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导 读
无论成绩多好的学生,考试后都会面临一项重要工程---试卷改错。这是一个让不少老师崩溃的过程。因为不管怎么讲、讲多少遍,总有学生依旧重复错误,从而招致严厉批评。
类似现象,也常发生在车企身上,结果却完全不同。比如频繁发生的召回事件,竟被视作负责任的体现受到称赞,甚至还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亮点。
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件精密产品,不但关乎出行品质、更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这种生命价值的信赖,难能可贵。从此意义上说,车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专业性来打磨品质,呈现给消费者尽可能安全可靠的产品,这是必须之举、也是应有之举。
只是,近期频频发生的召回现象,暴露出车企的浮躁心态和待考量的技术水平。尤其是一汽大众、奇瑞、北汽新能源等领军企业的接连中招,显示出问题的严重程度。那么,车企热衷召回的逻辑是什么?产品问题频发的背后,又有哪些深层问题呢?
作者:胡烽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是中国最伟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种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不过,仅靠司机规范行驶,是无法保持行车安全的。
这与骑马的道理一样,若马失前蹄,再伟大的骑手也会坠马。
此前,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由于安全气囊存在缺陷,长时间暴露在高湿、高温环境后,气囊爆裂并溅出金属碎片,引发三人死亡,五人受伤。显然,这并非司机安全行驶能避免的。
汽车品质与安全驾驶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正因如此,我国早在2004年便颁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要求车企对缺陷汽车进行修理、更换、收回等具体措施,有效消除其汽车产品缺陷。
一汽大众开年不利
开年以来,车市未见大的回暖,召回事件却频频来添乱。而且,还都是大品牌。
比如一汽-大众奥迪,分别于2月15日、2月27日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两次召回计划,共计70139辆存在安全隐患车辆。
2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将自2019年4月4日起,召回部分装备V6 TFSI发动机的进口和国产奥迪汽车,共计70139辆。
据悉,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在供应商制造过程中发动机低压油轨零件的塑料焊接工艺不稳定,可能造成低压油轨密封性降低。车辆长期使用后,可能从低压油轨尾盖处渗出燃油,如果遇到火源可能导致起火,存在安全隐患。
老司机们都知道,起火,是行车中最为危险的现象。若驾驶员此时在车内,轻则烧伤,重则失去生命。
2月26日,美国《福布斯》报道,一位特斯拉车主在佛罗里达上周日下午的一场车祸中丧生。该车在事故发生一天后仍反复燃烧,驾驶员尸体也已严重烧伤,无法辨认。
电动汽车发生火灾,后果都如此可怕。若是发生在起火速度更快的燃油车身上,后果无疑更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一汽大众召回的几款车型,正是燃油车中大名鼎鼎的奥迪品牌。
具体来看:一、2014年3月17日至2018年1月31日生产的进口奥迪A5、A5 cabriolet、S5、A6、A6 Allroad、A7、A8L、Q7汽车,共计57199辆;二、2015年3月2日至2018年3月14日生产的国产奥迪A6L汽车,共计12940辆。
BBA(奔驰、宝马、奥迪),一直以质量过硬闻名于车市。为何此次会爆发如此严重,且大规模的质量危机呢?
