对应基础。
服务是核心,技术是支撑
智慧城市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复杂体系,而平安集团过去长期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对于市民需求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他们非常独到的优势所在。平安正是紧紧抓住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两个基本点,即财政和医疗。
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中国平安展区
财政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均大力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便于地方政府“摸清家底”。例如2017年国内首个智慧财政云平台即“公共资产负债管理智能云平台”在广西南宁上线运行,帮助南宁市政府实时监控财务状况、提高国资交易透明度,同时能够从制度上有效预防投融资及产权交易领域的腐败,实现“增收、节支、保全、控债、规划、信息”六大目标。南宁“智慧财政”上线以来,累计为南宁市融资企业节约成本1.29亿元,成交产权投资项目近9亿元,溢价超过20%。
“智慧财政”平台,正是汇集了平安集团金融、财务、风控等专业资源,是典型的以服务为核心配备平安的科技能力和经验、数据,充分发挥了平安在过往相关领域的积累。目前除南宁外,平安“智慧财政” 已在广东、长沙等多地上线运行,通过科技手段助力地方政府“管账”、“省钱”。
而对于大城市病之一的医疗健康领域,看病难、看病贵,公立医院垄断、健康管理机构“多快小杂”,信息不透明、个人负担重等现象,平安集团在智慧城市战略布局下,通过“互联网+医疗”,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甚至医保改革,发展商保等诸多措施改善医疗行业痛点,把自己过往在医疗领域积累的经验更大范围地扩展到整个城市医疗生态中,产生更大的协同作用。
例如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从两端切入,把控好作为流量入口的线上健康管理入口“平安好医生”和线下健康管理入口“平安万家医疗”,以及支付端医保平台“平安医保”与商保(平安健康险、平安寿险以及平安养老险),利用自身医疗科技以及医疗科技创新研究院对医院、诊所、医生、药店、体检中心以及其他医疗机构实现闭环,发挥协同优势。
目前在智慧医保版块,平安打造了重庆、深圳、厦门为代表的智慧医保城市标杆。其中,在重庆帮助卫生管理部门实现了227家公立医院的实时医改监测,合作建设了卫生健康云大数据中心,帮助医院提升改进临床质量和经营绩效。在深圳推动重疾险投保人数625万,居民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在厦门,医保通过采购平安一体化风控服务降低了10%的药品浪费,医疗费用增速减缓17%,并有效遏制了医保违规行为的发生。
架构就是方法论
平安集团已为200多个城市提供了智慧医保、智慧财政、智慧生活、智慧教育、智慧房产等服务,建立的市民线上服务平台可提供2,000余项服务,在智慧交通领域,助力深圳交警五一期间试行大鹏半岛“预约通行”管控方案,实现管控区域内通行量同比下降27.5%,交通警情下降90%;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疾病预测平台实现深圳流感预测准确率超过90%;在智慧财政领域,累计为南宁市融资企业节约成本1.29亿元,这些服务让平安在智慧城市领域持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而所有的这些经验,都以数据和算法的形式,落在“一个中心”上,即平安“智慧城市云”,这也是平安智慧城市方法论的核心。正如在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开幕式,平安集团掌门人马明哲提出的那样:“中国平安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做好金融主业的同时,我们本着服务国家、服务实体、服务经济、服务大众的理念,利用多年来积累的金融和医疗科技,包括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等领先的科技,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助力赋能。经过多年的探索,平安构建了“1+N’ 智慧城市云平台体系。”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马明哲
平安的智慧城市方法论对应的是一个全面系统,中心是“智慧城市云”,提供高效、安全、有价值的智慧城市数据支撑,平安“智慧城市云”建立了严格、完善的智慧城市数据平台,提升数据管理与分析效率,并树立数据安全管控体系,确保智慧城市信息安全。
而“N”是以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科技四大核心技术为依托,根据政府、市民和企业三大主体需求,推出的多个平安智慧服务:
一是面向政府的智慧治理,协助政府打造“城市即服务”的治理新模式。具体模块包括智慧政务、智慧财政、智慧口岸、智慧环保、智慧安防、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等。
二是面向市民的智慧民生,覆盖市民各层次的生活需求,打造宜居之城。具体模块包括智慧生活、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和智慧房产等。
三是面向产业的智慧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建设现代化智慧经济体系。具体模块包括智慧企业、智慧小镇和智慧旅游等。
平安集团构建的“1+N”体系,是一个开放架构体系,因为在平安看来,智慧城市除了注重顶层设计的整体性,还要注重开放包容的延展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至上的持续性,这主要体现在于如何运用现有资源跟实力,去持续接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这个方法论,这也和平安过去30年一直在坚定推进的“金融+科技+生态”大融合战略高度契合。历经30年的发展,平安似乎一直在“自身变革”中寻求发展。从转型综合金融,到传统金融与非传统金融业务并举,再到贡献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平安始终在敏感且不失精准地求变,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越来越大的施展空间。
例如2013年当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加速跑马圈地的时候,由于外部压力带来的危机感,和与生俱来的创新创业意识,中国平安意识到布局互联网生态的重要性,为此将金融服务融入客户“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实现“一个客户,一个帐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由此确立。
在接下来的几年,平安集团又进行了深刻的技术变革。平安的工程师和研究团队不断扩充,达22000人,远超多数科技巨头。与此同时,平安在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及云科技等领域建立起全球领先的优势,其声纹识别准确率超99%,脸谱识别准确率达99.8%,居全球首位;在推动科技能力提高的同时,平安依然非常注重通过自己的产业优势,将这些科技创新充分运用到金融、医疗、交通、房产、政府等各领域的产品服务中,持续增强自己“金融+科技+生态”的闭环。
在平安看来,智慧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也不仅仅是办事柜台的线上化,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有情怀、有温度地服务社会,让市民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而这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模式。(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徐有伟,编辑/刘湘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