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这碗饭的,谁还不是被吓大的?
2003年,上海人于国平请了三天事假,瞒着父亲到处看房子。
他几乎把市内所有新开工的小区都看了一遍,人跑黑了跑瘦了,最终在龙华附近看中了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总价90万元左右。
于国平说:
那几天就像冲锋一样,仿佛世界上就剩了那一套房,所有人都在抢,哪怕开发商在三天之内两次抬高价格。
2003-2004年,在北京的广告公司工作一年的收入,还追不上一套房子一个月的涨幅。一套54万元的房子,在一年里能上蹿到86万元。
全国平均房价从2003年的每平方米2279元,上涨到2004年的2714元。有人算了算,所有的中国老百姓加在一起,2004年买房比2003年要多花1663亿元。
一位包工头很有主意,他在2002年急匆匆地把自己变成了开发商,他说的理由很简单:
建筑的利润在15%左右,房地产对于我来说,利润在100-200%。
但包工头终究是包工头,即使变成了开发商,算的还是钢筋、水泥那一笔账。不像那些大佬们,各个都表现得很谦虚。
他们再三强调自己没有赚到钱,不信的话可以翻翻他们的财务报表。只是大洋彼岸的商业排行榜,才不会因为大佬们哭穷,就放他们一马。
他们缺的就是能够刺激市场的戏码。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200名中国富豪中有64人来自房地产。
国内有一本《共鸣》杂志也不买大佬们的账,他们搞了一个《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排行榜,2002、2003、2004年每年都给房地产戴上“冠军”的帽子。
偏偏2004年还有一个排行榜又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这个榜取名“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
500强企业中,前300名竟然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的名字。当年的吃瓜群众都觉得智商受到了侮辱,给开发商们送上了两个绰号:
财富巨人、纳税侏儒。
老潘也是当年的财富巨人之一。
别看老潘现在一门心思想跑,连出个公告都想着糊弄一下算了,说自己以后想专注于支持艺术和慈善事业。
老潘夫人更是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一下,直接复制粘贴了。
要知道十几年前,这对夫妻可不是现在这种状态,为了“纳税侏儒”这顶帽子,老潘还跟税务部门杠上了。他说:
我们的税分地税和国税,他们只统计了地税的部分,国税的丢了。
在这件事上,老潘表现得像不屈不挠打官司的“秋菊”,最后终于等到了税务部门的证明。证明他家交的税是3亿,不是1.8亿。
他本来还想让改一下纳税榜排名,但被拒绝了。老潘的兄弟当时也还势头正旺,他老是公开说:
如果开发商是坏孩子,那也是被惯出来的。
那时候,为了增加地租收入和快速拉高地方GDP,很多大门都向开发商敞开,来去自如。
在楼盘开盘前,开发商往往会在这个地方注册一个新公司,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这些地方一般都是城市高新区、开发新区。
新企业减免税收一般就几年,楼盘开发也就几年。开发完,公司再给注销咯。
盘好不好不知道,但开发商手里拿的倒是一手好牌。
把成本做高也是开发商的拿手好戏,明明赚一亿元的楼盘,他们可以处理成只赚4000万元甚至更低。
这么干也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一是让吃瓜群众觉得造个房子的成本确实越来越高,二是合理避税。
2013年那会儿,有个北京的开发商搞了6个亿的虚假发票,大家掐指一算:
好家伙,人家搞的小区房价被推高了至少10%。
后来这个开发商被查了,不过当时有一对买了房的夫妻貌似人间清醒。他们觉得查不查,反正他们俩已经为这些虚假成本埋单了。
查处后的钱款,也不会还给我们买房的人。
就开发商交税这点事,其实舆论和开发商们都打了好几个回合了。按理说,底裤早就被扒完了,但形势好的时候,人家一点都不带慌的。
早年的时候,不管这底裤是被谁扒下来的,开发商都能双手叉腰,中气十足地怼回去。
2013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说,45家房地产企业欠缴土地增值税,而且数目惊人。
从2005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整整8年,开发商们默默无闻地欠下了3.8万亿的土地增值税。
别看现在吃瓜群众对“万亿”这个单位已经免疫了,就算出现“兆”也是见怪不怪了,当年这数字还是吓得大家一个激灵。
但地产大佬们还是很淡定,老潘那个不知好歹的兄弟还直接说相关报道:
愚蠢无知。
当年报道中的爆料人北京执业律师李劲松倒也很刚,人家也不是吃素的,对着那位老兄隔空喊话:
希望别偷换概念胡搅蛮缠能正面回应问题。
这才过去几年,地产大佬的精神气完全不如当年了。去年,老潘被税务查出“少缴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1.98亿元”,被罚了7亿多,人家是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当年可是属他喊冤喊得最响,还说:
纳税上,房地产企业其实还是“良民”多。
到底是大佬,说话比其他人严丝合缝得多,不像有些业内人净说大实话,之前就有业内人直接跟媒体摊牌:
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在房产这个暴利行业里,不少房产公司申报的利润竟然是负数。房产企业都拍拍胸口扪心自问,谁没有偷过税?