实际上,此次召回,并不是奥迪本身的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表示,“召回”并非质量问题,而是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警示说明缺陷。
根据邱律师的描述,一汽大众对奥迪的召回属于“制造缺陷”。而按照合资车企“外资管技术,中方管制造”的惯例,奥迪显然不背这个锅,漏洞之根在于负责制造的一汽大众。
图片来自网络
品控漏洞
一汽大众,在品控方面存在漏洞。
公开资料显示,导致此次制造缺陷的是一个零件问题,这显示出汽车做为精密产品的严谨度和专业度,也显示出品控的重要性。
一定意义上说,每一个细小零件都决定汽车品质。这也是为何以匠人精神著称的日本丰田,能在工业基础更好的美国受到热捧,吊打其本土品牌的原因。显然,一汽大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言,并非毫无依据。要知道,本次一汽大众的7万量问题车召回,距离其上一次大规模召回,仅不到9个月。
资料显示,2018年6月份,因辅助冷却液泵失效安全隐患,一汽大众-奥迪宣布召回2011年到2014年间生产的奥迪A4 Allroad、A5、A6L、A4L、Q5共5款车型合计65.90万辆。2018年10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奥迪R8汽车共计207辆。
令人玩味的是,奥迪在2018年全年销量成绩为66.08万辆。换言之,奥迪去年的召回量甚至与其销售量几乎持平。
上述数据足以证明,此次一汽大众召回并非偶然。大规模及频繁的召回事件,体现出其品控漏洞是个常态问题。
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相比动辄几万台的吓人召回,不少网友对一汽大众产品的日常吐槽,也很能说明问题。
据车质网编号【355076】的投诉显示,2019年2月27日其到佛山市奥迪4S店提车,车是通过北京中企回国人员购车服务有限公司购买的,在办车辆手续过程中发现此车严重漏油,4S店检测答复是可能出厂时加多了,溢出来的,也可能是变速箱漏油,不确定漏油原因。所以,本人要求退、换车辆。此车只跑了20公里。
漏油问题外,变速箱异响、顿挫的问题更加普遍。
图片来自网络
投诉爆发
3月11日,编号【354909】显示:最初,2到3挡换挡,能清楚地听到来自变速箱的异响;到现在,1、2、3、4升挡和降挡都有明显声音,而且现在伴有低速顿挫;我去过北京的几家4S店进行试车检测,告诉我正常。
但如果上坡时,或大力猛踩油门,就不会出现,缓慢加油,缓慢换挡就会出现响声。经过这么长时间使用感受而言,更多的还是认为属于变速箱本身的质量问题。且有不少车友通过投诉以及厂商反馈,已经在质保期内免费更换全新的变速箱后,问题得到明显的缓解。因此,初步断定就是奥迪生产的该款变速箱存在严重的质量和安全隐患。目前4S店认为是正常的,且在本来就听到声音的情况下,还一口咬定是正常的,问公里数较少的试驾车为何不会响得那么明显,他们无法解释。也不肯向厂家反馈以及申请更换新的变速箱,导致我用车受到很大的精神、物质上的伤害,实在是投诉无门,祈求车质网帮忙协调和解决。谢谢!
同一天投诉的还有【354551】:变速箱在降速时候3降2拖拽感特别强烈,耸车,担心长期这样会加剧变速箱损坏,强烈要求给个说法,必须给说法,并且解决掉这个问题!此外,2挡降1挡的时候发出“咔咔咔”或者“咔哗啦”声音,廉价感十足,特别掉面子!之前有打厂家400反映问题,告知我说磨合期正常,胡扯八道简直一派胡言!目前我的要求:1.厂家解决掉我上述的所有变速箱问题。2.对该变速箱从新车到现在已经跑了7000公里,进行验伤,是否有损坏,如果损坏,提供解决方案。3.行驶中左前轮有呼呼呼风声。要求解决。
上述两位网友的遭遇并非个例。
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中大型车总投诉量为1155宗。其中,奥迪A6L因变速箱异响、变速箱顿挫的问题以170宗投诉,居中大型车投诉榜榜首。
同时,在2018年中型车投诉排行榜上,奥迪A4L以456条投诉也位居第一,变速箱异响和车轮异响是集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汽车行业分析师万春雷表示:“变速箱异响、顿挫是双离合变速箱的结构性/系统性控制难题,原理问题导致的使用过程差异感受不尽相同,双离合变速箱的两个离合器在工作过程中持续磨损,机械磨损导致的间隙变化或会导致关联功能稳定性驾乘舒服性变差,严重到一定程度或引发动力的传输效能减弱,机械噪声,换挡冲击顿挫,甚至动力输出中断导致基本功能障碍。”
从专家言论中不难发现,奥迪A4L与A6L两款车型频发的故障,有可能是严重事故的导火索。
那么,造成变速箱异响、顿挫这一普遍问题的诱因是什么?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变速箱异响、顿挫问题很常见,原因也很复杂,有材料问题,有工艺设计问题,有加工问题,外部人很难判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内部研发人员比较清楚。
真正原因还有待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奥迪A6L、A4L、A3等问题“重灾区”,都统一采用了双离合变速箱(DSG)。
众所周知,双离合变速器可降低燃油消耗,但因使用大量电子元件,也增加了其故障率。值得注意的是,除奥迪系列外,一汽大众迈腾同样使用同种变速箱。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中型车投诉排行榜上,一汽大众迈腾仅次于一汽奥迪A4L,以363条投诉高居第二。
相比这些外在问题,一些隐性漏洞的危害性更大。
3月11日,一篇名为《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起极高关注。文中,有六位自称购买并驾驶奥迪车的车主或车主家属患上了白血病,且这六人中有四人是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六人一并报上了自己购买的奥迪车车架号,实名举报一汽大众奥迪。其中,北京奥迪Q5车主方某,在驾驶新车5个月后,开始出现中毒反应,一年半左右后被确诊为白血病,并在13个月后死亡,从购买新车到死亡,不到3年。
虽然法院最终判定,涉案车辆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但事件话题的敏感性还是给一汽大众奥迪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管是大规模召回,还是网友投诉吐槽、甚至是车主的集体举报,这些或大或小的槽点都暴露出产品的漏洞问题,持续影响不容忽视。
对于强C端的汽车产品而言,信任口碑是一切的基本,实力多强大的企业,都要遵守这个市场准则。
反面案例有很多,比如福特汽车自联手长安以来,因产品质量问题屡被诟病,甚至有了“百年福特,毁于长安”的调侃在网络上盛行。如今来看,奥迪在一汽大众的羽翼下,虽然拿下了2018年的中国豪车销量冠军。但若不重视产品品控,及时改正问题,谁又能保证几年之后,不会出现“百年奥迪,毁于一汽”的网络段子呢?
