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故事呢?
这不仅是小编一直思考的难题,也是所有文学爱好者,以及自媒体创作者绞尽脑汁,苦苦追寻,却又始终无法破解的难题。
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的写作指南无一例外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回答。
“多读书,多经历”,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写作的过程却是极为枯燥无趣,任何一个故事,基本上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艺术加工,层出不穷的“事实”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这也给写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需要读多少书才能实现积累,作家难道怎么要成为“百事通”,和福楼拜说的那样,“要写就该知道一切”吗?
知识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常识,另一种是专业知识。一个好故事,吸引人的永远不是生活的鸡毛琐碎,也不是人之常情。而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
所谓“情理之中”就是常识,这是衡量一部作品的可信程度的基础,但如果故事只是停留在常识,不能跳出思维的局限,还不如煞有介事说一段子虚乌有的谎话。
一个好的故事,是以作者的个人经验、生活积累作为基础,以“意料之外”体现价值。
如何做到“意料之外”呢?
意料之外是一种创作,包括联想力、想象力和判断力。
联想力:
是作者基于生活常识的整合,把无数的生活经历碎片和个人感受联接成一个整体。
想象力:
不同于联想,想象力是毫无关联的印象和感受融入故事,在固定的模式中开拓新的思路,创作新的故事框架。
判断力:
以及生活经验,对故事的走向作出理性的控制,保证故事内容在天马行空的同时符合逻辑,保持故事的情理可行性。
把联想力、想象力、判断力融合在一起,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故事既有表现人性的真实性、复杂性,也要发挥想象,把无数的形象融为一体,作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在“物我同一”状态中创作故事,才能让读者既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又为其中的“意料之外”而拍案叫绝。
写作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老道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过于投入到故事情节的塑造之中,把现实和幻象混淆在一起,以致分不清某个人物形象是现实的感受还是幻想的结果。
这种“无我”的境界很难实现,充满着虚幻和偏执,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创造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让人物跳出自我经历的局限,沿着情感轨迹独立自存、不可避免地向前行进。这才是一个好故事的最高境界。
结束语:
故事来源于生活中的常识,高于个人经历,但不会超出个人情感认知,好的作品是拥有作者的感官与心理的感受。
作品中的人物也好,情节也好,主题思想也好,都要有“事实”的客观成分,但更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成分。而这就是好故事和坏故事最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