甚至还有业内人自黑:
黑夜有多黑,我就有多黑。
不过如果是一家开发商偷税漏税,我们给企业贴标签也就算了;如果所有的开发商都在干同样的坏事,我们还在一家一家地贴标签,手酸了不说,问题可能压根没解决。
有些地方也作过一些努力。理论上说,能在“税”上做手脚还是因为成本不透明,有些地方就抓住了这个七寸,捣腾出一份成本清单。
这份成本清单一出生就注定是“绝版”。
别看开发商风光的时候风光,干啥坏事都有人“护犊子”,但他们是死是活,也就是别人一句话。
他们的那条命,也搁别人裤腰带上拴着呢。
在开发商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老话: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对有些人要舍得,对老百姓要哭穷。
十几年前,成都那旮旯的开发商就放话说,没有25%利润别干这一行。倒不是他们心太黑,主要他们要拜的菩萨也很多。
有一个资深开发商说:
做不到这么高的利润,根本就别想活下来。
在他的口中,开发一个项目,前前后后要盖二三十个公章,每盖一个公章都要打点一番,还有那么多不明不白的税外费。
逢年过节,每一关的大小菩萨要挨个拜过来。
拜过菩萨之后,上午送批的文件下午就能到手;没拜过的开发商就得上窗口排队,送批的文件7-15个工作日才能到手。
对开发商来说,时间可不就是金子么。
那时候双方在你侬我侬的时候,啥事都好说。
以前一些开发商在招拍挂之前,会与当地事先商量好,开发商先负责修路架桥,地方负责土地优惠。这事说好了,其他竞争对手几乎就是陪跑的。
这样一来,开发商实际上以折扣价买到了好地块。如果成本控制得好,返还的土地优惠款项扣除修路架桥的钱,还能有剩余。
当然这种协商也有一个很大的bug,如果地方要反悔,开发商也只能吃哑巴亏。
2010年,河南一个开发商范老板就碰上过这事,事先双方说好开发商先垫钱修路,地方从对方应缴纳税款中逐步予以偿还。
后来双方闹上法庭,法庭说了:
欠款与税收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不是同一属性,两者不能相互抵消。
这下好了,范老板抵税的心思没搞成,还落下了一个“逃税”的罪名,吃了牢饭还被罚了4个亿。
有个老板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合理避税就是一头纸老虎。
你侬我侬的时候,就是合理避税;剑拔弩张的时候,就是偷税漏税。
你看,最近郑州宣战烂尾楼的时候就说了:
确保30天内全复工,不配合房企要查税。
老铁们总是一言不合就喜欢说:斯基,你懂个屁。郑州这个操作,斯基又不懂了:
整得一查税,那些开发商们都能拔了呼吸机,下地开工似的。
难不成真的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锅盖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