良药口苦,希望一汽大众可以居安思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图片来自网络
奇瑞事不少
使得注意的是,同样因召回事件引发质量风波的,还有中低端品牌奇瑞汽车。
今年1月18日,奇瑞汽车宣布召回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10月26日生产的瑞虎3xe纯电动汽车,共计8580辆。
召回原因是,瑞虎3xe纯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差速器后悬置支架与副车架的连接螺栓可能出现松动,加速时底盘出现异响,极端工况下松动的连接螺栓可能脱落,导致后悬置连同差速器整体位置下沉,连接在差速器两端的半轴发生窜动,造成半轴传动失效和车辆行驶中动力中断,存在安全隐患。
相比一汽大众奥迪七万辆的召回数字,奇瑞汽车的召回体量更为惊人。
2018年11月,奇瑞计划分批次召回,各系列汽车共记17.58万量,该次召回是由于燃油泵零件的原因,因燃油泵碳刷与换向器之间的异常磨损,导致时常发生泵油中断,让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熄火。
公开资料显示,召回后,奇瑞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检查,免费更换部分塑料油箱为改进后的新型电动燃油泵,以永久消除安全隐患。涉及车型包括旗云系列、奇瑞A5、东方之子和瑞麒。
如此体量的召回事件,甚至让坊间流传出“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口号。
更为严重的是,2019年1月18日召回的奇瑞瑞虎3xe系列新能源电动汽车,距今上市不到一年。
这难免让奇瑞汽车的造车水平遭到质疑。况且,这个召回漏洞也十分严重。不妨假设,车主在高速公路或路况复杂地区行驶时,若半轴脱落,车辆必定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高召回量的还有高投诉量。
据车质网显示,2019年3月12日,其2019年的投诉量已高达68条。
而伴随高投诉量的,是销量的下跌。
乘联会公布的2018年我国汽车总销量排名中,奇瑞汽车销量定格在540376辆上,去年总销量为552121辆,同比下跌2.1%,仅排名第15位。相比之下“民营车企三强”的吉利汽车排名第四,长城汽车也位列第七。
图片来自网络
召回逻辑
通过一汽大众奥迪与奇瑞汽车的案例不难看出,召回频发、投诉高企是二者的共性。此外,还有一大共同点也令人深思,那便是召回时间。
无论是一汽大众奥迪的2月15日、2月27日,还是奇瑞汽车的1月18日,都距离3.15消费日不远。而汽车领域,是315晚会每年都重点关注的对象。
简单梳理,就会有更直白的感受。
2011年的315晚会曝光了两条:第一锦湖轮胎原料掺假,以返炼胶代替原片胶,严重影响轮胎的质量,给采用其品牌的汽车厂家来了安全隐患。涉及企业包括通用、北京现代、上海大众等。
2013年的315晚会曝光了两条,第一:江淮同悦车身漆面鼓包,钢板锈蚀严重等缺陷问题,缺陷引发车身大面积进水,江淮公开正面承认“江淮是有态度的车企,对于问题表示道歉和处理”。第二,则是前文已经提到的关于大众DSG变速箱的问题。
去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是途锐发动机进气管设计缺陷,造成发动机进水。
晚会曝光后,德国大众公司快速发布召回,涉及车辆33142台。
相比曝光后引发的企业尴尬,在315晚会之前召回,对一汽大众与奇瑞汽车来说,一举两得。
业内人士指出,相信两车企都深知自身投诉量较高,与其等待曝光,不如主动出击,不仅能向有关部门表明良好态度,还能就此向消费者进行新一波宣传,完善自身企业形象。
同样使用这一套路的,似乎还有北汽新能源。
去年12月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一期缺陷召回公告,其中北汽新能源召回数量达到近7万辆,几乎全系列多款车型都需要召回。
包括2012年2月28日至2018年5月8日生产的部分E、EV、EX、EU、EH、新能源威旺EV系列纯电动汽车,原因是刹车系统存在失效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该批次召回车型中,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生产的车型,这意味着问题已存在7年之久。为何在长达数年时间内,北汽都未能发现问题呢?
梳理之下,不禁发问,这些车企召回问题车,究竟是为保护消费者,还是为堵住相关部门和媒体的悠悠之口呢?
针对以上问题,铑财分别向一汽大众、奇瑞汽车、北汽新能源发函,截至目前未收到相关回复。
图片来自网络
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
这样频发的召回事件,不是个例。为何会出现这些尴尬现象呢?
从行业来看,这显示出汽车市场的浮躁心理。消费升级之下,高端潮流、SUV潮流甚至当下的新能源潮流,都在不断挑逗着车企的逐利之心。同时,行业竞争加剧,车企都想尽快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却忽略了重要的品质初心。
例如在此前SUV大热时,一汽大众为尽快填补空白,竟通过简单加长轴距,将本在海外版定位为 CUV的探歌T-ROC,硬挤进SUV的行列。同时,在在空间不大、配置与内饰塑料感十足情况下,一汽大众将预售价定为14万-22万之间,如此性价比,显示出一汽大众的急迫心理。
类似吃相难看的企业,还有很多。急迫之下,还有哪家企业愿闭门造车,打磨产品?
不可否认,召回事件,显示出了车企知错改错的产品诚意,无论是对市场还是消费者都是负责任的表现,相比那些明知有问题却一味任性不改的无良企业来说,还是要给个大赞。
但值得强调的是,召回也让一些野蛮生长的企业有了“免死金牌”,促使其大干快赶,新品不断,却淡化了产品初心。一旦出现问题便以此脱身,长期持续伤害的是整个行业,消费者也或沦为试验新产品的“小白鼠”。
正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出现问题才召回,不如在出厂前就一丝不苟的做好品控,利用技术创新和严谨的质量管控体系,严把产品源头,这就是从根本上堵住了漏洞。显然这比召回更节省时间、资金、人力成本。
可能,短期内这会降低车企的出品速度、发展速度,但却大大降低了企业风险、市场风险、消费者风险,更有利汽车业的健康发展。
急躁狂奔的车企,需要调整速度了。
如何调节,除了行业自觉,还需要有些外力加持。有业内人士认为,应限制车企召回次数与数量,一旦超过限制,或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时,应在召回同时,对车企进行严厉处罚。另一方面,车企还需对消费者进行经济补偿,以制止车企频繁“亡羊补牢”的行为。
这样的建言,有些严厉,甚至还有些苛刻,但对车企而言,这已非简单的盈利之变,而是关键的生死之事。
图片来自网络
生死之事
整体环境的改变,是个重要考量。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院王晓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汽车业已经由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未来头部车企凭借强大的产品优势和品牌效应,会获得销量和业绩的稳健增长。而一些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不足的车企或将遭市场淘汰。
从市场来看,开年,新能源汽车便迎来开门红,根据乘联会发布的信息,1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9.7万辆,同比增长198.4%。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同比增长83.5%和98.9%。不难看出,汽车市场正在回暖。同时,燃油车市场仍在震荡,总体产销分别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4.1%和14.9%,说明车市总体还将面临一定挑战,行业洗牌期还在继续。
新旧交替、冷暖交融之下,车企的生存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不断创新研发、潜心打磨产品质量,用核心竞争力、强口碑赢得消费信心。成为各家车企安全度过“洗牌期”的关键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能否迈过,对于一汽大众、奇瑞、北汽新能源等所有车企来说,都是一件生死大事,如何改变、如何突破,考验着一汽大众董事长徐留平、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北汽新能源董事长徐和谊的经管智慧,也考验着汽车产业的集体智慧,铑财将持续关注。